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其身
2018-12-24陈绍诚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学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
儒学分成两大领域,“成己”和“成物”。成己为成就自我,提升自我,成物是成就他人他物;成己的目的则是成物,将自我提升才能为国家社稷服务。前面几篇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致诚正皆为成己之功夫,能格物致知则知识丰足,能诚意正心则道德高尚,有了知识和道德,则具备“有为有守”的条件。若空有知识而无道德,则不能修身,甚至可危害社会他人,故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若只有道德而无知识,则仅止于善人而已,无法幫助国家社稷,更不可能缔造丰功伟业。因此我们在修身前,必须知德兼备,有了修身的基本条件,才可以进到“修缮其身”的修理保养阶段,而渐次达到内圣外王之境界。
我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往往很少提到格致诚正这些成己的基本功夫。物格则事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知致则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意诚则己身之动力备;心正则己身之动向定。进而一切言动自然能据于德而明于理,人人如此则人与人之间自然能共生共存共进化,维持悠久而不坠。但宇宙间一切无不在动,无不在变,我们处于其中,虽尽可能执中以应变,但事物动时必有摩擦,动就必有消耗,因此必须像机器保养,随时加油、去污、修理、调整,保旧者常新,新者耐久,效率不减,行而无碍。万物皆如此,人身何能例外?此乃“修身”二字之真义也。
如果自身在格致诚正前是一辆功能很差、引擎破旧的车,经过格致诚正后将自我提升至一辆功能强大、引擎马力大的好车,则是达到“成己”的第一步。但不管是破车还是好车都需要维修保养,而未格致诚正前,再怎么“修身”也只是维修老旧功能差的车,永远不会仅仅因维修而加强能力。但经过格致诚正后,知识与道德增强,整体能力心性提升,修身便是维持这已加强之能力。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均为成己之功夫,修身为保养,亦为成己之一部分,从成己中理解到成物之治国治人的目标和方法,更理解要成物必须先修身。《中庸》云:“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而儒家重视个人修养提升,以成为君子为目标。孔子对君子有所定义,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因此要成为孔子口中的君子,则不能不修身。《中庸》云:“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成己,修身亦以成物,不论治己治人,皆要以修身为本。《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此修身为成己之总结,亦为成物之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