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超:固基修道,履方致远
2018-12-24荣智慧
荣智慧
颁奖词
孟凡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桥梁的巧思和水准,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业的智慧和担当。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中国骄傲。伶仃洋烟波浩渺,大湾区欣欣向荣。
从孟凡超的办公室望出去,德胜门箭楼近在咫尺。这是一个好地方,孟凡超自己也这么说。“德胜门”也叫“得胜门”,北京城建成了,九个城门各有各的用处。出兵打仗、得胜还朝,都要走“德胜门”。士兵路过此门,还要高声唱起“得胜歌”。
作为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需要接连不断的“胜仗”。当一座大桥开始迎接第一批车辆、第一个行人,他又将踏上下一次征程:再一次用宏伟壮丽的桥梁,衔接那些被海洋、河流、山川隔断的地方;用人类的智慧、机械的能力,挑战来自自然的阻挡。
工程“四化”
2018年10月24日通车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桥全长55公里,为桥岛隧组合集群工程,包括长约6.7公里的海底隧道、几十公里的桥梁和4个人工岛等。它的设计寿命为120年,可抵抗烈度为7度的地震、近100米/秒的台风;现为世界上最长的沉管隧道、世界最长的桥隧组合跨海通道。人们都叫它“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他采用了更为环保的大直径钢圆筒筑岛法。这种快速筑岛法采用60个钢圆筒组成人工岛岛体,避免了环境污染。
港珠澳大桥的“前身”是伶仃洋大桥。1983年,香港和合集团主席胡应湘提出“伶仃洋大桥”的构想,预计连通香港和珠海、澳门。这一计划几经讨论,终未实行。亚洲金融危机后,受到冲击的香港希望用大桥来连接粤西,用“第二腹地”来拉动经济发展,大桥的计划再度浮出水面。
2004年,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启动。孟凡超担任港珠澳大桥可行性研究总负责人,开始了工程的前期规划。在此之前,他已经主持和参与了国内多座桥梁的设计工作,包括厦门海沧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杭州湾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等,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奖50余次,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全长55公里的跨海大桥,全世界都没有先例;而且,它连接的三个城市,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框架下的国际都市圈,更是“新生事物”。孟凡超身上背负着不小的压力。他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大桥如何选择登陆点。这关系到整个跨海通道的走向和工程规模,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珠海本来希望把登陆点放在横琴岛。横琴要打造成国家级的开发区,港珠澳大桥放在这里,是一个很好的交通枢纽。但是这样一来,大桥会穿过澳门。澳门的区域本就十分狭小,珠海的提议很难通过。孟凡超回忆,那段时间自己几乎茶饭不思,做梦都在想,登陆点究竟设在哪里才能让两地都接受。
2004年春节,孟凡超和设计团队连家都没回,他们沿着伶仃洋西岸,一点一点勘察最佳登陆点。一日,孟凡超从澳门返回珠海,在即将进入拱北口岸关口时,发现在澳门和珠海的关口之间有一个空白过渡地带,用脚步一量,有50米左右的宽度。他心里一下有了底:可以建6车道!拱北登陆点,得到了港珠澳三地的一致认可。
解决了登陆点的问题,第二个、第三个难题又找上门来。造全桥还是桥隧组合?鉴于主航道的战略地位,以及香港国际机场的航空限高控制,最终决定采用桥隧组合方案。
而且,桥隧的人工岛怎么建?过去造岛都用传统的吹填法—吹沙填海。吹填法采用挖泥船或挖沙船以及泥泵,将圈外海底的沙水吹进目标圈内,海水流出圈外,沙土留在圈内,圈内的水域就被不断吹进的泥沙填成了陆地。这个办法污染严重,用在荒无人烟的海域倒是问题不大,但是放在伶仃洋这个人口密集、生态敏感、航路密布的海域,就成了一大缺陷。特别是伶仃洋里还生存着珍稀物种—中华白海豚。
2009年,孟凡超担任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总负责人。他采用了更为环保的大直径钢圆筒筑岛法。这种快速筑岛法采用60个钢圆筒组成人工岛岛体,避免了环境污染。每个钢圆筒高约50米,直径22米,重量约为600吨。这种钢圆筒在上海振华重工的工厂里制造,通过8万吨级排水量的巨型海轮从海上运输,一艘海轮能装载7~8个钢圆筒—那是一幅极具震撼力的画面。
大型浮吊就在装配现场等候,船一到,抓起一个钢圆筒,通过卫星GPS定位,直接放在海底。60个钢圆筒围起岛体结构,然后向钢圆筒中填沙。这一筑岛过程就花了半年时间,比原计划节省了近2年。
如此大规模的工程,现场其实看不到什么人,90%的工作量都是在工厂内完成。现场就像“搭积木”一样,把一个个大型结构搭在一起。孟凡超把这个思路叫“四化”—“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从工程大国变成工程强国,靠的就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工业水平。
不忘初心
1982年,孟凡超大学毕业,分配到了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他的印象里,和他一起报到的,一共18个大学生。这批人陆陆续续都离开了,有出国的,有转行的。孟凡超是坚持下来的那一个:“我学桥梁嘛,最后干了几十年,就这么一直走下来了。”
他参与设计了20多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特大型项目,正是因为这些经验的积累,让他有信心“拿下”港珠澳大桥的“胜仗”。回首参加工作以来的30多年历程,他认为港珠澳大桥是最大的一个挑战,不光里程和规模,还在于这是“一国两制”下的艰巨任务,要有高度,要讲感情,更要有原则。
