APP下载

泉州市鲤城区人才高地建设初探

2018-12-24王锦锋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高地探索人才

王锦锋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9-331-02

摘要 本文通过对泉州市鲤城区人才队伍的现状、特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借鉴浙江等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鲤城实际情况,就加快人才高地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人才 高地 问题 探索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力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鲤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陶建一流人才生态,着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不断增强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较好实现了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

一、鲤城区人才工作概况

1.人才总量持续壮大。截至2016年,全区人才总量约5.8万人,其中党政人才0.36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18万人,高技能人才0.56万人。民营企业人才总量45万人,其中纺织鞋服产业人才2.29万人、机械汽配产业人才1.47万人、电子信息产业人才0.49万人、现代服务业(含文化创意产业)产业人才0.25万人。

2.人才质量持续提升。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比重不断攀升,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6.9:29.4:63.7。全区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800多名,获得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348人(包括公有制事业单位304人、国有企业高级职称3人,非公企业41人),50人人选市“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200人成功人选泉州市高层次人才。每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85%。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占有一定比例,人才密度达到16.1%。

3.人才载体持续夯实。积极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加大研究院、国家或省级实验室中心基地、技术开发中心等高层次创新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7家,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8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

二、鲤城区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1.坚持开放式招才引才。主动对接融入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意见》等文件,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每年100万元,用于解决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发和奖励工作,引导海内外优秀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2.坚持多渠道选才育才。大力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促成本土人才脱颖而出。注重梯队育才。结合非公企业党员、人才特点,积极推荐选拔本区优秀专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全省率先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非公有制企业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在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不受学历、资历等限制的人才评价机制。注重高端育才。每年组织培养人选赴高校院所考察交流,拓展人才视野。先后组织20场次500多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陆家嘴人才金港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现代企业的先进经验,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注重订单育才。与华侨大学等高校签订校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借助各类高校资源对中青年人才进行全方位轮训。

3.坚持全方位留才用才。真诚服务留住人才。实施人才工作特派员制度,选派一批人才工作特派员挂钩联系全区40家人才工作重点服务企业,加强和改进人才服务。成立全省首家“人才创新创业服务联盟”,实现人才活动的“私人订制”;在国家级高新园区和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建设人才服务驿站,实现人才服务工作的“窗口前移”。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加强“产学研”,聚合同业人才。先后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17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9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聚15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联合攻关解决重大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先后成功研发“山美水库无人机巡查”等项目并投入使用。

三、鲤城区人才工作存在问题探析

1.高素质人才总量不足。全区最主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卫生行业、教育行业,传统产业人才相对比较匮乏,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高科技人才比例不高。不少企业“求生存”重于“求发展”,缺乏招才引智的主动性。75%左右的高层次研发人才分布在火炬电子等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多数小微企业人才空白严重。

2.政策环比吸引力不明显。鲤城区出台了一系列招引人才政策,在政策层面上实现了统筹整合,在泉州市辖区的引才政策力度处于领先水平。但对比天津、南京、武汉、成都、西安、长沙等地区最近招引人才的力度,政策的综合竞争力略显不足,势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3.区域竞争优势有所弱化。鲤城虽然自身科教人才资源相对丰厚,商贸、教育、医疗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但城市的停车设施、地下管道系统等相对滞后,城市承载力和服务功能还有待提升。與此同时,人才市场不发达,总体上“小、散、弱、差”,业务基本停留在人才集市、人才推介、人事代理等传统业务上,高端人才中介服务还相对薄弱,与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四、人才工作思路和对策建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1.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要将人才工作放到引领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市场和人才需求,优化政策供给,打造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结构。大力引进培养高精尖人才,支持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领军人才等来鲤考察,引进一批产业发展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参照“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的做法,出台和推广针对中层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政策,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对新取得紧缺职业(工种)的高级技师资质的技能人才和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奖项的个人或团体,给予一定奖励。围绕鲤城区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领域,制定和实施个性化政策,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限制,将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选拔评价出来,并给予人才政策倾斜。

2.创新更加多元、更有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格局,落实党委(党组)书记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人才工作履责情况作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的重要内容。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健全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至少挂钩联系1名重点人才(项目),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激发用人主体引才活力,效仿浙江等地做法,出台企业人才工作目标考核激励办法,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对规模以上企业的人才机制、存量、引育、平台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排名,对排名靠前或者进步较大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考核结果作为企业享受本区系列优惠政策的前置条件,倒逼企业把人才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发挥其引才育才的主动性。鼓励引进高端人才中介组织和国际猎头机构,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对引进的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认定给予相应奖励。

3.打造更加宜居、更加宜业的人才生态环境。吸引人才靠硬政策,留住人才靠软环境。强化共性服务与个性服务、创业服务与生活服务的综合配套,形成富有生命力、竞争力的全方位多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全面升级对人才的服务保障,实行“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站式答复”,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零障碍、全过程、专业化、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服务。要效仿浙江余杭等地做法,引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项目评审、企业入驻、创业指导、管理咨询、投融资和市场拓展等系统服务,通过园中园、分园等模式构建创业创新“微生态”。要结合实施泉州“XIN”行动,加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高层次人才安居工程,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人才安居政策体系,通过租赁补贴、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等方式,为各类人才提供安居保障。

五、结语

本文以人才工作为核心,以泉州市鲤城区为研究区域,对鲤城区人才工作现状、存在问题行了分析。通过借鉴浙江等各地区建设人才高地的先进经验,认为打造人才高地,必须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创新更加多元、更有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打造更加宜居、更加宜业的人才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高地探索人才
人才云
燕晗高地
高地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