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烈:我和网络文学这些年

2018-12-22

中学生天地(B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作家文学

夏烈有许多头衔:文学评论家、作家、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后宫·甄嬛传》《芈月传》图书策划人……身份众多,却都和一个词有关:网络文学。

作为浙江“网络作家群”的缔造者和推动者,他见证了网络文学20年的发展与变化,也陪伴了沧月、南派三叔、流潋紫、江南、唐家三少等网络作家的作品由网络走向大众,成为超级IP。也难怪烽火戏诸侯会说:“老夏就是网络文学这个圈子的江湖百晓生。”而在夏烈心中,觉得自己更像《甄嬛传》中温太医、或是网络作家猫腻笔下《将夜》一书中留恋凡間烟火气而不愿飞升的“夫子”。

记=本刊特约记者 金 蒂

夏=夏 烈

“网络文学的情怀始终没变”

记: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接触网络文学是在什么时候,读的是哪部作品呢?

夏:可能是十四五年前读沧月的《听雪楼》和萧鼎的《诛仙》。我是在朋友的书桌上看到《听雪楼》的,觉得有意思就拿来翻翻。《诛仙》则是读的电子版。那时候我还在做文学评论,工作重点还不在网络文学研究,所以当时完全就把读这些书当消遣。

记:您曾经在杭州市文联、作协以及盛大文学研究所工作,现在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您的工作好像始终与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有关,为什么对这个方面的文学情有独钟?

夏:去出版社、文联或者别的文化产事业单位,却总能做和网络文学有缘的事,我想还是跟我的性格和文学观有关。我的性格比较热心,文学观比较开放,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就让我想去关注一些边缘化或者相对弱势的部分。那时候网络文学完全不主流,没人认真扶助,我觉得好像不对,就很热心地去“打捞”这一块的作家,然后帮他们主流化。

记:作为网络文学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您觉得从最初到现在,网络文学有什么变化吗?

夏:严格算起来,网络文学发展至少20年了,这20年看起来是连续的,但其中已经有了迭代更新。早期安妮宝贝、慕容雪村、宁财神这一批网络作家的表达方式,就跟现在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蝴蝶蓝等网络作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早期的网络作家文艺范比较足,也会很认真地在生活当中找原型、找材料,写的大部分还是现实空间中人的生活命运,不太类型化。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商业化,早期赢利模式还没出现,作者的写作初始是比较无功利性,而今天文化产业和资本的介入,使网络文学变成了一个产业链,很大程度趋于市场化写作,这也是大的不同。

记:网络文学有没有始终没变的地方呢?

夏:文学作品,故事是永恒的。故事里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这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另外就是情怀。情怀要讲得更加到位一点,其实还是讲感染力,就是感不感动的问题,这也是没有变的。

“我是小伙伴,也是温太医”

记:在《大神们——我和网络作家这十年》书中,您描述了许多与沧月、南派三叔、流潋紫等网络作家大神之间的故事,能和我们分享一二吗?这些网络文学大神们私底下都是怎样的性格?

夏:和沧月第一次见面时,我还在出版社工作,觉得可以尝试策划网络文学的畅销书。我浙大的学妹说认识在浙大建筑系读硕士的沧月,我就让学妹把她叫出来,在茶馆见面。半小时过去了,大家都到了,就沧月还没来。邀请她的学妹有些难为情,就往沧月宿舍打电话,这才知道她还在化妆。我当时就觉得这女生不一般,这么在乎自己的仪容仪表,而且有自己的套路和节奏。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她拿范儿,有些高冷。来往多了、熟悉了才知道她不是简单的高冷,只是在乎自己公众场合的面貌,还有就是当年跟不同身份的人来往还不会长袖善舞。

我和他们经常聚会吃饭,记得有一次请绍兴的一位网络作家吃饭,叫上了南派(三叔)。大家在聚会上一起讲鬼故事,你讲一点,我讲一点,如果谁编不下去的,也可以讲例子来启发别人。南派(三叔)讲故事时通常会比别人更入戏,会随着故事进入语境,有时候似乎被自己吓得感同身受。然后说,我讲不下去了,太可怕了。

记:如果用一组词形容您和这些网络大神的关系,您觉得什么词比较贴切?为什么?

夏:第一个词应该是小伙伴。其实中国网络文学第一波代表作家都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和他们年龄差不会超过5岁。所以大家相处是很平等的,氛围很好。后来因为我帮忙出版《甄嬛传》,他们喜欢叫我温太医,我觉得还是有些道理。当然温太医是要打引号的,说明我不是很强势,是一个温太医风格的推手,和他们温和地交往,或者说属于暖男系。另一个词就是评论家,我觉得这是我最重要的一个身份,也是跟其他介入网络文学的人有所区别的一个标识。

“从阅读快乐开始”

记:据我们了解,现在有一批中学生也开始撰写网络小说,希望今后成为像南派三叔、唐家三少这样的网络作家。对于他们,您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

夏:现在是一个大众文化占主潮的时代,年轻人看了不少网络小说,有阅读经验,就会有创作冲动,这个没问题。问题在于,他们往往习惯于模仿喜欢的作家作品,而不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发挥自己的创造,并且以为模仿得好就是文学征文比赛的砝码,事实上这很危险,往往适得其反。拿喜欢的作品作为绝对模仿对象,这就是跟风或者重复,同人文也就罢了,但多半谈不上创造性。市场只需要1个南派三叔,而不需要200个南派三叔。但如果你是看了《盗墓笔记》后,愿意用盗墓这种题材写自己的东西,比如把盗墓跟科幻联系起来,甚至有更大的脑洞,这才厉害——这是一种“借壳上市”,你自己才是主体,而盗墓只是个壳。当然,另一条路就是不需要壳,依靠原创。要相信作家的基本使命是创造,这是永不过时的,他们的伟大就在这个方面。

记:网络文学最大的受众是青少年。青少年在面对众多网络文学作品时,该怎么选择和阅读呢?

