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分析
2018-12-23戚基艳包轶铎韩海峰沈阳工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
戚基艳 包轶铎 韩海峰 沈阳工学院 机械与运载学院
1 校企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即是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了世界经济情况和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总结提出来的,面向国家需求质的提升所进行的结构性的变革,体现了我国从过去的强调需求侧的改革转变成为突出供需两端的双向改革,是我国正确的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
客观上,高校人才的培养与专业设置有紧密的直接关系。由于专业结构调整和设置必须经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招生,招生后一般不再调整,这种模式,与快速发展的产业相比,较难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另外,目前循规蹈矩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经过三到四年的递进式的培养,学生才能接触进入产业领域,随着产业发展的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人才培养其间,现有的体系和知识很难与时俱进,产业的日新月异变化又给人才培养带来诸多的问题和要求,以上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的被动适应和新的不适应。目前,很多高校在校企协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定位不准,专业匹配度不高;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不强;师资不适应;学生主观能动性差,教育教学方法待提高,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动力不足等。
2 工科类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协同育人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2.1 重大项目协同式。
重大科技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为创新型的科技人才成长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这里主要适合研究型大学,承担大型科研攻关项目,研究生参与的层次比较多,而对于普通应用型大学可以借鉴将优秀学生纳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掌握行业先进技术的目的。
2.2 “项目+基地”协同式。
该模式主要是以科研项目作为结合点,将企业和紧密高校联合,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为各类创新资源汇聚结合提供了落脚点,除了科技难题攻克、先进技术的转移之外,协同的校企还在技术的培训、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多通道的合作。这种模式,高校提供技术和科技与当地的优势产业相结合,这种模式适合研究综合型大学开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第一步走的战略。
2.3 “渗透型”协同式。
这种形式的要求把教育与行业实际岗位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将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有机地渗透到教育管理、教学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所有的人才培养环节。目前采用的主要形式包括:一是构建“专业+企业+项目”嵌入式合作教育新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使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解决了人才培养之后的问题,特别适合应用型大学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是探索多模式、多途径的产学合作教育新机制。如教育部已经开展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该种形式的体现。三是加快打造国际化的合作教育平台。以高校与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公司)合作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为代表,目前大多分布在国内多所研究型大学内。
3 应用型院校汽车服务工程校企协同育人可行性分析
沈阳工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成立于2009年,目前已有5届毕业生,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设置之初,始终按照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多年摸索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及校企合作资源,但是始终存在校企合作不深入。经过深入分析研究,拟以我校汽车后市场校企联盟平台为依托,具体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校企建设为抓手,以行业企业现实需求为依据,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及走访企业、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实现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和更新教学内容,共建深度融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改变以往只有顶岗实习才能去企业顶岗的单一模式,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培养质量,协同实施校企双元主体育人,有效提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学生的就业无缝对接,充分发挥教育链和产业链上下沟通、横纵结合的优势,校企协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整体教学计划构建按照“专业+企业+项目”嵌入式合作教育新模式,建立根据汽车后市场产业发展态势和企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规模、结构的动态机制。根据需求侧提供的人才社会需求分析与预测,专业调整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实施工作导向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课程采用项目教学和“CDIO”等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培养的学生与汽车后市场的对接。其次,借助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和我校“4S”店实训基地落成的优势,将学生的创新培养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以大赛和科研项目的孵化为检验标准,打造多途径、多模式产学合作教育新机制。
[1]詹勇,王文婷. 建立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