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18-12-22徐梧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评价活动教师

徐梧

摘要: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合作力,提高学生表达力和自信。笔者以微视频制作为例,阐述了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的基本框架和实施要点,并通过案例呈现了活动的过程和反思,以期在今后的综合表达型活动教学中更规范有效地设计和实施活动,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2-0214-03

1 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的概念和意义

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类型之一,以多媒体作品制作、舞台表演等形式开展,具有发展学生创造力、表达力、合作力、关联力、自律力等综合技能的意义。学生通过经历计划、实施、评价等活动过程,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张扬个性、学会合作、提高自信,掌握丰富的自我表达力,为未来人生做好准备。

2 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的基本框架

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大致分成规划设计、制作实现、发布评价三个阶段。以微视频制作为例,主要有八大步骤,如图1所示。第一步,作品赏析。教师提供一些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创作思想、画面效果、表现手法、技术运用等方面,从而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启示。第二步,确定主题。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再组织小组讨论确定作品的题材。第三步,安排日程。教师指导小组根据时限安排好日程并分工到人。第四步,收集素材。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等多途径获取所需要的图、文、音等信息素材,教师指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分类管理和二次加工,以提高素材的使用效率和价值。第五步,编制剧本。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故事背景、决定人物的性格、编写台词。第六步,制作作品。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拍摄、制作。第七步,展示作品。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引导学生发布和介紹作品。第八步,评价作品。通过现场交流、学习反思等形式、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从过程到结果,从认知、情感到态度,进行多元评价。

3 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的实施要点

3.1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和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作品赏析和制作作品活动中,教师需要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支持学生的学习需要。综合表达一般从接触优秀作品开始,题材广泛、类型多样的微视频作品很多,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都去感受。选择表现力丰富、感染力强、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能有效满足学生感受综合表达的魅力。教师可以从网络媒体库、历年学校学生优秀视频作品集中选取和组织。在制作作品活动时,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操作技能,教师应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例如:教学微视频、导学案等。这些学习资源既可以让学生边学边做,也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度,提高教学效能。

3.2 有序组织活动,进行有效指导

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利于活动和方便管理的角度考虑,每组的人数为4~8人,学生先自由组合成一组,教师再根据分组情况适当调整。组长原则上采取组内推荐的形式产生,担任组长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沟通力、较强的组织力和执行力,能带领组员顺利完成任务。为了发挥每位组员的特长,保障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师要指导各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例如,按照活动中角色的不同,分为编剧、表演者、摄像师、制作统筹员、作品发布者等。组员虽然可以按照个人专长,自主选择工作,但也要服从小组统一安排。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建议小组制定出可行的活动日程并做好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如果小组有校外活动需要,例如:外景拍摄,教师要做好安全教育并要求学生做好突发问题的预案准备。在校外活动时,每组安排一名联络员及时和教师联系。

教师在活动中应讲究指导的策略。第一,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选择,少干预,不包办。第二,分阶段指导。技能的习得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根据活动进程和学生的实践情况科学有序地进行指导。第三,密切关注活动过程,适时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活动无法进行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第四,动态指导。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指导思路,针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加以指引、迁移。

3.3 搭建资源共享和作品发布平台

教师利用局域网内的FTP服务器建立资源共享和作品发布平台。FTP平台与其它平台相比,如专题学习网站,搭建和维护的成本更低,组内资源共享更快捷,组间访问交流更方便,作品发布方法更简单。学生借助FTP平台可以快速下载学习资源、上传活动材料,共享资源、发布作品。

3.4 开展多元性评价,促进学生成长

作品评价是综合表达活动的最后环节,是对学生及小组展示的作品、活动参与状态、小组合作表现、表达力的提升等进行的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评价,具有激励、改进的功能。从评价主体上说,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从评价形式上看,有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组互评等;从评价内容上讲,有作品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的评价,个人表达力、实践力和创造力的评价,学生参加活动的体会、感受和收获的评价,小组合作度、参与度、有效度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表达技能的掌握和提高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与提升的评价等。学生通过反思性和客观性的评价实现真正的自我认识,逐步学会规划自我成长的目标。例如:“在微视频制作活动中,我要掌握更高级的视频加工技能”,“我要制作出更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引起人们的共鸣”,“我要更主动地与人合作”,“我要学会与同伴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在实施作品评价活动时,教师可以先提示学生回顾自我的学习成果,反思收获与不足,将自我评价与自我改进相联系。例如: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有怎样的活动体验与感受,发现自己的所长之处,思考弥补和改进自己短处和学习不足的方法。再利用范例指引学生构建出合理的评价框架,形成具体的评价指标,依据评价标准进行客观的自我、小组和组间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用鼓励的方式、欣赏的眼光评价他人的作品。 例如,先发现他人作品的优点,再找出不足,提出中肯的改进建议。