说到底,这是管理上的难点。一个工程,要同时符合三个地点的法律法规、管理机制、技术标准规范,而三地的参与者,从模式、理念到习惯,都不尽相同。像可行性研究是从2004年开始的,那时内地的GDP不高,工程技术还不够成熟,高速铁路还在萌芽之中,换位思考,在香港人和澳门人眼里,港珠澳大桥的规划,自然和他们心中的要求和期望值有些差距。
不过,到了2009年,可行性研究结束、初步设计开始时,内地成为了整个主体工程的“主导方”。这种角色位置的转换,自然也给孟凡超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也给予了他更多的自信。三地制度不同,但港珠澳大桥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体现,绝不能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经历了千头万绪的博弈和讨论,最终大桥竣工,港澳的桥梁专家、官员以及市民,都高度认同了港珠澳大桥。
包括聘请国际咨询顾问的经历,也有不少曲折。一些咨询顾问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时候,所谓的“外国专家”并不具备与港珠澳大桥工程实践相匹配的经验,也常常“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把中国人“行不行啊”的疑问挂在嘴边。这样的态度,往往更加激起孟凡超的信念:行不行,工程上见。
2018年最强台风“山竹”直奔珠江入海口,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5米/秒),针对港珠澳大桥的质疑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孟凡超回忆,当时很多媒体记者连线,说“大桥会不会扛不住啊,会不会出问题啊”。
当时桥上的最大风速只有50米/秒,而港珠澳大桥可以抵抗100米/秒以上的风速—还有非常大的富余空间。对于大桥设计者来说,第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建设条件,而港珠澳大桥的主要建设条件就是“风”“浪”“流”,不搞清楚之前,不可能盲目设计。孟凡超说:“担心?没有必要。工程师要是连这个都干不了,他还修什么桥?”
港珠澳大桥通车以来,孟凡超也常常面对“大桥带来的效益”“大桥的辐射作用”等追问。港珠澳大桥服务的是粤港澳大湾区,而不是过去简单的“珠三角”概念了,因此,他建议,三地政府更要利用好大桥,扩大三地车辆通行的许可范围和数量。比如,可以在香港一侧的桥头附近,建设几个超大型的自动化智能化停车库;香港居民也可以在粤西购房置业,实现住在粤西、工作在香港的生活模式,进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同城化、一体化。
他坚信,造桥也好,修路也好,交通基础设施,就是要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一个也不能少。这是他投身这一行业时,就开始探索的工作价值、人生价值。
“履方致远”
港珠澳大桥的“胜利”,让孟凡超切身体会到自豪感。原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什么?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国。搞工程,搞建设,人家指指点点:“人海战术。”而港珠澳大桥是个“翻身仗”,是中国工业化实力的体现,“我们也进入到现代化时期了”。这在孟凡超工作的36年里,感触尤为明显。
他建议,三地政府更要利用好大桥,扩大三地车辆通行的许可范围和数量。
孟凡超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喜欢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集不落。里面的情节,特别是邓小平抓高等教育改革的经历,他认真地看完了。孟凡超说,在今天看来,我们依然离不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
孟凡超还是个军事爱好者,没事就到军事网站、论坛上转转,看看最新的武器消息,包括“歼﹣20”。他读完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总结出秦国的三个优势:一是采用法家制度;二是兵器上的技术创新;三是政策的变通。他又补充道:“坚持、努力的精神,才是更重要的。”
这份精神对孟凡超来说,意义重大。港珠澳大桥通车,那已经属于光荣的过去。而未来,还需要这份精神去实践更艰巨的任务。如今,人们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的其他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和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和渤海海峡建大桥的呼声一直很高,前者将解决海南岛的“孤立”问题,后者将拉动低迷的东三省经济。不过,在台湾海峡建桥,技术性难度是最高的。
孟凡超把两张示意图放在桌子上,指着图中的线路,为《南风窗》记者讲解他的构思。他笑着说:“我们做工程的人就是比较死板一点,养成了几十年的习惯,一是一,二是二,什么都是计划好的。”图上,大陆和台湾岛之间将有三条跨海通道的线位:北线宜建公路通道,从平潭到新竹;中线从莆田笏石镇到苗栗;南线宜建铁路通道,从厦门到嘉义。
台湾海峡大桥的规模会是最大的,地震、地质、水文和气象条件也都更加复杂。他将方案总结为“公鐵分建、北公南铁、桥隧组合”。当然,这只是他的初步构想,一旦成真,还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设计。他坚信,自己有希望见证这一大桥的崛起。
“我觉得一个人要有强大的意志,因为总是会有你预测不到的困难。”孟凡超说。他对“孤身一人去荒岛,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的问题,斟酌了好几天。“你带其他什么都没用。我认为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有强大的意志,能战胜一切困难。”
“如果没有这个意志,人就被吓跑了。有这个意志,就能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孟凡超站在楼下向记者挥手道别。在他的身旁,是一块刻字的巨石,上面写着:“固基修道,履方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