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侠京剧改革路上勇当尖兵
2018-12-24张宁木匠
□本刊记者 张宁(木匠)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搞改革开放,形势一片大好,剧团也要改革,我们不能老是捧着‘铁饭碗’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虽然,我已经50多岁了,但我愿意从我做起。我也仔细掂量过了,这副担子确实不轻,但总得有人挑。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京剧危机,我们唱戏的不管,难道要让不懂戏的人来管吗?”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要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就是从那时起,中国确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思想路线,共和国从此走进了一个新时代。在“牛棚”中蹲了好几年的赵燕侠,也迎来了她艺术生命的第二春。
1979年1月,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了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三周年大会,赵燕侠又一次登上了万人瞩目的舞台,并第一次以清唱的形式,为首都观众演唱了赵朴初同志撰写的一首悼念周总理的诗。赵燕侠后来回忆说:“那一刻,我想到的是当年全国那么多的报刊污蔑我演的《玉堂春》黄色、低级、下流,只有周总理在观看了我演的《玉堂春》后,说:‘你的这个《玉堂春》堪称是‘中国的《复活》’……”
古今相业谁堪比?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雪侮霜欺香益烈,公德长留天地。却身与云飞无际。乱眼妖氛今尽扫,笑蚍蜉撼树谈何易。迎日出,看霞起。
那天,赵燕侠充满深情的演唱,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演出后,观众们纷纷奔走相告:“赵燕侠又出来了!”“赵燕侠又可以登台唱戏了!”
之后不久,一向敢为人先的赵燕侠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在全国戏曲界排演了“文革”后的第一出新编历史剧《闯王旗》。赵燕侠还特别提到,在这出戏的第六场《端阳会师》中,有这样几句唱——旌旗舞、歌声起,全军欢畅,哀与愁、悲与苦,都付与汪洋;征途上,山花烂漫、心花怒放。她每次唱到这里时,都会感觉到这几句唱词所抒发的就是她当时的心情。
紧接着,赵燕侠又陆续恢复演出了她拿手的一些传统剧目,比如《白蛇传》《红梅阁》《玉堂春》《碧波仙子》《花田错》《辛安驿》《拾玉镯》等等。
尽管赵燕侠当时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但每天,她仍穿着厚底靴、扎着大靠,坚持练功。而且经常是上午练功,下午排戏,晚上还要演出。这种劳动量,就是一些青年演员都感到吃不消。她就对他们说:“这也能叫苦吗?我在像你们这个年纪时,每天都是下午、晚上连着演出,而且一演就是双出,一演就是一两个月!”
一次,报纸上已刊出了赵燕侠要演《玉堂春》的广告。但就在演出的那一天,她的血压突然升到了低压l20,高压180。是“回戏”,还是继续演出?她想来想去,这戏还是不能回!“因为且不说我能重新登台有多么不容易,就说观众可都是连夜排队买的票。我就是倒在舞台上,也不能让观众乘兴而来,扫兴而归,所以无论如何这场戏,我都要坚持演出。”赵燕侠说。
结果,那天的演出,虽然赵燕侠的嗓音受到了一些影响,观众还是挺满意的。有趣的是,演出后,医生赶紧给她量血压,结果是低压80,高压130,完全正常了。医生说:“原来,一听说你要坚持演出,我还挺担心,现在看来,治疗你的血压高,演戏比吃药还管用。”
还有,改革开放之初,传统戏市场异常火爆。于是,就有人认为京剧只要有这些老戏在,就可以太平永享、寿与天齐了,根本没必要改革创新。但赵燕侠却早看出了京剧存在的危机,她十分敏锐地感觉到当时的观众实在是在“八亿人民八个戏”的环境中生活了太长时间,他们看传统戏,只是看个新鲜。再说,很多老演员由于长期受迫害,加之年纪越来越大,演戏已越来越吃力。而青年演员由于捧着铁饭碗,疏于练功,还接不了老演员的班。照此下去,用不了多久,京剧观众就会大面积流失。
果然,不出两年,京剧演出市场就出现了迅速下滑的局面。1981年春节过后的一天傍晚,北京京剧院召开了一次院长和主演联席会议。
有人说:“前两年,我们北京京剧团在解决了演员工资和服装、道具的添置外,每年还能上交国家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如今,机构大了,人员多了,每年反而要国家补贴一百多万元,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于是,就有人提出:“最好能先拉出一个团来,做改革试点,看能不能走出一条新路来。如果能,再在全团推广。”
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可是,由谁来带这个试验团呢?会场顿时冷了下来,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说话。
“我来试试吧!”话音落处,只见一位上了岁数的女演员从容地站了起来。她就是赵燕侠!她说:“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搞改革开放,形势一片大好,剧团也要改革,我们不能老是捧着‘铁饭碗’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虽然我已经50多岁了,但我愿意从我做起。我也仔细掂量过了,这副担子确实不轻,但总得有人挑。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京剧危机,我们唱戏的不管,难道要让不懂戏的人来管吗?”
