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的研究

2018-12-21王姣艳

世纪桥 2018年10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特性文化

王姣艳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和红色行为文化等形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念的要求,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历史传承性等特性。

【关键词】文化;红色文化;特性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0-0045-04

红色文化是个复合词,它是结合“红色”与“文化”两个词汇而形成的一个概念。因此,在对红色文化进行清晰、准确的内涵界定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红色”和“文化”的概念。在这两个概念中,“红色”作为色彩词汇之一较容易理解。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1](P.145)“红色”是最早被人们命名的颜色之一,同时也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表现力和文化特色。红色是火与血的颜色,象征热情和奋斗,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政治觉悟。红色最早成为革命的颜色,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使用的“drapeau rouge”(红旗)和“bonnet rouge”(红色锥形高帽),它象征着独立、战争和烈士的鲜血,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意识。[2](P.3039)在蕴涵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国,颜色词又往往有着浓厚鲜明的政治色彩,而“红色”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颜色词,它象征着中国革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因此出现了诸如“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又红又专”、“一颗红心”等以颜色喻义的政治术语。而且中国共产党把红色确定为党旗的底色,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以红色为党领导的军队命名为“工农红军”。

相对“红色”而言,当今社会铺天盖地到处存在的“文化”,反而是更难以定义的抽象概念。研究红色文化问题,绕不开对文化问题的回答和解读。

一、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这个词汇吸引着眼球、拉动着身体、甚至要渗透灵魂。现在到处都在讲文化,诸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原始文化、企业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等等。究其原因,在于人们想要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与文化相关的现象。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曾讲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正因为文化让人难以捉摸,抽象而又复杂,不能定性亦不能定量,没有标准,人们才更愿意抛开对文化本身的思考,而选择与文化有关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或者研究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效果,也可以说是文化的魅力,如“软实力”、“正能量”、“反作用力”、“凝聚力”、“精神文明”,等等。

中国传统社会对文化的解读,多指“文治教化”,主要区别于武力兴国和军事手段,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显然不同。而在西方国家,“文化”的来源主要是拉丁文cultura,即在自然物中要有人的活动。沿着这个方向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来看,人们对于“文化”的含义界定就有数百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英国学者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著作中所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我国学者余秋雨在凤凰卫视《秋雨时分》的节目中为“文化”拟定了一个最简短的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事物,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文化,无形的精神文化,也可以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文化,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有人的活动和参与。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强调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是我们研究文化问题不可忽视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分别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P.663-664)、“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4](P.109-110)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可见,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和历史范畴的文化和文化建设,不但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密不可分,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为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文化的角度用文化的因素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中行为和现象的原因。当前,我们所要研究的文化问题和所要传播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并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为积极、促进的方面,也有可能会产生阻碍进步的影响,这主要看它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相适应。但无论如何,文化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二、红色文化的特性

(一)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和界定

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是伴随着“红色旅游”的一花首开而兴起的,之前的研究多数是从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的视角看“红色”的色彩功能和文化价值,很少有学者将“红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进行系统的解读。即便是在兴起之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也多与“红色旅游”、“红色影视剧”、“红色经典”、“红色文艺”等概念混淆在一起,看不清红色文化的“庐山真面目”,以致在解读时将其歪曲化。因此,在研究红色文化之前,首先要对相关概念进行区别和界定。

1.革命文化

红色文化产生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其领导者是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无独有偶,革命文化也具有这樣的特性,这就很容易使人们将红色文化完全等同于革命文化。所以,首先要将二者区别开来。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5](P.708)这段表述不仅强调了革命文化的重要性,还指出革命文化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即这种文化所存在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时期。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占主流的文化形态,它发轫于20世纪的初期,成熟于40年代,繁荣于解放后,极盛于“文革”时期,包括各种类型的歌颂毛泽东和共产党的文学艺术文本,各种关于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叙述、话语、符号等等。[5]它可以唤醒人们对某种特定年代产生的文化和情感的记忆。与革命文化相比较,红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功能更强,范围更广,这主要是由革命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和环境,以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来决定的。

2.复古文化

由于红色文化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初,距离今天已经近百年时间,而人们在谈及红色文化时又往往忽视其历史传承功能和时代内涵,更加注重和强调其革命性,即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相同部分,因此,在论及红色文化时总会发出“复古文化”之声,实则二者有很大区别。

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显然会在传承的过程中保留其优秀文化的部分,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得以完善和突破,其发展轨迹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而复古文化由于符合某些社会群体的复古情结,则总是打着“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的幌子,实则满足的是部分文化判断力不高的群体的需要,换言之,复古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现象中的倒退,它“从来不去揭示中华大地上千家万户间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悠久生态,这实在是对中国文化的曲解。这种曲解,已经伤害到了民族的文明素质,伤害到了后代的人格建设,也伤害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6]可见,复古文化表面上是古文化的繁荣,实则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违背文化的精神原则,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权术、狭隘、报复、善攻心计等,恶化了我们的文化生态,缺乏理性。這些与红色文化所倡导的敢于创新、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团结拼搏等精神大有不同。

(二)红色文化的特性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念的要求。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首先要具有文化的特性,还要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体现自身特色的属性。

