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背景下校企共建实验室合作模式探讨

2018-12-24胡鹏杨安平

现代计算机 2018年3期
关键词:成果校企实验室

胡鹏,杨安平

(1.湖南警察学院交通管理系,长沙 410138;2.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长沙 410114)

0 引言

对工科专业学生而言,高校实验室不仅承担着验证基本理论、传授基本方法的重要职能,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上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企业来说,企业实验室不仅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更是技术创新、新品研发的重要基地。正是实验室的建设在校企各自发展中重要地位,使得共建实验室的逻辑起点得以明确。

1 校企实验室建设现状分析

作为衡量高校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实验室建设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所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在各级财政的有力支持下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渐趋成熟,硬件水平不断提升,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特别是对地方性高校来说,一些制约着实验室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方面,重建设、轻用维的现象相对普遍,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上级部门拨款主要用于实验室硬件购置,对于后期的运行维护、二次开发所需要的费用,考虑较少,导致实验设备利用效率并不高;另一方面,受人力资源的限制,地方高校实验室常采用管用分离的管理模式,使得实验室在科研服务上动力不强,成果转化率偏低;与此同时,实验项目的设置常以验证类为主,设计型、综合型项目偏少,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效果有限。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强调。身处在科学研究前沿,对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感知更为敏锐的高校理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科研成果的转化上有所突破。毫无疑问,高校实验室无疑是实现上述突破的理想平台[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加强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此同时,一批依托企业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建成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有力的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之下,部分中小企业实验室的建设在经费投入、研究水平、人才资源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2]。一方面,受经费投入的限制,这类实验室在规划设计之初大多关注于满足企业当前生产的需要,更倾向于选择技术上已经成熟、应用上已经广泛的实验设备,对研究前沿、技术革新,考虑较少;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在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储备上的不足,导致这类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依然有限。所以,企业实验室建设发展,有必要借助外力,加强科技协作,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3]。

如前所述,受后续经费、管理模式等的制约,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上显得后劲不足;企业实验室尤其是中小企业实验室的建设,也因人才储备、硬件规划上的限制使得实验室的建设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正是基于上述两类实验室在各自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它们之间的协作与共享已经成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核心内容,校企共建实验室应运而生。

2 共建实验室合作模式分析

实验室共建背景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道得以打通,有效地促进了科学要素的双向流动,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以共建实验室为载体,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合作模式,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2.1 技术转让型

此种模式基于高校在长期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优势及成果,以高校为主体,企业按照自身产品发展需求选择与之对应的技术[4]。这种模式下,高校技术相对成熟,但是常常与企业自身产品契合度不高,技术转让之后还需进行产品端的试制和优化,成果转化周期较长。

2.2 产品研发型

此种模式常基于企业自身具备明确的产品研发方向,但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遇到瓶颈,通过共建实验室寻求突破,以企业为主体,高校按照产品研发的要求组织技术攻关。这种模式能更好的契合企业生产的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成果转化,但是对高校实验室中科研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他们能够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全身心的投入。

2.3 协同育人型

此种模式常见于高校和行业主流企业之间的合作过程中。他们以共建实验室为载体,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搭建起实战化、实景化的实践教学环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更好地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述合作模式在各自的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或人才培养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育人、研究、成果转化全面发展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缺乏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3 共建实验室合作模式优化与制度保障

3.1 模式优化

良好的共建实验室合作模式,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手段,以共建实验室为依托,构建人才共育、经费共筹、队伍共建、研发共轨、成果共享的深度合作模式,集各方之优势,打造育人、科研、创新的命运共同体。

人才共育。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创新必须以人才为中心。对于高校来讲,人才培养是其固有的本质属性之一,对企业来说,合适的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共建实验室合作模式必须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基本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项目的开设上,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与此同时,着眼企业在职员工成长需要,鼓励高校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经费共筹。校企双方依据各自的研究需求,确定实验室发展方向,并据此规划实验室硬件建设方案,在满足学生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经费上的共筹,完整保障实验室的建设、使用、维护全过程,确保建有所为、建有所用、用有所得。特别是针对高校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经费投入重硬件、轻维护,重建设、轻运营的特点,综合考虑实验室在建设、使用过程中的经费投入,合理确定分担比例,确保经费落到实处。

队伍共建。打破校企之间人员归属栅栏,促进专业研发人员的双向流动。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创建为抓手,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既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着眼实际生产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工作,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造福社会;另一方面,推动企业技术研究人员既能解决产品研发中的实际问题,也能利用研究前沿知识进行应用创新,借此建立起一支经验丰富、带动力强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进而解决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研发共轨。整合具备相当素质的高校科研人员、企业研发专家和部分优秀学生组成研发队伍,充分利用高校的理论优势、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创新活力,搭建班子、细化分工,实现从技术设想到终端产品的全过程参与[5]。产品研发的共轨,使得研发队伍成员之间得到锻炼与磨合,同时在不同成员之间的缄默知识得以相互传承。

成果共享。共建实验室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各方的积极参与,同时各方自我价值的实现也需要以实验室为依托。区别于企业实验室,产品不再是衡量校企共建实验室建设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优秀的共建实验室在成果的产出上,应该充分考虑各方的兴趣点,建立起涵盖论文、纵向项目、专利、产品、学生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成果库。同时,实验室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理应为各方所用、各方共享,这也是实验室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2 制度保障

共建实验室良好发展态势的形成,硬件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制度是保障。共建实验室的运营,校企双方首先需要尊重实验室的主体地位,转换管理思路,变管理为服务,激发工作活力;同时,实验室管理主体也必须明确,通过合理组织结构体系的建立,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落实具体责任;其次,校企双方应该为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场地环境,减少外界干扰;最后,在考核指标的确定上,要注意柔性指标与硬性标准相结合,综合考虑各方的工作内容,确定工作量计算办法。此外,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征求实验室成员的意见,打造良好的软件环境;同时,在制度运行过程中,也应及时跟踪、反馈实施效果,对于不合理、不恰当的部分,及时予以修正。

4 结语

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建设是促进高校、企业发展的必然路径。高校、企业、教师、研发工程师各输所长,从人才共育、研发共轨、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找准各自的角色定位,协同一致,必将在高校、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李天松,周海燕,黄建华.校企共建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2):176-179.

[2]郑双阳,李杰辉,方杰.风险转移视角下的校企共建实验室创新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4):251-256.

[3]戴庆伟,杨青山,巫艳等.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7(3):68-70.

[4]刘庆志,国凤兰,王林杉.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的困境、成因与对策[J].大学教育,2017(3):129-130.

[5]陈崇辉,邓筠.校企共建单片机联合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7(3):167-170.

猜你喜欢

成果校企实验室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