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德国人
2018-12-22凌天恒
凌天恒
在国内时,很少和外国人打交道,对他们的印象还停留在极其“原始”的阶段:法国人很浪漫,意大利人特懒散,英国人讲风度,俄罗斯人爱战斗……如今,我每一天都要和外国人打交道,一张张生动的脸孔,一段段新鲜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刻板的国民印象与真实的国民人格有多不一致,每个德国人都是如此不同而富有个性。
“老派”德国人
我们到德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租房。和房东签好合同后,立马入住。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来敲门了。原来搬家时我们搭床移柜,闹出了不小的动静,住在楼下的Belz上门来“投诉”了。我和先生听着半懂不懂的德语,只能连连点头,心想着这位老大爷一定生气了。没想到两天后,“生气”的老大爷给我们送来一包毡布垫片,又耐心地指导我们把垫片贴在凳脚、桌脚下面,移动时可以减轻噪音。这种“以德报怨”的做法,让我们深受感动,很长一段时间在家都不敢快步走路,不小心掉落物件更是心惊胆战,唯恐惊扰了楼下善良而热情的老人。
大概半个月后,Belz 又找上了门。原来他发现楼下的公共洗衣间里,我家的洗衣机在运转中出了点问题,为了避免安全事故,他替我们关了洗衣机就来找人。先生上课去了,独自在家的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瞪着洗衣机干着急。Belz 让我不要担心,转身去自家的地下室取了工具。这位年近 70 岁的老人,在地上半跪了 40多分钟,帮我解决了洗衣机的问题。
一来二去,就跟楼下的Belz夫妇熟了。这对老人和其他德国老年人一样,不与子女同住,也不过多参与子女的生活。他们拥有丰富的退休生活:春天到了,就会在阳台上种满鲜花;把家里打扮得华丽而复古,遇上節日,连楼道里都要换上应景的装饰;为了在习习凉风的夏夜小酌几杯,在阳台上装起浪漫的灯串……如今已是冬季,Belz每天都会下楼扫雪,乐此不疲。看来当初他对我们两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提供无私的帮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以Belz先生为代表的老派德国人,也许已步履蹒跚,也许已眼花耳聋,但大都保持着体面而精致的生活。他们万事不求人,但遇到别人需要帮助,却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从上第一堂语言课开始,Dana老师就颠覆了我对德国人的固有印象。不是说德国人很守时么?怎么就迟到了呢?不是说德国人说话谨慎严谨么?怎么就如此奔放,啥事都会吐槽几句呢?
一段时间后,我们慢慢接受了Dana这位“个性老师”的存在。Dana隔三差五就会上课迟到,因为她跟我们一样,也是“德国糟糕交通状况的受害者”。相比其他老师上课时的中规中矩,Dana遇到书本上不合理的例句和释义,总会毫不顾忌地吐槽一番。不过她对我们并不刻薄,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尤其包容,以非常开放的态度接纳我们,了解我们,帮助我们。 真性情的Dana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友谊。她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但对甜食的热爱让她瘦不下来。30多岁的她已和丈夫结婚多年,却由于害怕“小孩这种可怕的生物(她的原话)”一直没有生育。
我们很少把Dana当德国人看待,只有在聚餐的时候,看到她带来颇具德国特色的传统菜肴,看到她聊起足球时激动异常的样子,我们才会想起她原来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
“另类”德国人
我在语言学校认识的Seda老师拥有令人羡慕的语言天赋,她熟练掌握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法语、土耳其语等多种语言。Seda带着德国人特有的较真劲儿,又是历史专业的,因此课堂上对语法和发音的要求严格异常,对单词和例句的解释也艰深异常。班上曾因为她过快的语速和过高的要求发起过一次集体“弹劾”,希望她能放缓语速,降低难度。
虽然大家都对Seda的课有些发憷,但又喜欢她平时的关怀备至。Seda在办公室里放着一个“百宝箱”,遇到学生头疼胃胀不舒服,她总会耐心地询问情况然后去取药。有一次我在下楼梯时扭到了脚,她特地去找来冰袋帮我冷敷。因此,学生们对她的评价都是,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老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Seda邀请我陪她周六上午去集市逛逛,从没在德国赶过集的我欣然地同意了。米尔海姆郊外的农场主会把自家的产品拉进城里来卖,市政厅广场那边有一处方形空地就是专门为此准备的,每个周六的早晨就是这里最繁华热闹的时刻,从鲜花水果到火腿奶酪,各种农产品一应俱全。虽然价格往往高于超市,却依然有不少顾客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本地时令产品,甚至会向摊主预定下一批产品。在集市回来的路上,Seda毫不掩饰她对于农场生活的向往——能够扎根土地亲手栽培养殖,再把产品成功售卖出去,这是一种非常幸福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和中国人普遍向往大城市的体面工作相反,德国人大多不愿居住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他们更青睐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当一个农场主是许多德国人的毕生梦想。也许再过几十年,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告一段落,我们也会不再迷恋城市,反而向往农村生活吧?
德国人的农场梦
德国虽然不是一个移民国家,但由于老龄化问题严重,对劳动力的需求极大,近年来,到德国定居并入籍的人越来越多。去学校的电车上,我身边坐着的可能是来自南美的拉丁裔,来自非洲的黑人或是包着头巾的中东女性,他们身上带着不同的特征和文化印记,他们由于不同的原因来到德国,努力成为“新德国人”。
我在大学认识的好友 Nigar就是一位典型的新德国人。她在5岁时随父母从阿塞拜疆来到德国定居,从此以德语为母语,在纯正的德国教育体系下成长,完成硕士论文后,她还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如果不是一头棕色的秀发和略显中东气质的五官,她的方方面面就像其他德国本地学生一样。Nigar时常跟我谈起,每次随父母回阿塞拜疆探亲,遇到当地习俗中不同于德国的方面会感到很不适应,从骨子里讲,她其实已经是德国人了。
相比Nigar这样年轻的新德国人,老一代新德国人的生活会更加艰辛。在德国,麦当劳餐厅的收银员和服务员、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地铁站的清洁工等大部分工作都是新德国人在做,他们默默支持着社会更高效的运转。我家附近包裹站有位土耳其大叔,移民到德国已经20多年了。我们曾一起探讨过德语学习上的困惑,他帮我纠正了很多语法错误,还教了我不少当地俚语。在我看来,他甚至比德国人还要德国人,对德国法律、当地政治环境等方面简直了如指掌,想必在这背后,埋藏着他无数不会为外人提起的汗水和泪水。
新德国人
如果你问我,真实的德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依旧难以定义。仅以这篇文章,分享一些身边人的故事,希望你能被某个细节所触动,勇于出去看看这个精彩世界。这个世界永远比你想象得更辽阔,更值得探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边走边看,生命不息,步伐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