1.阶级性

既然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那么红色文化自然也在这个范畴之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由于受情感、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相当复杂,文化问题自然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研究红色文化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这种文化的服务对象是谁,它要影响的是哪些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开始。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形式,一定要有自身特有的主体和生态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显然是红色文化生成的特有主体,而在红色文化的生态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两个重要维度来看,红色文化显然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利益,影响的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形成和习俗养成,也就是其阶级属性所在。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它在一切典型的时期毫无例外地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且在一切场合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7](P.200)这既说明了国家具有阶级性,也表示国家必须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促使这种观念和习俗越来越接近国家的管理和执政的需要。红色文化的阶级属性完美地符合了这个需要。

2.民族性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指出,这种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3](P.706)世界上各种民族的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也正是因为文化生成环境和民族本身存在差别,同时文化与地理环境和条件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红色文化有其产生和生长的特殊时代背景和地理条件,即新民主主义时期备受欺压,迫切需要革命的中国社会,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无论在这些时期的任何阶段,红色文化都离不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建设、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受中华民族特色环境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

强调红色文化的民族属性,并不是要排斥一切别的民族的文化。相反,还应当吸收外民族的进步文化,毛泽东曾把这个过程生动地比喻成“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要求“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3.先进性

处于依附状态的文化势必会在文化存在中处于劣势地位,而被其它强势文化所左右、所利用和主宰,难以形成自身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红色文化除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发生关联外,不依附于任何别的文化,具有独立发展的能力和期待,也有发现和认识到其它进步文化优越性的可能。除此之外,红色文化还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必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属性,且不脱离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而存在。

红色文化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其文化自觉上。文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和复杂。其中,一定会产生一些富有强劲生命力,并且能够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内容,同时,也不可避免会有一些落后的、阻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内容沉淀下来。这些因素与社会发展和先进文化内容相抵触和制约,能否理性分析这些因素,是红色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的关键。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中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8]红色文化是经历过革命洗礼的特殊文化形态,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环境下得以锤炼,人们对红色文化记忆深刻且谙熟于心,这是红色文化能够扬长避短、查漏补缺,不断向进步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

4.创新性

与科学问题相比,文化问题处理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文化问题没有规定好的指标和标准,让人们可以定量或者定性去评价。相反,除了文化界专业人士的批评外,非专业人员亦可对其评头论足、指点一二,文化还必须经受住这种非专业评论。芝加哥文化人类学家Richard A.Shweder说:“我认为一种‘真正的文化,值得给予肯定评价的文化,是那种经得住外来批评的生活方式。”红色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历史较久,经受的考验也较多。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与红色文化息息相关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能否适应这些变化,是红色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创新是红色文化经受批评和考验的动力,不论这种力量来自其内部转型和变革,还是外部的推动。

红色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形态,创新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的创造、滥造和捏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行,更多人开始沉迷于物质的欲望和享受,审美情趣发生变化,出现低俗化的倾向,各种文化形态放弃自觉性,而肆意发挥其“能动性”向资本靠拢。原本优越性凸显的红色文化也没能逃脱这种命运,逐步被资本控制和利用,曲意逢迎、哗众取宠,主动投市场之所好。这种行为看似在适应环境变化而“转型”,实则是红色文化的异化,其结果必然会遭遇尴尬而面临“瓶颈”。

5.历史传承性

美国学者戴维·兰德斯在谈到文化的内在价值时曾说:“它带有种族和继承的刺鼻气味,带有免疫力的味道。”文化的内在价值观可以引导民众,而文化本身又可最大可能趋利避坏,皆是因为它的历史传承属性。红色文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土壤,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红色文化中乐于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坚韧不拔、清正廉洁等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脉相承。作为特有的文化形态,传承属性正是红色文化的价值所在。当然,这种价值的传承、习俗的传承,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

在红色文化传承性的问题上,人們势必会问及“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即在这一发展阶段红色文化是否出现“断层”现象。毫无疑问,“文化大革命”中存在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的虚无主义,出现了道德滑坡、文化塌陷的现象,以及一些极端的做法,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吸取。但考察“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我们发现,在关乎人们切身利益的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发生过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整体来讲还是向着理想的状态发展的,这也是最终党中央顺应人心结束这场革命运动的强大动力和支撑。

三、红色文化的内涵界定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定要有人的活动和参与。因此,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行界定,首先要确定红色文化的特定主体。红色文化产生于特殊的革命年代,从五四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开始形成,在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又必然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可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中国特色文化。

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行界定,还要明确其指导思想。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界定是研究红色文化内涵的始端。他指出,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文化,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并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3](P.697-698)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是红色文化的指导思想。

红色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它起源于近代,在五四运动之后萌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步形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不断发展走向成熟。这是从狭义上界定红色文化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但红色文化的优越性使得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具有极强的传承性,因此,从广义上来讲,红色文化所经历的历史时期应当延伸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

考察红色文化的内涵,还要准确把握其表现形态。正如洛威尔所说,文化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红色文化亦是如此,抽象到让人难以捉摸。从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红色行为文化等四个有机联系又相互作用的部分。红色物质文化是指客观存在的、有形的文化形态,如标志物、纪念地、旧址、遗址遗迹等。红色精神文化指的是红色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提炼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有持久的感召力和正能量的精神支撑。红色制度文化是指在具体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规范和准则,如革命理论、革命纲领、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等。红色行为文化是指革命先辈和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是红色文化具体形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部分,如革命事迹、革命史料、红色歌谣等所展示的内容。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和红色行为文化等形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8.

[2]法汉大辞典编译委员会.法汉大辞典[M].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2.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陶东风.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化[J].当代文坛,2006, (3).

[6]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60.

[8]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7,(3).

[责任编辑:马雅兰]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特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谁远谁近?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中国十八大名酒的度数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