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刘绍钧:我参与规划了深圳特区
2018-12-21韩晓丹
韩晓丹
“历史不是你能预料的。”刘绍钧回忆说,比如,他也没想到,当年按容纳100多万人口规划的深圳特区,现在容纳了1000多万人。
1967年,获香港政府公派英国留学进修两年后,刘绍钧成为专业测量师,再后逐步成为香港城市规划、房地产建筑业顶级专业人士。
但当廖瑶珠来找他做一件“不求回报”的事情时,刘绍钧并没有犹豫。
这一年是1978年。
此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取代阶级斗争成为内地政府的要务。而除了引入香港的资本,还要引入香港的先进管理经验,这是内地理清方向的重要一步。五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廖承志,想到了自己在香港的堂侄女、律师廖瑶珠。
廖瑶珠不负所托,遍访港岛各界,邀请来法律界、建筑界、工商管理等多位专业人士,一起以香港所长的专业知识,贡献国家现代化所需,无偿协助国家推动改革开放。
为响应内地的四个现代化,这支队伍定名“香港促进现代化专业人士协会”,廖瑶珠为第一任会长,而刘绍钧是副会长之一。
一河之隔
协会最初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準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从此,这里走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但在40年前,除了特意选择,没有多少香港人将深圳作为目的地。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与香港,虽然之间只有20多米宽的深圳河,却近似两个世界。当地曾流行一首民谣: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1978年,宝安县一个农民的年收入只有143元,而香港农民的年收入可达13000港币,折算之下,相差70多倍。
每次去深圳,刘绍钧和协会人员都要起个一大早,带上自己准备好的演讲稿——彼时深圳没有复印机,演讲稿等材料需要在香港提前复印。
现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也是刘绍钧同行的一员(1980年梁振英加入促进协会),他曾这样形容当时出行到深圳的艰难:当年,港深之间只有一个口岸,就是九广铁路的罗湖站,出入极不方便。香港这边的边检,除了入境处人员之外,还要经过政治部人员的审查。过了深圳河,要逐一回答大陆边防人员的提问,以便边防人员填写回乡介绍书——回乡介绍书的副本,是一次性旅行证件,取得之后还要每天到派出所报道盖章,否则无法出关返回香港。过了关,因为人民币不能带出,每次到大陆,还需要到银行兑换人民币。光是这些手续,就要折腾半天。口岸的办公时间是朝九晚五,因此当天来回港深的可能性近乎零。
罗湖火车站旁边的深圳侨社,是刘绍钧以及其他过境旅客唯一可以住宿的地方。如果碰上旺季,单间住满住大房,大房住满就将床铺加在走廊,直到厕所门口。
在蛇口工业区的培训点,也只是工业区内的一间小石头房子,没有空调,一节课下来,听课和讲课的人都大汗淋漓,但也没有人抱怨,干劲儿十足。
如此艰苦,而且食宿、交通乃至复印费都需要自己承担的情况下,刘绍钧等人仍然频频过关,给培训人员讲课、办座谈会,将香港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等带给内地。
当时深圳市政府曾打算特批一块土地,作为对促进协会的补偿,但被会长廖瑶珠婉拒,“我们不赚内地的钱,义务为国家培养人才。”
最大的绊脚石:钱
1979年11月10日,深圳市第一次特区成立筹备会议,刘绍钧和促进协会的同仁一起,受邀参加。
第一次会议制定深圳市的规划人口是30万人,但没有最终拍板。开发需要资金,但到深圳投资的商人很少,多数处于观望状态,“投资者全部是这样,你没有先例,没有个案,大家就觉得不安全,他不会来。”刘绍钧回忆说,因为作为市场经济,“信心”很重要,没有“信心”,什么市场都要垮掉。
钱成为最大的绊脚石。
为了解决困境,深圳市政府打算尝试模仿香港模式向外商出租土地。不过,不少官员担心这样做会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
最终,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不久的一段话,给了深圳市政府理论支持。1918年,关于主张借资本主义之力发展年轻的苏维埃,列宁说,“不怕租出格罗兹内的四分之一和巴库的四分之一,我们就利用它---来使其余的四分之三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1990年代,深圳,邓小平的巨型画像出现在街头(@视觉中国)
1979年12月31日,深圳市与香港妙丽集团约定:由深方提供土地,妙丽集团投入资金,合作兴建和经营住宅楼,规定税后纯利深方、港方按85∶15分成。
深圳市迈出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第一步,经济特区建立也进入了快车道。
1980年1月1日,应廖承志邀请,刘绍钧和促进协会的同仁正式访问北京。他们跟有关部门有了第一次会面。“他们都知道,如果要搞房地产,就可以借助我们。”刘绍钧在接受澎湃专访时曾说,“当时中央已经指定深圳要搞特区,搞得很快,找香港人过去发展工业,也开始建房卖。”
一个月后,深圳第二次特区筹备会议召开。刘绍钧等人,和有关部门领导、深圳市政府官员等,一同研究深圳特区的规划。
1980年8月26日,深圳市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规划确定:至2000年的人口规模为户籍人口80万人、流动人口30万人。
“当时主持深圳建设的领导同志没有一些老观念的束缚,所以深圳的规划能不断的实现。历史证明,深圳的城市规划是成功的。它解决了新的问题,积累了新的经验,专业人员与行政领导通力合作,整个规划是大家一笔一划地深入探讨、设计出来的。”原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曾回忆道,“深圳最成功的一条,我觉得是当时的行政领导跟专家学者、专业人员密切结合,事无巨细,共同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