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的新起点
2018-12-24付冰冰
付冰冰
2018年10月20日,筹办四年之久的西湖大学正式成立。“假如我年轻的话,我想我一定会参加他们的队伍,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为科学研究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今年9月,面对记者的镜头,96岁高龄的著名世界物理学家杨振宁这样表达对这所新型大学的期待与嘱托。
在此之前,创办者施一公放弃了国外高校提供的优渥科研条件:终身教授和终身讲席教授身份,最好最大的生物实验室,千万美元的科研基金。
从作别普林斯顿大学,到放弃前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这位生物学家像是学术界的“旅行者一号”,一步步探寻太阳系边界之外的未知领域,探寻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
四年萌芽,一朝破土
时间的脚步回溯至四年前的春天。2015年3月11日,由施一公领衔,与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北京创毅讯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辉、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共同发起倡议,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递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得到积极批示。
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西湖大学。8月24日,西湖大学正式开学。16天之后,西湖大学校长、全球知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在西子湖畔迎来建校以来的第一个教师节。10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正式扬帆起航。
从春秋战国的古圣先贤到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教育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上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40载春秋,中国的高等教育总体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公立大学,多方位与国际一流接轨。
但目前中国大学的现状和可预测的未来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也不能满足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对尖端科技的需求。今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这所获得了国家重点支持、集结了社会多方力量、以公助民办为底色的新型高等学校路在何方?将往何处行?如何守初心?时间将书写答案。
科教兴国,无问东西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一直面临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的困扰。西湖大学遵循“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借鉴国际化的做法,翻开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学校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创造了中国高校从博士生再到本科生培养的先例;聘任世界一流科学家,用一流科学研究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坚持发展有限学科,特别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基础研究,努力实现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突破。
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大学所有规章制度的设立都将遵循国际化的标准,在教学科研、行政服务、后勤保障、校园文化等各方面都将充分体现全球化的特色,努力打造世界范围内学生学者钟爱的家园。
作为一所非营利性质的新型大学,西湖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捐赠。今年7月,山东济微中学年仅12岁的张子昊将他和两岁弟弟攒下来的所有压岁钱捐赠给西湖大学,希望自己能为大学创建出一份力。
10月初,刚刚从美国堪萨斯城归来的雷凯博士带来了一张来自当地华人夫妇阮英钢和李琼丁的美元支票,支票附言“深知育人不易,能为你们建学校出点微薄之力是我们的福气”。“子昊年纪虽小,阮先生和李女士虽然和我从未谋面,他们却和其他许许多多的捐赠人一样,是西湖大学的同行者,也是最早看到西湖大学未来的一批人。”他们的留言与举动也令施一公深受感动。
打破思维壁垒,碰撞科研灵感
现代科技进步的发展,往往依赖于交叉学科之间的合作。学科交叉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与融合已成为现代和未来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西湖大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学科交叉,由于其小而精的特点,各学科人才彼此熟识,可以尽享学科交叉思想碰撞的火花。
自2017年9月以来,西湖大学暨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已举办数十期讲座、论坛,主要类型包括西湖名师论坛、学科交叉Lunch Seminar、数论系列讲座等,不仅受到了西湖大学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科研人员和博士研究生们的好评,也吸引了很多外校的学生、老师及相关专业人士的关注和参与。
在生命科学学院PI蔡尚博士看来,这些学术讲座既能让学生看到各个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紧跟世界科研学术的发展潮流,讲座中激发的思考与讨论活跃了学术氛围,为他们今后开辟学科交叉的空间提供了丰富而充分的营养。
2017级博士研究生程纯表示,由于自身研究领域属于社会网络研究方向,所以会关注到生物领域的研究内容,尤其是群体生物学、神经网络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因此会关注到生物医学领域的讲座,希望能够找到借鉴点,激发新的想法。“我听到几场讲座,内容新颖、前沿,研究方向多元化、个性化,对开拓视野,激发新的科研想法很有帮助。”
融汇交叉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创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并非易事。西湖大学实现梦想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融汇交叉。
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教授表示,比如说多学科的交叉,以人工智能为例,计算机学家模拟了视神经网络,但是在一些学校,计算机系在一个地方,做神经生物的在一个地方,很难进行交叉。但西湖大学作为一个崭新的学校,能够打破所有的壁垒。“因为西湖大学从一开始就设计地便于他们进行交流,学校的学术环将不同的学科连接在一起,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每天都能够有机会碰到并进行交流;而且,西湖大学的学生可以同时接受2—3位导师的指导,学校还将开设系列学科交叉课程。”
西湖学科交叉沙龙专门邀请来自交叉学科研究領域的科学家来院讲学。例如,法国居里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和计算肿瘤系统生物学Emmanuel Barillot教授分享了关于“肿瘤信息学”的报告;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理学系张俊教授作了“数学心理学”的报告。
除了邀请校外知名科学家,西湖大学校方还组织了自己的学科交叉Lunch Seminar,每周三来自各研究所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前沿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PI自发聚在一起用午餐。
大家就某一位PI研究领域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发问,从不同的角度解答,促进学科之间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单一领域的思考与探索在解决现实科学问题时已遇到极大瓶颈,也难以满足当前科研发展的快节奏。交叉学科的交流,为我们提供了多领域碰撞与交流的机会,为切实解决重大科学难题创造了良好契机。”生命科学学院PI吴连锋博士的一席话,或许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打破壁垒,有教无类。秉承着办世界一流大学理念办学的施一公,正走在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