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察之者精,拟之者贵似—书法艺术学习中“读帖”探究

2018-12-22宋平民

书画世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读帖收笔章法

文_宋平民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书法是一门高难度的艺术,我们对书法的学习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艰苦训练的过程。在书法的学习中,读帖是至关重要的,众多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都是对着字帖看一笔写一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纵池水尽墨,而徒得皮毛。正确的读帖是学习书法的先导,本文试从内容风格、书法技法两个层面探究书法学习中的“读帖”。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汉字的书写一方面作为日常书写的工具,另一方面又作为象征中国文化至高无上的艺术,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书法的学习是从临摹前人的法帖开始的,“碑帖是前人的财富,书法学习有先借鉴这些财富,才能摸到门径,登堂入室,掌握这门艺术的规律”[1]。法帖类似美术学习中的画谱和写生的范本,是学习取法的对象。读帖就是在临帖之余,或临帖之前,详细观摩字帖中的笔法、字法、章法和风格等,然后去临习。俗话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只有使帖中的笔法、字法、章法、作品风格等入于眼,铭记于心,方能临于手,显于纸。

一、领会书家作品及法帖风格特点

(一)走进书家的书写世界

任何艺术都是人创造的,艺术作品无不渗透着作品主体—人的精神气质。书法家在创作时的心态对书法作品风格特点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选择其作为临摹的范本,必须把握作品的基调,感受书家书写的状态。永和九年东晋名流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进行修褉活动,众人推荐王羲之为众人诗集写序,羲之乘着酒兴,即席挥洒,一气呵成,“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由此诞生。王羲之淡泊名利,受玄学的影响,追求心灵自由,逍遥自在,时酒兴正浓,因而创作出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旷世之作。唐代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颜真卿子侄颜季明等苦战三日,粮尽矢绝,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真卿悲愤交加,写《祭侄文稿》时沉郁痛楚,声泪俱下,这才有了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杨凝式的《韭花帖》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食之可口,为答谢好友馈赠美味,遂执笔以表谢意,文字轻松愉悦,书法形态雅逸风流、萧散闲适,遂成为“天下第五行书”。可见只有走进书家书写的世界,才能感受到《兰亭序》是王羲之酒后意犹未尽的挥毫,《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痛失子侄无尽悲怆的艺术效果,而杨凝式的《韭花帖》截然不同,表现了一种“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超迈境界。

(二)观察书家作品风格的特点

书法艺术作品风格是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是书法家精神在书法作品中的流露。拿到字帖,先了解书体的普遍规律,观察碑帖整体风格。我们都知道唐人“尚法”,唐楷的基本特征就是法度森严,结构均匀规整,提按顿挫分明;而隶书的基本风格特征是字形多呈扁方,横画长而竖画短,“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行草书贵使转,上下之间笔画牵丝丰富,点画飞动。涉及具体碑帖,例如楷书《颜勤礼碑》,该碑的风格特征是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宽绰厚重,雄健有力,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礼器碑》的整体风格刚健、瘦硬、典雅、舒秀,但《礼器碑》碑阳和碑阴(图1)风格差别明显,碑阳端庄大气,充分体现了庙堂碑的尊严,碑侧与碑阴质朴率真,天真烂漫,奇趣横生,具有浓厚的简帛书意味。或许有人说,风格是书家成熟的标志,书家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多样,有时即便同一书家大致相同时期的作品也风格迥异,如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蜀素帖》用笔多变,结字俯仰倾斜,以欹侧为主,姿态万千。蜀素是北宋四川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粗糙且不具排水性,滞笔涩行,通篇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表现了动态的美感。《苕溪诗帖》材质为纸本,痛快淋漓,墨色浓烈厚重,笔意跌宕,险劲雄健。观察书家的风格特点,必须细致入微,古人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没有对作品风格的深刻领悟,对书法的学习未免如隔靴搔痒。

二、对书法技法的观察与分析

书法技法简单讲就是运用毛笔正确书写的技巧和方法,“古人对书法技法的研究及运用可谓十分重视,这无论从传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是论述均可看出,故现在有人认为一部传统的书法理论史就是一部技法史”[2]。传统的书法理论认为书法技法主要包括笔法、结字法、章法三个部分。

(一)笔法是书法学习的核心

图1-1 礼器碑(碑阳 局部)

图1-2 礼器碑(碑阴 局部)

