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风:创新,永远在下一程
2018-12-24陈硕
陈硕
徐国风今年83岁,一口粤式普通话,高瘦的个子,腰板直挺,他神采奕奕,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要不是他自报年龄,根本看不出他是八十多岁的老人。
作为创业板公司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原首席技术官、副董事长,徐国风非但没有因为年龄渐长而停下工作,反而选择在杖朝之年重新创业再出发。
与同龄人不同,他的身上没有多少老态,言谈中也多是年青人才有的澎湃与激情。这种年轻的状态,来源于他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生发于他数次创业的果断经历。这是一种底气,一种积聚于坚持创新与创业、敢于面对失败与颓废的心理力量。
在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科学家,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创新与创业之路。
创新,升腾在实践中
1935年,徐国风出生于广西防城港市防城镇,50年代毕业于钦州师范学校,后又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之时,恰逢暨南大学复办,急需人才,徐国风就以优异成绩被分配到暨南大学任教,由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教授,在暨大工作至退休,历时38年。
徐国风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在大学期间,他除学好课本知识外,还广泛涉猎课外知识。除上课和睡觉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广猎科技知识和技术。广博的学科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具备了扎实的集成研究能力和善于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在执教期间,他创建了三个校办工厂,而他创办的研究所更成为暨大的知名单位。
同时,关注前沿技术、关注创新事物,也是徐国风一直坚持的事,多年来这已经逐渐形成了习惯,甚至融进身体,成为本能。
开展生物材料研究,就是在暨南大学开始的,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物材料在国内仍是非常新鲜的事物,相关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一直关注新鲜事物的徐国风,很快注意到了生物材料。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材料的先进性与广泛适用性,认为其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值得探究。因此,他与当时的化学系主任邹翰先生从化学系分离出来,创办了一家以生物材料为研究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组建团队开展生物材料应用研究。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担任分会第一、二、三届秘书长,长达12年;组织了多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其间,他还与顾汉卿教授共同主编了生物材料专著—《生物医学材料学》,为生物材料学科的发展献出了一份力量。
徐国风特别善于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他在研究所成功地将三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创办了三个校办工厂。他的研究所靠小工厂创收,自筹资金建设了研究所大楼及基本仪器设备。依托这个研究所,徐国风又围绕生物材料开展了更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与实践,使得他本人在生物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再生医学工程制品研发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积累了丰富的科研与工程经验。
徐国风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研究中十分注重创新。他强调,一个没有创新性的科研,不能称为科研,一个没有创新性的产品,是很难在同类产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医用硅橡胶,开发出符合医学要求的高性能医用硅橡胶,并成立了一家生产医用硅橡胶制品的企业,生产人工鼻梁、人工乳房、人工颌骨等假体。此外,他还创建了一家心导管生产厂,产品技术性能非常优良;还创办了隐形眼镜及护理液生产厂。在护理液中,他做了一个小小的创新,用仿人工泪液代替生理盐水做镜片保存液,使放置镜片时对眼睛的刺激大大减小,深受用户欢迎。
创新,澎湃在创业中
徐国风常对人说,他很保守,怕丢掉铁饭碗,退休后才敢出来创业。说起他的创业颇有些传奇色彩。
有一天,徐国风被邀请参加一个医疗器械产品的标准审定会。会议结束后,该企业董事长朱卫平与徐国风交谈,相互有了更多的了解。
又过了十多天,朱卫平主动邀请徐国风去参观自己的企业。徐国风了解到这是一家试图用动物组织制成生物材料,再制成被称为人工器官的人体组织或器官替代体的企业,很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
朱卫平向徐国风介绍说,他们企业1997年在美国成立,1999年回国内发展。核心团队由三名美籍华人博士和他组成,回国后公司改名“广东冠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回国近四年一直未能做出产品,投资人失去信心,资金花光后,大家都不愿再投资了,只好宣布结业。但朱卫平不死心,找徐国风来看看可否让这一企业起死回生。
朱当时说道:“徐教授,我给你50%的股份,我们共同搞好这家公司,你不是为我打工,你是为你自己打工。”
为自己打工这句话感动了徐国风,这样等于把人才变成了企业的主人,这是一个值得合作的投资者。
就这样,他们把一个倒闭的企业重新做了起来。两人从2003年开始合作,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公司于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
冠昊生物发展史回顾:
2005年首个产品—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获国家药监局的试产证,开始销售。2006年获准产证,迅速扩大市场。
2007年1月,冠昊生物“小口径人工血管”项目获国家“863”项目立项;12月,“胸普外科修补膜”产品获得CFDA准产注册。
2008年6月,冠昊生物获国家发改委授牌建设“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徐国风担任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
2009年1月,冠昊生物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再生型生物膜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7月,“无菌生物护创膜”产品获得CFDA准产注册证。
2011年,“B型硬脑(脊)膜补片”产品获得CFDA准产注册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的7月,冠昊生物成功登陆中国深圳證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0238),当时市值已达40亿。
……
朱卫平与徐国风两人的创业历程,也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收录到EMBA参考教材,成为八大案例之一。
创新,彰显在技术中
8年,不仅“起死回生”,还成功“逆袭”。
世人在问:凭什么?
