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三个方法

2018-12-22何明涛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预学思维能力核心

何明涛

[摘 要] 在核心素养的课改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必然成为课堂关注的焦点。新课改提倡“少教多学”的理念,以此为指引,教师在语文课堂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以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合作共享中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在巧设的主问题与问题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言语质量的表达能力,从而彰显了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 语文;朗读;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然而,部分教师认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习的语文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应有“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心搭建“脚手架”——精心设计“预学单”,既保留预学内容板块的“规定性”,又留出内容的“开放性”,给予学生充分的个体空间和自主选择权,体现“必选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巧妙组合,而这正是“预学单”最具价值的地方。

(一)掌握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课前预学的学习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猜、圈、查、读、摘、想、批、做、问、写”10个字的方法指引。有了这样的预学“抓手”,学生才能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长期训练,就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自主力”有阶梯地螺旋上升。

(二)控制训练总量

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文体而有所变化和侧重。比如,说明文应该侧重对说明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叙事性文本侧重对语言文字的品悟,诗歌则应该重视对优美词句的积累。每种类型文章的“预学单”都应控制总量,保证学生在40分钟内能够完成。同时要关注不同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差异性,每节课留出5~8分钟进行知识检测,保证教学效果。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是培养逻辑思维的基本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梳理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就要有意识地寻找一个可以贯穿整篇课文的主问题。通过抓住这一主问题,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巧妙梳理问题链,就可以从语言文字的浅层逐渐走向文字背后的意蕴。

(一)相似性唤醒

美国的平克教授在《语言本能》一书中指出:“归纳的力量来自相似性,如果一个孩子只会一字不改地重复父母的句子,他将被看成孤独症患者,而不是强大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相似性唤醒”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课题,抓住关键词“樟树”,并在黑板上板书出“关键词”三个字。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宋庆龄故居有那么多可以写的,为什么要写樟树?课文既然写樟树,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人们为什么要在宋庆龄故居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这些问题时,教师把第一个问题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某个自然段,探究樟树的特别之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樟树“蓬蓬勃勃”“香气保持”的特点,教师抓住契机点拨,像这种能够充分表现事物特点的词语就是关键词。找关键词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好方法,学生默读自然段,然后圈出关键词,随后在小组内讨论,尝试用关键词概括段意。在解决主问题和其他次要問题的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带着阅读进入对话思辨过程。

(二)批判性质疑

“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余党绪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有三个关键词:“多元”“理性”和“温和”。在“导问”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先学”时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深度开发”,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好地建构自己心中那个“哈姆雷特”。

如,教师在教《夜晚的实验》时,设置“读后生疑”栏,有学生写:“为什么四次实验要详写第一次呢?”教师可以在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斯帕拉捷的实验中,最后一次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轻巧自如地飞行的奥秘,这是重点,作者为什么写得简单呢?难道是作者在详略设计上没有进行精心构思吗?学生陷入思考之际,教师出示《诺贝尔》文章片段:为什么这一课中第一次发明液体炸药实验写得简单,第三次发明更大威力的炸药实验写得最详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几分钟后形成了初步观点:1.诺贝尔的三次实验,因为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难度更大,炸药效能最佳,所以写得最详细,让它能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2.斯帕拉捷的实验只是说明他发现了蝙蝠是靠耳朵辨别方向,并没有真正揭示蝙蝠到底是靠什么在夜间自由自在地飞行的,所以重点写发现过程中的“第一次实验”。

教师对学生闪现出的批判性思维火花表示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的人文价值:发现往往比发明更重要。并延伸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她是第一个发现提取青蒿素方法的人,根据诺贝尔评奖的第一条“谁最先发现”标准,她获此大奖实至名归。学生在老师的讲解提升中明白了科学哲理——善于观察是研究发明的前提,发现重于发明。

三、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吴忠豪教授在《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一文中说:“我提倡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孩子进行说和写的表达实践。”可见,“表达力”的提升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情境,无论是说还是写,其核心都是观照学生的言语质量。

(一)关注言语形式

“语言的本质在于语言的运用。”语文学习不仅要着力于“内容理解”,更要观照语言的“表达形式”。激活儿童的内在言语欲求,促进其言语自觉有效生长,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捕捉课文中语言形式“特别”的句子,进行品味、体悟,在尝试运用中提升言语智慧。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用小黑板出示了一段话:“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然后提问:“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课文语句,阐释有关“联想”的语文知识:“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联想部分一般都是由‘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出来,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接着让学生读第9小节哪些地方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在学生顺利找到联想的句子后,于老师去掉联想句,让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感受联想句的贴切。在此基础上,出示补充短文《大公鸡》片段,让学生找出联想的语句,体会联想的好处。最后,让学生为《荷花》《又得了一个“优”》补写联想,学生思维驰骋,创意表达。

(二)重视朗读体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填补文本空白时读出画面,在角色扮演中读出滋味,品析精当文字时读出美感,关注人物对话时读出内涵……让学生在有层次的朗读中与文本深度对话,从感知到感悟,提升语言“表达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责任编辑 吴晶晶

猜你喜欢

预学思维能力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目标导向的高中英语课前预学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