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014年锦州地区冰雹天气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2018-12-23姚文静史洪杰白佳宁殷闯
姚文静 史洪杰 白佳宁 殷闯
摘要:利用1981年~2014年锦州地区观测站地面观测日数据资料,分析34a锦州冰雹出现次数时间特征发现:年变化呈减少趋势,相邻近两年间无明显变化规律;月际间变化呈双峰型,第一峰出现在6月份,第二峰出现在9月份,第二峰明显低于第一峰;日变化表明全天24小时均有冰雹天气发生,多数发生在白天,特别集中在13时到18时,呈单峰趋势。冰雹持续时间较短,80.0%的小于等于10min。
关键词:锦州;冰雹天气;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 P426.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22.077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南部毗邻渤海,北部有松山山脉,东部接连“辽中南”工业区,西部接连“辽西走廊”,地势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呈倾斜趋势,地形复杂,有低山区、丘陵区、平原区。
冰雹是锦州地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这种灾害性天气瞬间会对农业、林业、工业、通讯、交通等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人身伤亡。
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关于冰雹这种灾害性天气的时空间分布特征[1-2]。但对于锦州地区长时间冰雹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春、夏两季,锦州地区易遭受冰雹、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侵袭,所以研究1981年~2014年长达34年锦州地区冰雹天气的时间分布,为冰雹这种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一定的参考,减少强对流天气引发的灾害,降低由此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资料
利用1981年~2014年锦州地区观测站,包含锦州市(54337)、义县(54334)、黑山(54335)、北镇(54331)的地面观测日数据资料,由于凌海站气象数据的不完整,并没有作为使用资料。
1.2冰雹数据统计
定义某站某日出现冰雹天气记录为1次,当同一日不同站点不同时次出现冰雹天气时仍记录为1次。按照此方法统计冰雹出现的次数。
2锦州地区冰雹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2.1锦州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年际间变化特征分析
由图1可以明显的看出34a间冰雹发生次数随着时间的发展呈减少趋势,上世纪80年代時,发生冰雹的次数明显较多,但是等进入90年代以后冰雹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大多年份发生冰雹的次数都要低于34a间发生冰雹次数的平均值2.79次,之后只有6a高于平均值或相近于平均值。从1984年~1987年呈现出一个冰雹发生次数的小高峰,并且相邻的两个年份间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征。
2.2锦州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月际间变化特征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冰雹发生次数随着月际间变化呈双峰型趋势,第一峰出现在6月份,占比27.4%,第二峰出现在9月份,占比16.8%,明显低于第一峰,冰雹出现时间在4~11月,12月至2月均没有冰雹出现的记录,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4~7月,占比67.4%。
最早的一次冰雹于2008年3月30日发生在锦州站(54337),最晚的一次冰雹于2010年11月11日也发生在锦州站(54337)。
2.3锦州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日变化特征分析
由图3(略)可以看出全天24小时均有冰雹天气发生情况。但是冰雹大多数发生在白天,夜间也有冰雹出现,但次数很少。冰雹发生主要时段集中在上午9时到晚间20时,占比92.1%,特别集中在13时到18时,呈单峰趋势。
2.4锦州地区冰雹持续时间特征分析
由图4(略)可以看出80.0%的冰雹持续时间小于等于10min,其中小于等于5min的降雹过程占比56.7%,大于10min小于等于20min占比15.8%,大于20min仅仅占比4.2%,没有超过30min以上的冰雹过程出现。因为冰雹形成过程的环境条件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冰雹发生过程所持续时间也各不相同,但是冰雹持续时间通常较短,有的降雹时间不足1min,降雹时间最长的一次于1987年10月1日出现在义县观测站(54334),降雹时间长达28min。
3结论
依据1981年~2014年锦州地区冰雹时间分布特征总结如下:
年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呈减少趋势,相邻近两年间无明显变化规律;月变化:冰雹发生次数随着月际间变化呈双峰型趋势,第一峰出现在6月份,第二峰出现在9月份,第二峰明显低于第一峰;日变化:全天24h均有冰雹天气发生情况。多数发生在白天,特别集中在13时到18时,呈单峰趋势。持续时间:冰雹持续时间较短,80.0%的小于等于10min。
参考文献
[1]赵培娟,吴蓁.河南省区域性冰雹天气特征及预报[J].河南气象,2001(02):2-4.
[2]符琳,李维京,张培群,等.近50年我国冰雹年代际变化及北方冰雹趋势的成因分析[J].气象,2011,37(06):669-676.
作者简介:姚文静,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短时临近强对流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