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
2018-12-21林郁
林郁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该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思维品质。小学数学教师从学生的内心学习需求出发,在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调动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最大化的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创新是新课改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是=使他们主动投身于探究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深入贯彻并落实新课改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营造探究性的学习环境,真正展现数学课堂的自由与奔放,增强他们的心理探究趋向,这样才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增强师生的情感基础。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而不是一味地在讲台上讲课,而要走进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例如,在讲《圆》这一节课时,笔者首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杯、碗和盘子等,然后提问学生:“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哪些关于圆的物件?”之后,笔者为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布袋,里面装有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卡片,让学生闭着眼去摸圆。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你们摸圆的依据是什么?”从而得出圆的性质与特点。最后,让学生在纸上画圆,并说出是利用哪种方法画的,有的是用茶杯盖话,有的用三角尺上的圆画,有的用圆规画等等。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最大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得数学课堂更加活跃,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探究性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教学活动的开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动他们的大脑,并结合动手操作,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园锥体积计算”一节时,笔者在课堂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以下问题:对于圆锥知识你了解多少?还想了解关于它的哪些知识?学完本节课之后,你获得了什么?通过课后练习总结自己在解决圆锥问题时的方法等等。这样的课堂问题,能够为学生营造探究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位学生都有求知的本能,问题的提出会促使让他们思考,使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进而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为他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小学数学教师通過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学习环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
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学生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才能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规律和概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在实际操作调动他们的已有知识,并使其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知识。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充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际出发,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意识。
例如,在讲《分数的混合运算》一节时,笔直而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了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使其明确分数混合运算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笔者在讲本节课时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咱们班级要购置学习奖品,请用分数的混合运算知识选择一家合适的商店。”这样一种从学生生活的角度来进行知识的渗入,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通过实践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现实性和趣味性,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该及时转变数学教学观念,立足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深入贯彻并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在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数学综合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其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