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ED演讲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8-12-24郭艳东曾红丽沈雪阳

无线互联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演讲者形式内容

郭艳东,曾红丽,沈雪阳

(1.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 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关于TED这个词,可能有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我们可以先从大家所了解的公众事件讲起。

中国的雾霾问题最近一些年是比较严重的。虽然网络上偶有视频短片反映相关问题,但一直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2015年2月,柴静的《穹顶之下》一经发布,立刻引来了广泛的关注。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迅速被刷屏。各方人士都发表了各自观点,甚至环保部长也进行了回应。

对于网络视频而言,点击量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根据钛媒体[1]统计的数据,在视频发布的24小时内,全网点击量已超1亿次。在网友评价中,点赞15万次,而点踩只有一千多次,可见绝大部分网友都是很喜欢这个视频的。首先,这是对她所做的调查和视频内容的肯定。而另一方面,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与视频内容的呈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试想,如果她只是把调查数据写成一份报告发布出来,或者只是像传统的那种电视授课的形式做成一个短片,是否还能有这么大的关注度呢?是否还能有这么大的点击量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另外,值得提出的一点是,这个视频不是短视频,而是一个时长将近两个小时的相当于电影长度的一个长视频。但是,网友普遍反映,看了两个小时,但却丝毫不觉得时间长,套用影视界的一个说法就是:全程无尿点。

其实对于雾霾,相关的内容是晦涩、专业的。将复杂的概念、表格、数据讲得透彻、清晰,这一点确实不易,特别是还要考虑到受众来自于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教育程度和各异的背景。

而柴静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这些呈现出来,让别人感兴趣、听明白,其呈现方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类似像柴静这样成功的演讲或演讲者还有很多,例如:苹果已故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小米的雷军、锤子公司的罗永浩等。这些人仅是一些个例,那么有没有通用的、更加普遍的规律来供我们借鉴和学习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人的演讲多多少少受到了TED演讲模式的影响(或者说相互有所影响),带有鲜明的TED式演讲的色彩。这里,笔者并不想讨论谁学习了谁,而是重在以TED为例,探讨这种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TED及其特点

TED是3个单词的缩写,即:技术(Technology)、娱乐(Entertainment)和设计(Design)[2],它是一家由发起人里查德·沃曼于1984年创立的非营利性组织。2002年由克里斯·安德森接管,并创立种子基金会。每年召集科学、技术、设计、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卓越人物,每人进行最多18 min的演讲。从2006年起,TED的演讲视频被上传到网上,供人们免费观看。为了更广泛地传播,世界各地有众多的志愿者对原始视频进行字幕翻译。TED的主题目前已经扩展到了文化、教育、环保、商业、艺术等众多门类。

TED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已经视它为一股改变世界的力量。TED视频可以深深地打动人的内心,引发人的思考,激励人去发展和探索。TED演讲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当然与它内容的高质量是密不可分的,每个演讲者都是十分热爱着自己从事的事业,因而演讲内容都是精华之精华。除此之外,内容的呈现形式也是十分关键的。演讲主题涉及的领域五花八门,有的则涉及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对于一个完全不是这个领域的人,甚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18 min之内让他听懂并领略到演讲内容的精妙之处,其实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是很需要技巧的。TED演讲模式已经影响了众多的演讲者,提高了他们的演讲水平、表达技巧,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2 TED演讲的表现形式剖析及其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

在现如今快节奏、信息爆炸的年代,以往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得益于网络和各类通信手段的快速进步,受众的信息获取途径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便捷,这对演讲者、信息的教授和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传授模式也应及时作出改革和发展。作为同样是这种“讲述者—受众”一对多模式的高校课堂教学,必定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3]。笔者结合自身的体会和感受,总结了以下几点,并试着运用到课堂之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1 走出讲台、消除隔阂、分清主次

看过TED演讲的人都会发现,TED是没有讲台的(仅有少数演讲中会放置一个小桌子用于摆放演讲所需道具),消除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隔阂。听众可以更多地关注到演讲者本身及其所讲述的内容上,感觉是在一对一(虽然是一对多)地倾听演讲者自身经历或者已经内化的东西,如果是隔着一个讲台,那样给人的感觉则是在听一个与自己离得比较远的人讲一个普通的故事或念一段课文而已。

这一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应用和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形式上看,其实很简单,就是从讲台后面走出来,把自己呈现在学生面前(现在有了激光笔,还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一个移动,它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我们常说,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往往在实际教学中,二者并不是平等的。老师有一种高高在上,充当权威的感觉,这在大学的教学中是尤为不利的。老师更应该充当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带领大家去探索、学习、掌握知识。老师走出讲台,给人心理上感觉是站在自己一边的队友、战友,而不再是一个旁观者或者管理者。如果说有什么敌人的话,那敌人就是知识,它好比是一座山,老师的职责是带领大家爬上去,征服它,而不是站在山顶指挥每个人要怎么做。大家就会把老师当作是自己人,更愿意相信他、信任他。往往亲自带领大家一起去实践比空喊口号要有效得多。通过实际课堂中的实践,笔者发现同学们主动提问的次数增多了、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增强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师生间的隔阂少了,他更多地把你当作是同学、战友,有问题、有想法就毫无顾虑地提了出来。

