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智能化“新瓶”遇上建筑业“旧酒”,融合尚需时日

2018-12-22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8年12期
关键词:门窗智能化智能

【编者按】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互联网+”扩展到传统建筑行业,阿里、腾讯、网易、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这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市场,将给传统地产开发商、新型互联网巨头和智能产品供应商带来哪些商机和挑战?就门窗幕墙领域而言,如何才能跟上“智能化”时代的步伐?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旭格中国工程总监孙德岩与您分享他的观点。

1.旭格眼中的“智能门窗”

记者:作为全球领先的门窗幕墙系统供应商,旭格窗系统已实现了电动开关监控、自动通风及电机控制的遮阳防眩光等功能。在这里,请您分享一下,“智能门窗”在“智慧建筑”的大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您心目中理想的“智能门窗”应该是什么样子?

孙德岩:首先需要明确,智能建筑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在“互联网+”兴起之前,这个行业的许多内容就已经存在于综合布线和弱电业务之中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对于建筑行业而言,与互联网的结合就创造出了建筑智能化这一新的发展契机。例如,我们以往的5A级写字楼中已经包含了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消防自动化、安保自动化和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等几个方面。在这个大的建筑自动化集成系统里面,门窗实际上只是一个很小的组件。

作为整个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构成要件,我们认为,智能门窗至少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才能称其为“智能”:

首先,门窗的框扇和五金之间使用的连接方式必须可靠,在实现门窗智能的同时,不破坏门窗本身的气密和水密功能。旭格针对门窗框架和控制元件之间的连接进行特殊设计,从而保证窗子本身的使用环境和功能。

第二,窗与建筑场景相连接的时候要更多使用IP的连接方式。

目前,市场中存在两个总线标准,即美国的Lonwork和欧洲的KNX(从欧洲早期的EAB总线标准发展而来)。使用不同标准的楼宇,其自控之间的连接必须要通过其他设备或者语言进行翻译,否则是不联通的,会导致接线、软件和消防连接不通畅。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很多产品都要往互联网、云计算上面靠,于是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IP的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IP控制器给每个门窗一个IP地址,这样窗户就可以与互联网相连,形成一个物联网,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可以说,目前市场正处于一个更新换代过程之中。老的标准和元件仍使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IP的标准也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第三,智能门窗要有自动诊断的功能,每个智能门窗组件,都要有自我诊断,包括开启、关闭状态,以及使用的开启计数。比如,旭格承诺20,000次开启,当开启达到19,000次时,要提前给楼宇制控系统发一个指示,这个窗可能需要检测和更换了,这样可以起到事前预防的功能。

2.德国的“小而精”V.S.中国的“大而快”

记者:从技术水平和市场应用水平的角度来看,德国与中国在智能门窗发展方面有何区别?

孙德岩:在德国,智能门窗的研发技术已经比较领先,但是总的市场应用和容量不是很大。在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程度远远高于欧洲,而中国人对于新科技的态度一向又比较开放,敢于接纳和尝试新的技术,所以我们认为只要产品本身的性能得到认可,智能门窗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一定会好于欧洲市场。

在市场应用上,每个市场有其自身的特征。德国的综合布线和弱电标准是基于欧洲EAB的。与美国Lonwork相比,EAB更适用于一些小型的建筑。对一些小型建筑的控制,其各个系统之间的融合更好。这正好也适用于德国的建筑,因为德国建筑通常体量并不大。在这个基础上,各个系统之间的融合能够做到“小而精”。

相比之下,中国更关注大型的公建项目。同时,中国市场对新东西的接受度是比较高的,而且对智能化产品接受的出发点与德国市场不同。德国最初开发智能门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人为的干预,让用户忘掉窗户的存在。但德国人对于这个概念的接受度并不高,反而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认为“我要把自己的命运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不能交给机器”。所以说,这里存在一个产品设计理念和用户使用理念上的矛盾。但是,中国的用户使用智能窗,更多地是为了提高(而非降低)窗户的显示度,让价格更高的智能窗或电动窗提升整体项目的档次,这就带来了很大的来自应用方的需求驱动力。

综合以上,就我个人的感受,德国的技术步伐可能走在我们的前面,但是他们的步伐比较慢,中国的技术虽没有那么“小而精”,但有着更强大的市场驱动力。

3.智能门窗与传统门窗: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不合适

记者:目前智能门窗主要应用于哪些场景?随着门窗智能化的普及,智能门窗是否会作为趋势取代传统门窗?

