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以黄山市为例

2018-12-24

关键词:黄山市技艺文化遗产

邱 燕

(黄山学院 “互联网+文化”管理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 245041)

0 引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挖掘其旅游价值,必须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进行科学评价,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行。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历史悠久,遗存有大量保存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黄山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充分融合,对于促进黄山市非遗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序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相关文献综述

众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研究。阚如良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点和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例,探索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和开发策略。[1]108-112黄永林对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途径。[2]49-55李婉琳提出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立法指导思想,通过逐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和支撑。[3]107-109赵悦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利用之初,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主要矛盾,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主体之间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4]84-93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多,但结合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的实证研究较少。科学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方面,苏卉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河南省的黄河号子、洛阳牡丹花会、麒麟舞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过程中的适用性,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定量化研究。[5]72-77李烨以天津市为例,对民俗、工艺美术、传统表演艺术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开发过程中应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风险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9]88-93张荣天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在对皖南地区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7]60-66陈亮构建了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杭州宋城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为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施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模式参考。[8]51-53本文综合对比已有评价模型的优劣,借鉴部分评价指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准则层指标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条件”三个较为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同时对指标因子层做了部分修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人类的共同需求,无论是政府、旅游企业,还是游客、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都能为其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9]5-6因此,本文在准则层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益相关者态度”评价指标,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区居民、游客、旅游企业和政府的角度考查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态度,进而根据各利益相关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差异提出适宜的旅游开发思路。

2.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为了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利用德尔菲法构造判断矩阵,并邀请专家打分。两两比较后,采用方根法得到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再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般地,检验系数CR≤0.1时,表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最后将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本文针对构造的判断矩阵,邀请了8名旅游研究专家和高等院校的教授进行打分,并对数据进行逐一处理,最后得到指标的权重一致性比率CR<0.1,通过了一致性检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2.3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在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后,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即对各因子进行量化处理。经过专家组讨论,模糊综合评价采用五个等级,本文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置“高”(90~100分)、“较高”(70~90分)、“一般”(50~70分)、“较低”(30~50分)、“低”(0~30分)五个等级,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各指标因子对准则层指标的贡献进行评价,设评语集为V,表达式见(1)式。

V=(V1,V2,V3,V4,V5)=(高,较高,一般,较低,低)

(1)

将指标因子层(C)的最终权重与实际采集的评价数据代入下面公式中,见(2)式。

(2)

表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利用(2)式逐级计算,即可获得目标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最终等级。

3 实证分析

3.1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相较于黄山风景区和西递、宏村等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活态性、地域性和传承性等特点。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独创性强。从地理位置来看,黄山市地处安徽省南部,自古以来民风淳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存良好,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具有较大的资源吸引力和旅游开发价值。图1为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

图1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

3.2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本文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从黄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挑选出8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为了获取评价信息,课题组选取屯溪老街、休宁的齐云山风景区、黟县西递和宏村、歙县的卖花渔村、中国祁红博物馆、徽州区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等,于2017年5月和10月进行了两次实地调查,向游客、社区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关旅游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旅游专家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6份,回收率为96.5%。经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黄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黄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见表2。