夏:真正的阅读,肯定从阅读的快乐开始,这对青少年培养阅读兴趣是有好处的。如果以强制或灌输经典作为阅读的开始,青少年连阅读的快乐都没有享受过,我觉得是无法建立阅读兴趣和长远目标的。

第二就是要注重阅读的成长性,除了数量的累加,还有阅读领域的扩展、往高处的“攀爬”,以及有深度地反复“咀嚼”。如果你本来喜欢看言情,后来看《简·爱》,再后来也能欣赏纯文学的两性作品,这就是所谓的疆界的拓展。慢慢地,你觉得那些“小儿科”我已经一览众山小,开始主动制定阅读计划,这就是阅读高度的攀升。最重要的是深度的变化,当你不再计较一味看得多和高,而注重对一个作品的重读,并通过反复阅读拥有新的感受,这是一个更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不过,我不排斥第三种情况——对阅读给予一定的引导,比如榜单或推荐书目。好的引导要有一个好的讲解员,他可以是家长、老师或者文学评论家,这种良师益友会让你的进步空间非常大。

“我是一个没有母校的人”

记:虽然您的文章经常在我们杂志中出现,却极少和读者分享您的中学时代。那时候的夏烈是个怎样的中学生呢?

夏:中学时期,我开始有意识地写点东西,寄去杂志社尝试发表,当然主要还是发在学生作文类的刊物。印象最深的就是只要有文章发表,读者就会给我寄信。我读高中的时候常收到大量读者来信。那么多信寄来,其实我是很开心的,但又会装得很烦的样子。刚开始的时候来一两封信我就回,后来是满10封信再回,再后来是,满30封信才回,再之后就索性都不回了。那时候,一些关系好的哥们也会来看粉丝给我的来信,他们边看边笑,有一位很夸张地说:“不要了吧?我帮你扔了。”然后把信捏在一起丢掉。我嘴上并没有阻止,其实心里想着:我还没看呢!现在想来,少年人有少年的人虚荣,也有少年人的荒唐。

记:您说自己在文学上是“野路子”出身,能和我们描述下您所说的“野路子”是怎样一条路呢?

夏:我是一个没有母校的人,杭州这40年变化很快,我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无一例外,全都消失或者合并了。我是5岁半开始读书的,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同学都比我大两岁。身高上没有优势,年龄上没有优势,体力上也没有优势,只能把很多情绪转移到有优势的写作上。到了中学,老师经常把我的文章作为范文念。哪怕我偏科非常厉害,但语文老师一定会说我是好的。当年,因为只有不到30%的高考录取率,普高的学生对待高考前的复习比较无所谓的,经常溜出去,在外面的大厦、百货店闲逛。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邂逅了杭州六公园边的三联书店,那是当年杭州最好的书店。后来,我通过自学考试再到杭州大学研究生班深造,而此时对我最大的好处是突然有了学术的体系和学术上的目标。对了,虽然大家都知道我工作的杭州师范大学是马云的母校,但最近我才确认,我和马云曾经都在一所今天消失不见的普通中学读的高中,所以是嫡亲的校友——我不是想套近乎,而是想揭示我们有共同的一种杭州小伢儿的“野路子”的成长模式。

记:听说您买书从不节制,家中藏书约3万册。我们特别好奇您家中的藏书构成。您买书时都是如何挑选的?

夏:刚参加工作时,我有非常强烈的藏书癖好。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参加北京、上海的书展,有出差机会就想方设法顺道参加书展。我记得有一次,我离北京某个书展还差一条马路的时候,我全身的细胞就像激活了般开始沸腾。我朋友走得很慢,我就嫌弃他们怎么走这么慢,然后自己一路小跑到书展。对我来说,藏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癖好,而变成一种习惯。文学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文学是跟时代社会紧紧相关的,它的变化可能会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有关,所以我也会买很多关于互联网,关于政治、经济、社会学的书。

记:如果让您用大家熟知的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来形容您自己,您会选择哪个人物,为什么?

夏:猫腻《将夜》书中有个夫子的角色,是书里最超然的一个人。按照他的修炼,早就可以离开人间飞升做神,但他一直想方设法留在人间。他之所以想要留在人间,是因为他喜欢人间的烟火气。我觉得我也是这样,明明在学院却不是标准的学院派;是作协秘书长却不以捍卫纯文学为立场;是出版编辑却非常向往学术自由。关于一件事或者作品,我不是以一时是非去评判的,而往往以好不好玩去判斷。当然,我不是说自己和夫子一样厉害,只是我比较认同夫子的观念。大多数人真的是在烟火里,但夫子是高于烟火却爱烟火,这就有意思了。

(录音整理:白 雪 王秀英)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的诞生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