赵燕侠的这番话,掷地有声,坐在一旁的张梦庚院长点了点头,说:“赵团长有自己长期挑班的经验(赵16岁就自己挑班了,是京剧史上唯一一个挑班唱戏的女演员,同时她也是京剧史上唯一一个创造出了一个流派的女演员),当初,她带领着燕鸣京剧团走遍了全国,有经验、有影响、有观众基础。所以我相信赵团长。我看,这个事就这么办吧!”
可是,当晚就有几位好心的朋友来到赵燕侠家,对她说:“老赵啊,你何必要干这种傻事呢?你这不是给自己出难题吗?现在,你名誉、地位、生活,还缺个啥啊?有必要带团东奔西跑,自讨苦吃吗?”
但赵燕侠想的却是:四十多年以前,他们一家三口由于生活所迫,被迫离开天津,南下谋生,闯江湖,跑码头,从此过上了“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流浪生活。那时候,他们一家人“跑码头”是为了养家糊口,如今自己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再次“跑码头”却是为了要给京剧闯出一条生路来。她当然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可是这副担子不是谁强迫她担的,而是自己心甘情愿担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赵燕侠就带领着作为试点队的北京京剧院一团出发了。结果,他们在郑州、武汉、上海、无锡演了一圈下来,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不仅取得了社会效益的大丰收,也取得了经济效益的大丰收,也就是说他们的改革试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然而,他们的改革试验也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谣言、人身攻击竟一齐向赵燕侠袭来:“赵燕侠这样干,是搞私人班社,这不是倒退吗?”“赵燕侠这么干,就为了赚钱!”
有道是人言可畏,于是,又有一些好心的朋友来劝赵燕侠:“别再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傻事了,你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也不容易,保住名声要紧。算了,‘大锅饭’到处都有,也不光是咱们京剧院一家,你改变得了吗?”
只有试点队的同志,深知赵燕侠在改革中付出的甘苦:“老赵带着大家东跑西颠,整天拼死拼活地干,几次累倒在后台,是为了什么?你们说她是为了个人多赚钱,但是分奖金的时候,她拿的从来是全队的平均奖;我们队里的许多青年演员,现在由于锻炼的机会多了,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怎么能说她是挡了青年演员的道?说话可不能昧着良心。”
“这些事就别提了,舌头底下压不死人,谁爱咋说就咋说,干工作就不能怕得罪人,怕挨骂。”赵燕侠坚信自己的行为光明磊落,相信改革是正确的,她的心里始终燃烧着一团火,这就是对党、对人民的赤诚和对京剧事业强烈的爱。
当时,长期在家养病的北京京剧院党委委员郭万英同志在听说了赵燕侠遇到的困难后,病也不养了,来到试点队,他对赵燕侠说:“燕侠同志,我来给你当助手吧,这个副队长的担子我来挑!”
同志们的关心和领导支持,更使赵燕侠增添了信心和勇气。她和老郭分头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把大家散了的心又紧紧地拢在了一起。1983年春节过后,赵燕侠又带着试点队踏上了新的征途……
《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也都对北京京剧院的改革和赵燕侠带领的试点对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后,一连数年,赵燕侠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有病,率领着她的一团先后在郑州、武昌、汉口、吉林、哈尔滨、长春、沈阳、本溪、辽阳、鞍山、天津、石家庄、赵县、南宫、宁晋、邢台、保定、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福州、厦门、漳州、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兴城、锦州、葫芦岛、锦西等几十个城市举行了数千场演出,可以说是走一路,改革一路,红一路……
如今,赵老已经90岁高龄了,虽已不能再登台,但仍在关注着京剧事业的发展。在此,我们衷心祝福她老人家幸福、快乐、安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