孙德岩:智能窗主要用于消防排烟相结合的应用场景,智能门更多地运用于门禁。目前市场中,智能门的应用多于窗的使用,主要用于公建项目,如金融、商业地产等。还可以用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场所,如幼儿园内有些地方不允许小孩子出入,就会把门窗按钮放在比较高的地方。

大多自动化的设计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的。例如,平行外推的窗,手動版本最大100公斤,电动版本则可以实现250公斤开启。而且外遮阳的角度可以随着每天阳光角度的不同,智能化地调节百叶和遮阳角度,从而保证室内的舒适度。

在这里我们要强调,智能门窗的目的是为了在恰当的应用场景中,适当地帮助人们实现舒适的生活。其本质是为了让用户忘掉智能化的存在、提升用户体验,而不应将其作为一种营销的噱头,在不需要的地方强硬地加上智能化。因此,只有当某些运用领域一定要通过智能化来实现操作,比如有些人力开不动的超大超重幕墙或者窗扇,我们才会推荐电动产品。

我认为,智能门窗肯定不会取代传统门窗。因为,智能门窗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于门窗的影响,而人的使用习惯是顽固的、不易改变的。就中国的不同地区来说,不同地方对门窗的使用习惯和行为都是不一致的,有的地区夜间是不开窗的;有的地区开着空调、同时开窗;而还有的地区,比如华南,只要安保条件允许,在一年的几个月里24小时开窗,实现与自然的沟通。除此之外,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对门窗使用习惯都不一样,很难通过一个统一的产品去适应所有用户的需求。

除了这些习惯,还有一些突发情况,比如突然的断电,都使得智能门窗在很长一段时间很难取代传统门窗。

4.融合中的痛点:利益不一致

记者: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高歌猛进,不少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进入了智慧家居和智慧建筑领域。作为一家门窗幕墙系统供应商,您认为,互联网巨头的入场,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孙德岩:现在虽然很多人都说智能建筑的前景广阔,但我要引用冯仑的话,“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確实会给智能建筑行业带来一些新鲜的、或者说是无限的可能性。但面对这种无限的可能性,大家目前或多或少地有些无所适从。

在我看来,当前阶段,智能建筑正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发展位置。建筑本身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而互联网则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技术领域。当新的互联网技术叠加在传统的建筑行业上时,仍然受着建筑业对于个性化、应用和工法的制约,甚至是受到开发商开发理念的制约。例如,国内一些较大的开发商都有着自己的建筑智能化标准,都想搞出独具特色的封闭系统,但都还不是很成功。

对于这些系统来说,集成的主要难点在于市场上与智能建筑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不是标准化、系统化地开发出来的。单项产品的生产厂家众多,其中很多产品并不是针对建筑专门开发的,而是在各个行业中通用的智能设备或元件。在集成过程中,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系统去适应这么多不同的产品。为了将这些产品集成起来,需要接入一些总线、路由器等转换设备,将这些非标准的、并非为建筑设计的电子元器件进行连接或者转换,这又埋下了诸多的不可控、不可靠和不安全的隐患。

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进入,可能会促进产品端和平台端的融合。例如,我们旭格已经有了基于小米手机实行控制的产品。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要达到产品端和平台端的真正融合,可能时间会比较长。

融合的背后实际上是利益的问题。对于产品端来说,缺乏足够的驱动力主动融合到平台端去。比如我们旭格,可以在产品上设计更多兼容的接口,而并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主动性,融合成为某一个平台中的一个产品,变成一个类似于ODM代工的角色。相反,像小米这样的集成商,他们集成的目的是为了把接口做得更标准,从而把整个系统的集成成本降下来,就不可能考虑到供货商在执行统一标准中增加的成本。

所以,这个问题的现状就变成了有能力研发产品的人没意愿做,没有研发能力的人又做不了。因此,尽管产品端与集成端、平台端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达到平衡仍需时日。

公司介绍

位于比勒菲尔德的德国旭格集团开发并销售门、窗、幕墙系统解决方案。旭格在全球拥有超过4900名员工,致力于在当代和未来成为技术与服务出众的行业先驱。除了提供创新的住宅类与商业类产品,作为建筑外立面专家的旭格在项目全程给予咨询和数字化解决方案 — 从最初的概念到设计、加工和安装。全球12,000名加工商、开发商、建筑师和投资商与旭格建立合作。集团业务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2017年,集团的年销售额达到15.75亿欧元。

猜你喜欢

门窗智能化智能
门窗是外围护保温中的难点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伟昌铝材·门窗
轩尼斯门窗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