图3-1 丧乱帖·毒

图3-2 丧乱帖·奔

图4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在当代的书法学习和书法创作中,用笔更加受到重视,笔法在书法学习实践过程中,无疑是最为关注的要素。笔法就是执笔和运笔的方法,执笔有常见五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还有执笔无定法之说,在此我们不做论述。读帖中笔法的观察主要体现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上,书体有别,书家不同,用笔各异。篆隶书的起笔比较简单,大都是藏锋逆入;唐楷的笔法浓缩成“永”字八法,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个基本笔画;行草书的则笔法丰富,例如《书谱》(图2)中的字起笔的时候大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这是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笔画迅速地由侧锋转到中锋,这样的入笔笔画的形态显得含蓄而有力度。再如王羲之的《丧乱帖》中的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需要仔细观摩,几乎各个角度都有,如“毒”和“奔”字(图3)。无论是起笔角度,还是起笔方法的丰富繁杂,都需要我们用心体味。在书法学习实践中很多人只注意到起笔而不去关注行笔,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容易出现包世臣所批评的“中怯”现象。行笔指笔锋在纸上的运转动作。例如隶书行笔过程有平动、铺毫、绞转等笔法,碑刻体现不出笔法的变化,还需要寻找墨迹作为补充。邓石如隶书朴茂雄强、气势开张,包世臣记载:“山人作书,皆悬腕双钩,管随指转……”[3]这里说的“管随指转”就是绞转,邓石如通过绞转笔法,创造出了苍茫浑厚、笔力千钧的线条之美。刘熙载说“住笔欲峭拔”[4],即收笔要力送笔端。历来学书者十分重视收笔,隶书收笔多用笔顿收,这种收笔方法是用笔肚子收笔,行到笔画末尾戛然而止;唐楷回锋收笔,例如《颜勤礼碑》是到了横画末端略提后回锋收笔,把横画包在点画当中。这一阶段的读帖决定了书者对笔法理解的深度,观察粗糙会造成运笔过程的单调,观察细致可以转化为记忆,为精准临摹做好铺垫。

图5-1 九成宫醴泉铭·怀

图5-2 九成宫醴泉铭·养

图5-3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图6-1 圣教序·盖

图6-2 圣教序·愚

图6-3 圣教序·圣

图6-4 圣教序·墨

(二)结构是汉字书法的框架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5],赵孟强调笔法的同时,也注重了书法学习中结构的重要性。结构就是将笔画合理搭配,使字重心平稳,各具姿态,具有书法艺术性。结构是书法学习的一个关键点。笔者在书法教学实践中经常用两条不同箭头的长度相等的横线(图4)作为结构教学阶段课前的提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从而说明准确的观察具有一定的难度。楷书讲究横平竖直,我们长期受到印刷体的影响,如果机械地去理解“横平竖直”,符合这一标准的就只有印刷体和美术字了。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楷书极则”,大多书法爱好者只看到《九成宫醴泉铭》漂亮工整的字形,没有读出平正和险绝的关系。如“怀”“养”看似平正,“怀”的两竖画错位不在一条直线上,“养”中间的点是向右移,也不在中心线上,上下两部分中心不在一条线上而是故意错开,造成活泼的姿态;欧体中大量左右结构的字(图5),中间留白,注入了更多灵动的气息。欧体结构变化非常丰富,如果我们不认真读帖,想当然地,就会走向馆阁体。再说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字结构也活泼丰富,就是上下两部分重心的角度明显变化,角度的不一致。比如“盖”下面的“皿”要向右错动,“愚”下面的“心”向左错动,而“圣”上面的“耳”向右倾斜,下面的“王”向左倾斜,“墨”字变化姿态则更加丰富。(图6)如果读帖不仔细,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书法结构在美学形式上有很高的要求,不是笔画整齐的排列,不是线条排兵布阵的堆积,更不是简单的横平竖直,结体极尽变化,有长短变化、粗细变化、错位变化、挪移变化、空间变化……这些变化在读帖时要认真分析,总结规律,以便更好地掌握字的结构特征及规律。

(三)巧妙的篇章布局

蒋骥《续书法论》:“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6]章法就是通篇作品之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上下左右承接呼应构成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书法审美因素。在实际的书法学习中,书者心中一定要有章法布局。唐楷的章法并不复杂,有规范整齐的行距和字距。如《九成宫醴泉铭》字距大,整体舒朗;《颜勤礼碑》字距小,密集排列,看似整齐的行军布阵。隶书中《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因为重视用笔的技巧而弱化了章法布局形式。《大吉买山地记》(图7)中“大”字字形扁方,“吉”字字形纵长,极尽对比,“大吉”整体用笔和结体规整,而正文文字的轴线是自由歪斜的,字体大小错落,上下左右字体字形体式上形成对比关系;“六买”“建初”字组的上下左右字形形成对比关系,空间舒朗,字形外拓,形成自由错落的天然美感。这种章法的丰富性在行草书中的体现更为明显。米芾的《苕溪诗帖》六首诗各成一“章”,章内布局“缜密”;各章之间布局“疏朗”;行内疏密、大小、轴线变化丰富,“好懒难辞友”用笔厚重,“知穷岂念”肆意轻松,浓密墨色与清淡墨色相互嵌合;整行轴线左右摇摆,如“秋帆”“寻贺”“老载”,字内多成欹侧之势,“友和知”字形大小极尽对比。通篇观来,大小、疏密、欹正,因势赋行,参差错落,浑然天成。《苕溪诗帖》不少字看似平淡无奇,综观却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之美。构成章法的因素是十分多样的,包括点画、结构、墨色、行组等,这些不同的元素以不同的组合和表现形式构成了章法。当然,书法学习中,这些因素是需要观察到的。

图7 大吉买山地记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7]。察,观察,只有观察精细,才能精准临摹。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8]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入神地观察,这里相继出现的“察”和“观”都是古代书法巨匠读帖的体现。对于读帖和临摹说得比较深入的莫过于清代包世臣了,他说“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通过点画、结体、章法的特征感受书法书写的过程。读帖的过程,是精准的研读,是想象的过程,是学习者与经典作品精神的融合。读帖是书法学习中一个关键点,对全面提高临摹学习与书法水平有至关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读帖收笔章法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质地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分析研究
学好书法,重在读帖和临帖
软硬兼施(二)
读懂细节 临出神韵
——《书法练习指导》五上《读帖与临帖》教学课例
钟章法作品
一字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