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肠造瘘的术后护理

2018-12-21周小芳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

周小芳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于我院并接受手术的40例新生儿肠造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0例,对该组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20例,对该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造瘘周围皮炎及皮肤过敏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造瘘口周围皮炎及皮肤过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新生儿肠造瘘患儿术后护理中采取护理干预的措施,减少造口护理并发症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可有效的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皮肤过敏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肠造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10-183-01

肠造瘘术是抢救肛肠先天性畸形、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巨结肠一般情况差无法行根治术者以及腹腔广泛感染等危重急腹症的常见手术方式。肠造瘘是在患儿腹壁上人为开口,并把一段肠管拉出腹腔,将开口缝于腹壁,用于排泄粪便的方法。待3~6月后,患儿一般情况好转,营养状况改善,再行关瘘术。由于患儿年龄小,组织娇嫩和不易配合等特点,其肠造瘘术后护理工作与成人相比有很大不同。护理得当可减少造瘘口黏膜出血及造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等并发症。本文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于我院并接受手术的40例新生儿肠造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其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加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一2018年2月在我院行新生儿造瘘术患儿40例,男26例,女14例;日龄0-3d。其中先天性肛門闭锁17例,先天性巨结肠15例,肠穿孔8例。40例

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造瘘袋的使用 术后待肠造口开放(肠造瘘一般于术后48~72h肠功能恢复后开放)后,用温NS棉球清洗造口及周围皮肤,由内向外擦,待干或用干棉签擦干再预防性喷洒3M保护膜待干。不用消毒剂及皂液清洁后可用干纱布盖好造瘘口,持续吸干继续流出的大便,用造口尺测量造口直径,用剪刀将造口袋开孔剪到合适尺寸(一般以大于造口1~3mm为宜)造口袋粘贴件自下向上对准造口平整地贴上。注意造袋口排放口方向应与地面垂直,朝外下方,用手指按压粘贴胶,使粘贴胶紧贴皮肤。封住排放口。再用3M防水胶带将造口袋粘贴件加固于腹壁。腹部有切口者可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保护伤口。小儿皮肤娇嫩,频繁的更换造瘘袋容易对皮肤造成机械性损伤,第1次使用,第2-3天更换1次,观察皮肤情况,接下来无异常,每7天更换1次。一旦发现底盘渗漏,及时更换造瘘袋。更换时一手按皮肤,一手自上而下轻柔揭开底盘。有些患儿排便量少而积气较多不易排出时,可以使用过滤片,贴在造口袋的上部,并在其中心用针扎几个小孔,这样气体可随时无声无息排放,且无异味[1]。

1.2.2 并发症的护理 造口周围皮炎是造口术后常见并发症,造瘘袋排出物渗漏为其主要原因,其他原因有造口周围皮肤高低不平,操作不当,过敏等。预防:①造口略微高出皮肤表面;②重视造口排便管理,造口开始排便即开始清理大便,防止大便接触皮肤;③造口周围预防性用皮肤保护品(如3M皮肤保护膜),保护造口周围的皮肤,减少皮炎的发生;④造口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快速。⑤造口周围皮肤高低不平者,在造口袋开口及瘘口周围皮肤凹陷处涂上防漏膏,减少造口底盘与皮肤之间的缝隙。已出现造口周围皮炎,应予3M敷贴保护受损皮肤;观察造瘘肠管色泽是否红润,如造瘘肠管呈暗红或淡紫色提示造瘘肠管缺血;造瘘肠管发黑提示造瘘肠管坏死,应密切观察记录缺血坏死程度,及时与医生联系;肠造口回缩、狭窄多见于单腔造口;肠管脱垂多发生于结肠造瘘,原因可能与造瘘口处切口过大或术后腹胀、咳嗽、哭吵等使腹压增加有关,减少患儿的哭吵、避免感冒可预防性降低腹压,如可复位,不需特殊处理,但对肠管经常性脱垂,不易复位但肠管未坏死可者,需提早行造口还纳术。

1.3 皮炎程度判断标准[2]肤潮红为轻度;有湿疹或水疱为中度;皮肤破溃、有渗液为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造瘘周围皮炎及皮肤过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3 小结

新生儿肠造瘘的分泌物为含多种酶的碱性肠液,具有强腐蚀性,如渗漏至周围皮肤,较长时间接触后,局部皮肤即被侵蚀造成糜烂、红肿破溃[3]。肠造瘘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国外报道为11%~16%,国内为16.3%~53.8%,因此,防治肠造瘘并发症十分重要[3]。新生儿肠造瘘周围皮肤的护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护理人员应与家长共同努力,尽量降低患儿的不适感,减少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景玉芳,洪薇.新生儿肠造瘘袋的改良及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812—1813.

[2] 徐洪莲,何海燕,蔡蓓丽,等.回肠造瘘粪水性皮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47—249.

[3] 韩庆增,王克俭,潘青芳.循证护理在预防肠造瘘并发症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21—22

猜你喜欢

新生儿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防城港市2016—2021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