4 活动案例

活动名称:I拍-微视频制作

活动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活动课时:8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视频拍摄和制作的基础知识,会利用DV、手机等摄像工具拍摄一定题材的微视频,并能运用大众化视频加工工具制作作品。

(2)通过体验微视频创作的全过程,提高视频编剧、表演、拍摄和制作的相关技能。

(3)通过小组合作,体会到与人合作、交往的快乐,愿意积极参与小组创作。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1:微视频的赏析。

学生观看公益广告片、获奖微视频等优秀作品,感受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发现作品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激发自我表达的欲望。

活动2:决定作品表现的题材。

教师给出一些类型提示,例如:励志奋斗型、感人亲情型、公益广告型、唯美风景型等。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决定围绕什么主题进行综合表达,明确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场景、人物等,大致形成表达框架。此阶段,不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

活动3:安排日程。

学生根据活动课时,小组商议,初步制定出活动日程表。表格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安排、负责人。

活动4:素材的收集与加工。

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收集相关的资料和资源,以满足剧本创作和作品制作的需要。这一环节具有三个作用。第一,学生接触大量的素材,有利于原创剧本。第二,围绕主题,学生可以学到诸如环保、安全、科技、法律、文化、人生等多种知识。第三,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技能得到了锻炼,后期作品制作也有了必要的素材。

活动5:编写剧本。

剧情是一个微视频作品的灵魂,它能表达出的深度和丰富性直接決定了作品的品质。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每个小组中文笔擅长的同学写出初稿,大家集思广益完成;也可由几名同学共同编写剧本,然后全组一起推敲、打磨完成。

【第二阶段】

活动6:视频拍摄与制作。

该阶段包含了一系列的活动,需要多种角色协同工作。例如:拍摄技巧学习、表演练习、现场拍摄、剪辑制作等。视频拍摄前,摄像学生需要学习一些拍摄技巧。例如:如何使画面稳定?如何保持构图平衡?如何运用镜头?演员学生进行台词和动作练习。拍摄时,整个团队合力对剧本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拍摄后,小组分工进行视频剪辑、字幕制作、音乐编配、制作合成。综合多种活动的作品制作过程具有灵活性、生成性、交往性等特点。灵活性是指活动开展的时间可以是课内可以是课外,地点可以是校内也可是校外,形式可以是集中也可是分散。因为开放性,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可能是学生遇到了问题,也许是学生产生了新的灵感。这些生成性资源都可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在综合表达活动的协作中,学生还可能会面临意见分歧、人际矛盾、沟通交往等问题,通过解决,学生会获得建设性解决纠纷和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能力。

【第三阶段】

活动7:视频展示与评价。

这是一个收获自信、分享快乐、学会评价的阶段。学生在展示的“舞台”上发布作品,简介作品的创作思想和亮点,分享活动的心得和感受。为了扩大影响力,可以邀请更多的观众,例如其他学科教师或家长,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进行现场交流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客观地评价作品,给予作者肯定和鼓励。教师在进行评价时结合学生提交的学习过程性材料,从多视角评价学生整个活动表现,如:小组工作、自我表达力的提高、冲突解决、与观众的交流、作品的完成度等等。

活动反思:

(1)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方式需要转变

在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也不能按照学科教学的方式“教”综合表达活动。教师只是活动的协助者和支援者,其任务是点燃学生想要表达的火种,激励和帮助小组将综合表达活动进行下去。师生应以平等的身份展开活动,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并从优化的角度给出建议。此外,为了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教师最好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协作指导。

(2)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亲身经历和体验

虽然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完成不易,但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无限可能,给予他们亲自活动的机会,学生一定会有让人惊喜的表现。例如:A小组拍摄青春励志短片,需要在多个校外场所取景。活动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门卫不让进的问题,在没有外援帮助的情况下,他们积极与人沟通,最终获得许可进入场地拍摄。就像他们短片中角色所说的“我不放弃”一样,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也没有放弃。B小组拍摄校园师生故事,需要学校场景和大量的群众演员。她们征得老师同意,说服全班同学做群众演员。拍摄时,摄像学生、演员学生们听从导演学生安排,协同配合,顺利拍摄了考试、上课等大场景。C小组拍摄时,室外风力较大,风的噪音对人声干扰很大。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她们主动安排演员进行后期配音。D小组拍摄法制教育故事,凭着对角色的揣摩,W同学精彩演绎了一名“问题少年”,K同学一人成功分饰两个角色。

当然,有成功的体验也会有失败的经历,但不管怎样,亲身实践赠予学生的最大礼物就是无法用书本知识替代的直接经验和切身感受。

(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

一次综合表达型单元活动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学生成长的新起点。教师应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规划,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新的努力方向,自主学习更多更高的综合技能,为人生设计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 张小亚.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3] 朱世周.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信息技术[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评价活动教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最美教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我教师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