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在失序中孕育变局
2018-12-24雷墨
雷墨
2018年初,席卷伊朗全国的骚乱,让德黑兰政教合一政权打了个趔趄,使其面对美国撕毁伊核协议,不得不在内政外交上谨慎对待,顶多是试射若干导弹,而没有重启核武进程。2018年末,数十万人参与、规模达50年来之最的法国“黄背心”游行示威,让高傲的马克龙总统也“低头认错”。这两起骚乱,都是内部治理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都发生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动的背景下。
这一年,最让国际社会有“失序”之感的,莫过于特朗普政府向全球发起的贸易战。特朗普对现行国际规则的蔑视和破坏,冲撞着整个国际体系。不过,这个失序的世界也在酝酿一些新的变局。比如,中日关系的回暖,可能导向两国关系的深度重构。又如,欧盟和日本“抱团取暖”,正式形成一个覆盖6亿多人口、规模相当于全球经济1/3的世界最大自贸区。
世界格局走向何方,2018年不是决定之年,但能从中看出一些苗头。
失 序
2018年12月1日,刚参加完阿根廷G20峰会的马克龙匆忙回国,一下飞机就赶往巴黎凯旋门。那里连续多个周末,见证了数万名愤怒的游行示威者。这波“燃烧巴黎”的黄背心示威,起因是马克龙政府宣布将在2019年1月1日提高燃油税。在出动十多万警力维稳,并派出总理菲利普喊话安抚未能奏效后,马克龙在12月10日亲自出面发表全国电视讲话,承诺推迟提高燃油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善福利措施等。
作为法国历史上自拿破仑(35岁称帝)时代之后最年輕的国家元首(当选时39岁),马克龙雄心勃勃地通过削减富人税来留住资本刺激经济,以提升燃油税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些措施或许有利于法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法国外交的道德感,但却直接增加了底层民众的生活痛感。有民调显示,在法国这波骚乱爆发之前,马克龙的支持率就跌到了21%。
一年半时间,马克龙跌下“神坛”。一个弱势的马克龙,出现在了欧洲最需要强势领导人的时刻。10月29日,默克尔宣布在本届总理任期结束后,不再谋求连任。欧盟“稳定器”默克尔的淡出,给欧盟的未来蒙上了阴影,尽管接替她担任基民盟党主席的,是她的支持者克兰普·卡伦鲍尔,即所谓的“小默克尔”。
欧洲发生的事,影响无疑会波及世界。近年来欧盟一直是世贸组织改革的主推手,2018年提出了多套改革方案。但这些方案基本上都被特朗普政府“无视”。假如提出这些方案的,是一个稳定且强势的欧盟,美国的反应绝对会不一样。更为关键的是,面对特朗普政府对传统跨大西洋关系的冲击,弱势的欧盟应对得明显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欧盟与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上较劲时,莫斯科看到的也是一个无法强硬起来的欧盟。2018年11月底,乌克兰与俄罗斯在刻赤海峡发生军事冲突,欧盟的反应止步于对莫斯科的外交抗议。
二战以来的中东,总能让人有“失序”之感,2018年也不例外。延续7年的叙利亚内战,在2018年下半年接近尾声。但这一年的中东之“乱”,主要在于叙利亚之外。2017年6月的卡塔尔断交危机,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东枭雄”—沙特事实上的掌权者、王储小萨勒曼。但2018年10月资深媒体人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领事馆被杀一案,让沙特的国际形象瞬间逆转。
与沙特、土耳其、伊朗、叙利亚都保持不同程度“友好”关系的俄罗斯,不可能不把莫斯科在中东的存在感,转化为俄美较量的筹码。
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中东雄心,遭到了在2018年6月大选中“加冕”的埃尔多安总统的制衡。对于卡舒吉被杀一案的“运作”,只是土耳其与沙特之间较量的剧情之一。预感沙特与西方关系受损的小萨勒曼,在阿根廷G20峰会上给了普京一个熊抱。与沙特、土耳其、伊朗、叙利亚都保持不同程度“友好”关系的俄罗斯,不可能不把莫斯科在中东的存在感,转化为俄美较量的筹码。
尚未终结的“通俄门”调查,让特朗普与俄罗斯的关系扑朔迷离。在外交关系上,特朗普政府到底是会改善美俄关系,还是打算“拉黑”俄罗斯?2018年依然看不出任何明显的迹象。7月在布鲁塞尔北约峰会上怒怼盟友后,特朗普直飞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与普京举行峰会。43年前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与美国总统福特,曾在此举行峰会并达成了《赫尔辛基协议》这桩削减战略武器的大交易。对俄外交上受掣肘的特朗普,没能给美俄关系按下重启键。对比历史,这本身就体现了“失序”。
特朗普在对俄外交上无法“心想事成”,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国内的政治制约。但这种政治制约的大背景是美国国内政治的分裂。11月的中期选举形成的分裂国会(民主党掌控众议院,共和党掌控参议院),让这种分裂进一步强化。特朗普甚至威胁要以“关闭政府”,来迫使众议院同意给美墨边境建墙拨款。
以上每一个“失序点”,都或多或少与美国的不作为或乱作为有关。这里面当然有特朗普的个人因素,但超级大国美国的内部失序,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国际政治层面。某种程度上说,整个世界都在为美国的国内政治失序埋单。
变 局
2018年失序的世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局。伊朗的大规模骚乱还在吸引国际媒体眼球时,东北亚的朝鲜与韩国,举行了一次影响整个半岛局势全年走向的高层会晤。
