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源?寻本?固本?拓流

2018-12-21蔡延焕

赢未来 2018年13期
关键词:探源传统节日习俗

蔡延焕

摘要:基于《道德与法治》传统节日文化教学,通过沿“探源——寻本——固本——拓流”之路径融入《道德与法治》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使传统节日成为学生由衷喜爱、自觉参与、乐在其中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节日

纵观这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声音指责年轻人崇洋媚外,热衷于过洋节,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却遭遇空前的冷遇和困境。作为一名年轻的品德教师,我想出现这种现象,不仅是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叉,更多的是我们缺乏较强的文化心理支撑和历史归属感的自然反映。可以说,现今大部分的传统节日对现代人来说,已陷入了历史渊源不清,精神内涵难寻,文化习俗消逝的尴尬境地。针对此现象,笔者尝试沿“探源——寻本——固本——拓流”之路径融入《道德与法治》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探源——播放动画,了解春节由来

对于传统节日,如果不知道由来,怎么会懂得节日的意义?不懂节日的意义,哪会懂得增设假日的初衷?于是,如今的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放假中的家庭小聚、休闲吃喝、旅游观光显然大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本身。只有追根溯源传统节日,学生才会理解增设传统节日的意义是让我们更好地体验、传承、弘扬传统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假。

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五课《快乐过新年》中的第三个活动栏目《大家一起过春节》一课时,笔者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播放动画片《年的传说》,引导学生知道因为年兽十分害怕锣鼓鞭炮的声音和红色的东西,所以古人在过年的时候会放鞭炮,挂红灯笼、贴春联等。通过这段不到五分钟的动画视频,学生不仅探源春节里放鞭炮、贴春联、装饰物品的色调以红色为主的由来,而且更寓于春节浓厚的神话色彩。

探源由来,关注情感,有利于加深学生过春节的意义。不仅关注体验春节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多彩,而且更能珍惜春节间亲朋好友的相聚时光。

二、寻本——交流分享,探究春节习俗

节日习俗是一个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融合在节日仪式中便渐渐形成了对世界和人生的一种祈求和寄托。然而在现今,由于易被春节习俗的多样形式吸引,而往往忽略了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自然难以体验到传统且独特的“年味儿”。

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五课《快乐过新年》中的第三个活动栏目《大家一起过春节》一课时,我利用家校合作方式,通过课前“快乐过春节”的交流单让同学们与长辈们进行互动交流探究春节习俗的文化意义,既兼顾了习俗所反映的文化特殊性,又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促使学生生活与习俗间形成链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从过年前的大扫除、穿新衣(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辞旧迎新)、贴春联(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春联内容寄予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到除夕夜吃年夜饭,了解年菜的寓意(吃汤圆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团团圆圆,借助食物的谐音,赋予这些食物的特殊含义),再到过年时收压岁钱(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压岁谐音压“祟”,寓意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来了解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通过课前的自主探究及课中的交流汇报,引领学生理解春节期间,他们所做的事情,吃的东西、贴的物件、拿的红包已不是形式多样的习俗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这也是统编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之一:特别关注物背后的人及人心,通过各种年菜、压岁钱、春联等物来关注其背后蕴含的人心。

三、固本——创造情境,体验春节习俗

由于上课的日期离春节较远,如何在课上营造春节的氛围便成为整节课的难点之一。以往一些观摩课,执教老师喜欢在班级里张贴红灯笼,在窗户上张贴窗花等物品来营造过年氛围。但反观这一切,显然并没有达到教师的初衷。由于教室空旷,贴有窗花的窗户不在学生上课的注视范围内,仅凭那几个红灯笼、红彩带是难以营造过节氛围的。

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五课《快乐过新年》中的第三个活动栏目《大家一起过春节》一课时,笔者除了充分利用课前互动,播放歌曲《恭喜恭喜》,用喜庆的春节音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课中则充分利用板书的设计(整个板书以房子外形为构造,还设计了一幅对联,一个福字,一对窗花等),随着过年音乐及鞭炮声的播放,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请几个同学分别上来张贴对联、福字、窗花。在喜庆音乐的烘托下,把体验情景浓缩在一个可观可参与的空间中,學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春节习俗,而且对春节习俗的体验更加深刻清晰。

学生经过探究春节习俗,他们在张贴对联、福字的行动中,显然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张贴动作,那个重复重压对联、福字的动作,多么害怕它们会掉下来,那是因为这些物品寄托着他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四、拓流——深度挖掘,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1]

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五课《快乐过新年》中的第三个活动栏目《大家一起过春节》一课时,笔者除了在探究春节习俗这一环节,深挖读春联的顺序外,还以“过春节还有很多礼节和讲究,你知道哪些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在讨论交流中,重点探究并体验中国拱手礼,通过教师示范、角色扮演、同桌合作模式体验等方式,学习“拜年”基本礼仪。

通过深度挖掘课程资源,链接生活,唤醒学生曾经的经历和真实体验,在活动探究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华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探源——寻本——固本——拓流”教学策略是突破品德课程学习“传统节日”困境的途径之一,我们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中将继续探索、开拓,使传统节日成为学生由衷喜爱、自觉参与、乐在其中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罗泽荣.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猜你喜欢

探源传统节日习俗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剖析错解 寻根探源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
“草马”探源
寻根探源访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