表2 黄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3.3 评价结果分析

(1)整体评价分析。根据表2中综合得分情况,此次调查的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齐云山道场音乐和徽剧的旅游开发适宜性为一般(得分低于70分),其余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适宜性为较好(得分均高于75分),说明这6个项目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潜力。同时发现,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知名度不高,游客仅能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因而游客的参与性不强,得分相对偏低。得分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旅游开发适宜性排名依次为:绿茶制作技艺(82.4分)、徽州三雕(80.6分)、祁门红茶制作技艺(79.6分)、歙砚制作技艺(78.7分)、徽墨制作技艺(77.6分)、徽派盆景技艺(76.2分)。可以看出,黄山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级普遍较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和旅游吸引力,适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2)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吸引力评价分析。现代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消费时代,从早期单纯的观光旅游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深受游客的喜爱。因此,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吸引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从资源特色、资源等级和存续现状三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来看,绿茶制作技艺得分最高(82.4分),其后依次为徽州三雕(80.6分)、歙砚制作技艺(80.3分)、祁门红茶制作技艺(80.2分)。进一步分析发现,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黄山茶叶在全国享有盛名,特别是太平猴魁制作工艺复杂,为纯手工制作。近年来,茶旅深度结合,其旅游吸引力也大幅提升。徽州三雕作为黄山市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魅力,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令人叹为观止。[10]96-102歙砚雕刻技艺精巧,产品艺术价值高,深受国内外旅客的喜爱。除此以外,徽派盆景技艺在盆景艺术流派中享有盛誉,其代表作游龙式梅花桩以整齐、对称和庄严为主要特点,充分展现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徽州人的聪明才智。黄山市歙县的卖花渔村是徽派盆景的发源地,我国著名的盆景之乡,每年的二三月份都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赏。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和开发条件评价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和开发条件来看,绿茶制作技艺的得分最高(开发价值80.7分,开发条件84.2分),然后是徽州三雕和红茶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徽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科研教育价值,同时又具有旅游审美、休闲体验和社会经济价值,可以借助其文化底蕴和优良的知名度进行宣传。黄山市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的生产基地,以茶叶为依托开发茶文化旅游,能够将茶产业、自然风光与生态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业。如以谢裕大茶博园为代表的研学游产业,打造亲子游、师生游、体验游等研学旅游主题产品,让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学习体验手工制茶技艺,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模式。近年来太平猴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在黄山市已举办了三届,通过“茶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将绿茶制作技艺作为特色旅游项目融入旅游产业,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也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4)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益相关者态度评价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区居民、游客、旅游企业和政府五个方面对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态度进行综合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徽州三雕得分最高(83.8分),其次为绿茶制作技艺(83.6 分)、歙砚制作技艺(82.3分)、徽墨制作技艺(81.5分)。在调查和访谈过程中,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必须重点保护和传承。以徽州三雕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开始代替手工制作,由此带来产品规模化生产,市场上充斥着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甚至存在以次充好、恶意竞争等扰乱市场的现象,这不仅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利益,更破坏了徽州三雕的形象和声誉,不利于其传承和发展。同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这些各不相同的利益目标促使利益相关者群体形成了彼此之间的利益协作和利益冲突。[8]51-53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黄山市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

(1)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总体得分较高,均达到及格标准,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6项得分高于75分,其中2项高于80分。

(2)项目间呈现明显的类别差异,茶叶制作技艺类项目得分最高,徽州三雕、歙砚、徽墨等传统技艺得分次之,徽剧、道教音乐等传统表演艺术参与性较弱,得分偏低。

(3)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旅游开发与适宜性评价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近年来,黄山市主要茶企业均建立了茶业博物馆、茶业庄园,并建设了一批茶旅特色小镇,茶产业与旅游业间呈现深度融合发展态势。作为全国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徽州三雕以及歙砚、徽墨等文房四宝制作技艺,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评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徽文化产业园、徽文化博物馆等区域集中保护展示。但是徽剧、齐云山道教音乐等传统艺术因市场接受度相对较低,目前开发程度还不高。

4.2 建议

在有效传承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地方政府适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黄山市在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要兼顾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双重作用。

(1)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充分展示黄山制茶技艺。绿茶、红茶等制作技艺观赏性强,客户体验性高,同时利用优美的茶园资源,搭配品茶活动,依托黄山市丰富的游客资源,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充分向游客展示黄山市高超的制茶技艺。

(2)注重发挥政府作用,传承保护好徽剧等艺术。徽剧、齐云山道教音乐历史悠久,艺术价值很高,但游客的体验性较弱,市场接受程度较低。作为这类艺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培养艺术传承人,在一定范围内加以保护。

(3)注重主体的利益均衡,发扬徽州传统技艺。徽州三雕、歙砚、徽墨等制作技艺有一定的市场,但面临传的承压力较大,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还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和权衡各方利益诉求,在满足其合理需求的基础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创收反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不断促使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猜你喜欢

黄山市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高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关于高中阶段函数教学的几点思考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活态文化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