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
2018-12-21杨映芳
杨映芳
【摘要】近年来我国爆发多次禽流感疫情,针对禽流感当前临床中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禽流感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随着疫情的发展,会在更多的禽类和人中传播,最终造成禽类和患者的大量死亡,对于社会发展和稳定都是十分不利的。当前我国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控禽流感,在禽流感防控中需有效掌握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实现对该疾病的有效控制和预防。基于此,本研究将对禽流感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禽流感的预防,为实际禽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禽流感;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10-137-01
我国于上世纪针对禽流感病毒开展研究,依据病毒的不同致病性,通常将其划分为低/非致病性、中致病性、高致病性。H9N2和H6N8亚型中一些毒株为中致病性,H5和H7亚型中若干毒株为高致病性,其余为低/非致病性。在禽流感防控中需有效掌握禽流感流行病学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展有效预防,减少禽流感的发生和发展。
1 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1.1 传染源
近年来禽流感感染者均为禽直接感染人,无证据显示在人群中病毒能够有效传播。2014年发现禽流感病毒感染疫情后,当前对于H7N9禽流感病毒传染源还没有明确,依据已有经验判断可能是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分泌物或禽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禽,尤其是散养家禽或水禽,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传染源。野禽、水禽感染禽流感病毒后,不仅会有大量病毒排除,还会在迁徙过程中进行病毒传播,很可能会引起禽流感大面积爆发。
1.2 传播途径
禽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接触禽类排泄物或分泌物感染,另外与病毒直接接触也会发生感染。2003年荷兰出现86例禽流感感染,其中3名感染者与感染家禽未发生接触,但确有病毒感染症状出现,同时从其身上分离获得该病毒,说明禽流感可能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相关学者对200名禽流感接触者进行研究,未发现二代传播,说明禽流感病毒在人和人之间传播较难。病毒重组过程中,若和人或者哺乳动物发生混合感染,人类流感部分基因被获取后,可能就会因适应人类而造成大范围流行[1]。
1.3 易感人群
当前确诊禽流感感染者多为成年人,感染者年龄范围4~87岁,H7N9禽流感者年龄中位数63岁,甲型HINI流感和H5N1人禽流感患者年龄中位数低于30岁。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更易出现严重症状,或者是老年人经常去活禽市场,和病毒接触机会更多。禽流感爆发期间,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加工、宰杀相关人员,感染者发病前7天内接触者都是高危人群[2]。
2 禽流感预防控制措施
2.1 强化对人禽流感疫情监控
针对禽流感疫情开展严格监控,尽早发现疫情能够保证预控的及时、有效开展,对人间禽流感发生和流行进行防范。相关责任机构应当和医院发热门诊、呼吸内科的合作,主动搜索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有效监测流感样病例,并将重症流感样病例、原因不良病例、严重呼吸道感染病例作为重点,对其进行严格的监测、采样、流行病学调查。构建农业、卫生等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协调联动防控,强化信息交流。针对禽类运输、养殖、宰杀、贩卖、加工等人员开展主动监测,通过有效的样本检测实现早诊断、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目标。进一步提升流感实验室病毒核酸检测能力,保证禽流感诊断、疫苗研制、疫情处置可以获得有效依据。结合禽流感病原学监测、禽流感疫情形势,开展疫情风险评估和研判[3]。
2.2 提升禽间流感疫情控制水平
防控人感染禽流感的关键是对禽间疫情进行有效控制,实际中应当从禽间流感流行情况出发,保证禽类免疫接种的科学开展。广泛而有序监测禽间疫情,当有禽类发病、死亡病例出现时,尤其是大面积死亡出现时,应当立即开展病原学检测,结合疫情实际情况对疫区、疫点进行划定,同时扑杀疫区内活禽,无害化处理或就地处理病死禽。实际中要依据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式进行禽类养殖,使农村地区人、禽、畜混居状况或家禽散养模式得到根本性改变,防止家禽和野鸟接触。疫区内禁止活禽贩卖、运输,并将活禽交易市场关闭,降低人群和活禽接触[4]。
2.3 保护易感人群和加强患者隔离
实际中应进一步强化对流感样病人的管理,若患者已确诊为禽流感或疑似感染,那么应开展隔离治疗,并跟踪管理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有效整治和改善环境卫生[5]。强化对社会大众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并全面检测舆情,对于社会和公众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要开展针对性疫情宣传,对禽流感防治知识进行有效普及和推广。有效研发禽流感疫苗,以疫情流行形式研判为依据,适时增产和推广疫苗[6]。
结语
实践中为进一步提升禽流感防控效果,需强化对禽流感流行病学特点的分析和研究,为具体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保证禽流感防控工作成效。本文對禽流感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进行了探讨,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业人员强化认识,充分掌握禽流感流行病学特点,保证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人杰,姜婷婷,李娜.浙江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流行期间公众负面心理特征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12):1073-1079.
[2] 王富良,孙向珏,蔡维未.2013-2016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33(3):208-211.
[3] 张武林,张文东,赵焕云.云南省边境地区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血凝素基因变异特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2):177-181.
[4] 陈茂余,杨玉芳,梁均和.广东省江门市H7N9禽流感外环境监测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趋势研究[J].疾病监测,2016,31(10):847-850.
[5] 徐昌平,卢亦愚,严菊英.浙江省2002-2006年禽流感H5N1病毒基因特性与进化重组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29(11):1114-1118.
[6] 董雯,杨昆,许泉立.2013-2014年中国地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空间分布格局及时空聚集模式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7,21(7):65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