另一方面,从教师自身来讲,千万不能把消除讲台仅仅看作是走出来这么简单,走出来只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是以演讲者为中心,以自己的理解来对讲述内容进行诠释,否则那只是拙劣的模仿。讲课时,老师手里最好不要拿着书或讲稿,而更应该是以自身为中心,以幻灯片(大家通常称之为PPT,即Powerpoint)为辅助来讲解相关内容,不给人照本宣科的印象,完全是以自身的理解在诠释一件事物,仿佛是在讲发生在演讲者自身上的故事,抑或是已经内化在演讲者内心的知识。讲授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教师才是中心、是重点、是重心,而不是PPT。

2.2 PPT制作:逐张聚焦、详略得当

PPT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关于PPT的制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个人认为,一个好的PPT应该是听老师讲和自己看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如果一样,那老师就是毫无用处的,并没有发挥好老师的作用。如果想很详细地看到每个细节,希望不听老师的讲授、光靠看PPT就把知识掌握,那还不如去看教学大纲和课本,或者去网上搜一些相关资料,肯定更加详实。其实,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在于谁才是教学的中心:是能动的人,还是死板的PPT?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仔细观察TED演讲以及柴静、乔布斯等人的PPT,就会发现,每张PPT的内容都不多,最简单的甚至只有一个词。其实每张PPT不需要有很多内容,在能够阐述问题的情况下,越简越好。每张仅有一个焦点,这样能够很深入地引人思考,每张上的内容多了反而效果并不好。这就如同是照片和视频的区别:一个视频虽然可以体现更多的东西,但是往往不能引人深入思考,一个照片,一幅画,甚至是寥寥几笔,都可以让人驻足之前,思考良久。

现在课堂上用PPT教学的一大弊端在于:学生倾向于机械的接受,缺少了思考。因而,制作PPT时,可以将讲述内容更多地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让学生多加思考,而不是机械地接受。一个问题提出后,先不给答案,可以帮着引导学生朝多个方向进行思考,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强化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对照答案,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掌握更牢。

另外,在制作PPT时要注意内容的主次、详略以及授课进度问题,掌握详略得当。通过课程实践,发现对于理工类的推导,应该重点讲推导过程的整体脉络和几个关键节点。最好不要一步一步机械地推下来,那样的话,学生得不到任何锻炼,也容易迷失在各种变量和算符之中,往往最终推出一个结果,但已经不记得最初的推导动机、目的和进行推导的意义。

2.3 鼓励互动、注重反馈

仔细观察TED演讲,就会发现,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与听众有很多的互动,这使得听众真正参与到演讲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活跃气氛,而更重要的,则是可以使听众加深对演讲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并能更好地加以运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加强互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本来没怎么认真听讲的学生,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TED演讲中,很多演讲者的演讲主线虽然是确定的,但是一些具体的细节和内容是随着听众的反应在不断调整的。也就是说演讲不是死的,是随听众的反馈而变动的,这其实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对于教学而言,更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在高校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能动性和思维力最丰富的大学生,更加要求我们注意学生的反馈,否则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有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一般是8 min左右。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合理掌握每个知识点讲授的时间,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而在实际操作中,就不能严格地以8 min为限。人并不是机器,课堂环境也千差万别。因而,在实际讲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注重他们的反馈,及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调整。

一般,对于中国学生,有了想法也不太好意思举手站起来讲。这就要老师更主动一些,发现他们中的思考者,让他们讲讲自己的想法,虽然答案可能并不正确,深入的思考可以大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同学们对于每个人答案的反驳和探讨,也促进了大家对于课堂知识的思考和运用。

2.4 讲课如同“讲故事”、注意叙述结构、娓娓道来

TED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里面的很多内容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的。讲故事其实只是表面上的形式,其内涵在于要重视讲述的逻辑性、连贯性、因果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高校教学,最忌讳一开始就给出一个定义,然后各种证明、讨论和应用。这样学知识,最终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东西。

对于课堂内容,我们也可以像讲故事一样来进行讲授,使之有前因后果。例如对于一个概念。应该从最基本的问题或者现象着手,慢慢引入,随着故事的展开,自然而然涉及这个概念的定义,使得概念的定义成为进一步研究或者探讨的必然之路,而不是直接给出,然后讨论各种应用、各种定律。

当然,作为日常的高校课程教学,不可能全部做到编排成故事的形式,有些内容适合,有些内容不适合。笔者经过课堂实际摸索,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讲解:一种是相关知识的脉络、主线比较清晰,能够编排成一个小故事的形式。

另外一种形式,则是在讲解课程的时候,适当穿插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例如作者本人在讲课过程中,经常穿插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自身经历的或听到看到的小趣事。时间不用过长,一分钟左右。这些小故事可以迅速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对于走神的同学,可以引导他回来,对于本来认真听讲的同学,可以使他们适当地休息和放松一下,可以起到提神和吸引人注意力的作用。对于工科类的课程,可以讲一些贴近实际的事例。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则可以变换思路,讲一些理论创建过程中的趣事或者人物自身的趣事,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另外,根据各领域的发展,也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最新的内容。对于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科技来讲,课本上的内容往往稍显陈旧,用小故事、小事例的方式适当地增加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既有利于提高课堂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

3 结语

TED演讲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必有其独特和过人之处。从形式上讲,高校教学与其有许多的共通之处,因而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以上仅是笔者基于自身体会和实践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和思考,期望能够为高校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一些启发作用。

猜你喜欢

演讲者形式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主要内容
会计时的话筒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会计时的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