2018年1月9日,朝韩双方高级官员在板门店举行会晤,讨论朝鲜参加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事。朝韩关系破冰的“奥运契机”由此诞生。平壤通过参加2月的平昌冬奥会,对首尔发起魅力攻势,直接推动了4月朝韩首脑会晤的举行。文在寅借与金正恩成功会晤的机会,把韩朝关系改善的动能传导到了华盛顿。
文在寅的撮合、特朗普与朝鲜达成“大交易”的动机,以及平壤在对美外交上寻求突破的意愿,共同促成了6月12日在新加坡的美朝首脑会晤。在这个过程中,文在寅的外交手腕可圈可点。他既看到了核问题这个美朝对峙的症结,也看准了特朗普与金正恩相互接触的意愿。与此同时,特朗普外交上不按常理出牌的套路,也被金正恩准确地捕捉到。这一年,无论是朝韩关系改善,还是朝美互动的层级,都已经触及历史的高点。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两国都把这一年视为改善双边关系的“机遇之年”。10月25日,安倍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日关系走上正轨并有新发展。与过去冷淡后的回暖相比,这次最大的不同在于,中日关系站在了转型的历史关口。中国开始考虑,如何面对一个正在实现“国家正常化”的日本。日本也在思考,在美国战略不确定甚至战略收缩的背景下,如何面对一个崛起的中国。中日相互间深度的战略再评估,预示着东北亚变局的一大变量。
中美關系在2018年,与中日关系走着完全不同的方向。特朗普政府把中美关系引向两国建交以来最具对抗色彩的道路。以贸易战为“主题”的双边互动,强烈预示着中美关系正在经历深度重构。在美国看来,重构是战略竞争的需要。对于中国来说,重构需要以战略稳定为前提。2018年中美关系呈现“美攻中守”的态势,很大程度上源于两国战略预期的不一致。中美关系的波折不断,2018年或许只是一个开端。2019年是中美正式建交40周年,3月初又将是一个重要节点。
中美关系之变,是欧洲与日本相互接近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2018年 7月6日,特朗普政府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征税的决定生效,中美贸易战正式爆发。10天后的7月17日,欧盟与日本在东京签署自贸协定。12月13日,欧洲议会以474票对152票的明显多数通过该协议(日本国会此前已经通过),标志着该协议走完了最后的批准程序。欧盟与日本的自贸协定谈判始于2013年,能在2018年“火速”取得突破,不可能没有贸易战压力的因素。
成功撮合美朝首脑会晤的文在寅,在韩国经济疲软的现实下,支持率已经从超过八成跌为不到四成。今后他还有多大的政治能量推动韩朝和解、朝核谈判?
在特朗普政府掀起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时,欧洲和日本在走不同的路。这条路本质上与中国的诉求是相通的。9月24日,特朗普政府开始对中国价值20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一个月后的10月25日,安倍率“日本史上最大规模经济界访华团”到访北京。关于世贸组织改革,主推手欧盟目前最倚重的是日本,日本在此问题上与华盛顿的距离,远比与布鲁塞尔的距离大。中国与欧盟、日本在世贸组织改革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将是左右国际贸易秩序的重要变量。
不确定性
2016年末,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撰写了一部名为《失序的世界:美国外交政策与旧秩序的危机》的书。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二战以来的国际秩序正在解体,世界秩序需要一个新的“操作系统”。
现实印证了哈斯的判断。2018年的世界呈现失序的状态,源头在2016年那个“撞击世界”的年代。那一年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当选以及它们所反映、触发的民粹主义在政治上崛起,其余波一直延续到2018年。
这样的冲击波,使2018年失序的世界中所酝酿的变局也带有不确定性。6月特朗普与金正恩在新加坡成功握手之后,美朝的核较量却没有成功进入正式谈判的轨道。成功撮合美朝首脑会晤的文在寅,在韩国经济疲软的现实下,支持率已经从超过八成跌为不到四成。今后他还有多大的政治能量推动韩朝和解、朝核谈判?
在华为高管被扣押事件发酵的过程中,日本12月7日宣布计划禁止在政府采购中选择华为和中兴的设备。高科技是中美战略竞争的主战场,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太可能成为中日合作的主要领域。不难想象,在对华与对美外交的调整上,安倍在“走钢丝”。日本追求“国家正常化”的远大目标,但在近期还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障。如果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特朗普会不会把安全筹码转化为离间中日关系的战略筹码?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欧盟。英国脱欧后的欧盟,将是一个只有法国拥有核武器的实体。“核臂膀”不够粗的法国,若失去美国的安全承诺,将无法给整个欧洲撑起核保护伞。多年来,欧洲都有减少对美国安全依赖的想法,但在实践中做得并不多。不久前,马克龙提议组建“欧洲军”,在遭到特朗普怒怼后赶紧做澄清。
日本和欧盟的案例表明,虽然旧的世界秩序在解体,但美国在西方世界的主导角色还在延续。这个“解体”与“延续”,意味着未来世界秩序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