采访中,我们也在问:凭什么?
—凭的是坚持创新研发,打造核心技术!
生物医用材料及植入器械产业是学科交叉多、知识高度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其发展需要上下游知识、技术和相关环境的支撑。高门槛决定了高难度,要想在这一领域立足,必须要有真材实料。
自创立以来,冠昊生物就锁定了新型生物材料这一热门领域,他们致力于将日常生活中被视作废料的动物组织如筋膜、血管、骨骼等,转化为新兴生物材料,制成被称为人工器官的人体组织、器官的替代体,能在原位诱导因病变切除或外伤缺损的组织或器官再生。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动物组织是人工器官的最理想材料,至少理论上如此。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生物材料研究者都在致力于开发以动物组织为原料的生物材料,用于制造人工器官及植入替代体。然而,努力者众,成功者少。究其原因,是动物组织存在稳定性差,易生物降解;属异种组织,易产生强烈免疫排斥反应;易发生不可逆变性,生物力学顺应性差等三大缺陷。
想要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取得成功,必须翻越这“三座大山”。
回国创业之初,朱卫平的团队就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组织固定技术,解决了动物组织稳定性差的难题,但却在免疫排斥反应和不可逆变性,生物力学顺应性差面前栽了跟头,历时几年未取得关键性突破。
徐国风的加入,帮助冠昊生物在短时间内迎来了生机。
作为首席技术官,徐国风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创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与专利技术相结合的,包括组织固定技术、多方位除抗原技术、蛋白质力学改性技术及组织诱导技术四大技术的再生医用材料核心技术体系。
组织固定技术
该技术完全革除传统戊二醛交联固定工艺,用特定的环氧化物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交联固定,解决了戊二醛固定工艺的残留毒性问题,并大大提高动物组织的稳定性,使之成为可降解而又不轻易降解,可随组织的再生而作顺应性被动降解的新型材料,且通过工艺设计可调控其降解性。该技术已获中、美、英、法、德、澳、加等国家专利授权。
多方位除抗原技术
根据分子免疫学,免疫化学原理设计了除惯用的脱细胞外,还要从多方面封闭引起抗原反应的特异活性基团及改变特异构象的方法,有效去除异种组织的抗原性,提高了组织相容性,使其成为有利于细胞生长、分裂、增殖的新型生物材料。(鉴于该技术的重要性,决定将该技术作为公司的重大商业秘密对其加以保护,没有申请专利)
蛋白质力学改性技术
应用分子设计原理对组成材料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进行交联及接枝改性的方法改善其力学性能。一方面可使制品获得更佳的生物力学顺应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力学改性使材料增韧增强来补偿因生化处理及灭菌所引起的力学性能损失,使生化处理及病毒杀灭方法的自由度更大,可用更苛刻的生化处理条件,来有效去除免疫排异原性,以及用常规灭菌方法杀灭可能存在的动物病毒,使病毒灭活更彻底。
组织诱导技术
通过向材料或制品表面引入可粘附生长因子及干细胞的特定多肽或其他活性物质的方法,赋予制品具有富集生长因子及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向再生组织的相关细胞分化及进一步分裂增殖的功能。而这些生长因子及干细胞是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在制品植入后,向创伤部位释放和输送的,通过特定多肽或其他活性物质的粘附作用富集于制品表面而高效表达,构成原位诱导再生的基础。
这四大核心技术使得冠昊生物研发的新型生物材料具备高仿生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生物力学顺应性、良好的降解顺应性等特点。
创新,跳跃在实践中
如今,在冠昊生物的天然生物材料处理技术平台上,徐国风已经带领团队开发出了包括生物膜类、管腱类、骨和软骨类、蛋白质工程类等十种系列化医用植入器械产品,涵盖神经外科、骨科、眼科、烧伤科、整形美容科、妇科等科室。
创新研发是徐国风的主旋律。到目前为止,徐国风已为冠昊生物申请国内外专利百余项,获授权国内外专利108项。已经上市的产品有6种,包括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胸普外科修补膜、无菌生物护创膜、艾瑞欧乳房补片等。
徐国风从未停下研究的脚步。提到再生材料研究的终极目标,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复杂功能性器官的长期替代。”
“现在,我们所实现的多是一些对生理功能要求不高的组织,比如体膜、血管、韧带、软骨、骨头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容易实现替代。但如果是具有复杂生理功能的器官,比如肝脏、肾脏等,仍面临很多瓶颈问题。”
徐国风指出,组织或器官的诱导再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需要一两年甚至更久,这就与病变器官的替代急迫性形成了矛盾,一边急不得,一边等不得,如果要在短时间内诱导组织或器官再生,还需要下大力度进行攻关。
正如徐国风所说,在冠昊生物天然生物材料处理技术平台上,还有很多在研产品在稳步推进。要保证这一点,人与资金都必不可少。
事实上,多年来,徐国风一直非常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凝聚,他已经在冠昊生物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研发团队,占公司总人数的20%。
除了后备研发力量的引进,冠昊生物在科研投入上也毫不含糊,每年的科研投入高达销售收入的15%。这样的高比例研发投入极大支撑了冠昊生物新品研发的进展,保证了“储备一批,在研一批,推出一批”的发展节奏。
而在徐国风和朱卫平的规划下,冠昊生物早已不再拘泥于再生材料领域,而是布局到了细胞领域、药业领域,以及孵化创投方面。
在細胞领域,他们建成了自体膝关节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这一核心技术,更建立了免疫细胞银行;在干细胞领域,则与北京大学合作建设了先进的干细胞应用研究平台—北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开展干细胞治疗技术与临床转化研究。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已经从徐国风的个人色彩,演化成为冠昊生物的鲜明标签,并在一代代冠昊人中传承与发扬。
创新,流淌在生命里
徐国风从冠昊生物辞去董、监、高职务后,并不想马上过退休的清闲生活。他很快又应广东、广西北部湾商会企业家的邀请,加盟桂北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被推选为董事长,带领股东们创新创业,再次踏上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徐国风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桂北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已全部验资到位。他将带领公司的团队把这家公司建设成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使其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拥有强有力的研发团队,拥有GMP认证的生产基地及精干的销售队伍,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徐国风说,桂北湾公司将主要发展大健康产业,主要发展三类产品:针对皮肤健康的护肤美容产品—生物美容产品;瞄准各种亚健康状态的“精准保健品”;生物医药产品,尤其是海洋生物(如功能藻类、贝壳类生物)的生物医药产品。
记者从徐国风的描述中,深深感受到这位老当益壮的教授的创新气息。“生物美容”“精准保健品”,从功能海藻中提炼生物医药产品,都是创新概念、创新产品,需要大量创新技术的研发。
我们期待着这位一生与创新相伴的老教授,再创奇迹,为人类的健康长寿、美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