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的优化路径

2018-12-21沈昕苒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院校信息化

沈昕苒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掀起了一股迅猛的信息化浪潮,信息化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成为一个时代命题,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职院校势必需要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开展信息化管理。

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就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提出了发展目标,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办学效率的优化再一次得到重申。高职院校借助网站、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下的多种信息化管理模式成为必然趋势也是实际情况的反映,在这一背景下进行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优化路径研究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一、“互联网+”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

所谓“高校信息化”,即以信息通讯技术(ICTs)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数字化校园为技术构建基础,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等方面,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教学及科研的水平和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人才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系统建设工程。而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即是针对高职院校进行以上建设的管理。

对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信息化体系及其管理进行调研,包括对外展现的高职院校网站、学生使用的信息门户、教务系统、财务系统、网上图书馆等平台,公众号、微博等外在平台的调研,也包括對管理平台的虚拟中心的调研,还有对高职院校信息中心以及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的考察与访问调查。从整体上来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还存在高职学生自主能力无法适应信息化系统、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与共享、信息化应用与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困难和问题,没有建立一套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从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对象来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还存在高职学生自主能力无法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问题。不同于其他高校,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较为多样化,既有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普高学生,也有单考单招学生,还有“3+2”生源以及“五年一贯制”等生源。如此多样化的生源代表着高职院校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接受的管理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出现学生在统一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面对信息化管理,自主能力有偏差的问题。告别了高中阶段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面对高职院校广泛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管理的情况,信息化自主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立刻适应高职院校各种信息化管理方式,完成各项要求;而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于信息化管理接纳有限,不能够适应这一变化,所以就会出现诸如等级考试无法报名、选课系统不会登录、不会进入信息门户查询成绩等问题。

从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方式来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存在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与共享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互联网+”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方式主要有校园网、系部网站、QQ群、学生信息门户、教务管理系统、微信和微博平台等方式。学校往往会将一个通知在以上途径都进行发布,这种多向传播,易导致受众有时不能够明确信息发布部门,在遇到问题事不能及时找到解决路径等问题,而且信息过多也易使学生无法分辨轻重。此外,这种重复传播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说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分工与沟通,易造成学生重复填报信息等问题。

从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应用来看,“互联网+”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存在信息化应用水平与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尽管目前高职院校本身都会有信教中心负责日常网站与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或者依托某些系统平台进行管理,但是仍然存在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不能够用信息化手段简单直接解决学生或教师在学习与教学上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推行一项信息化改革时,未必能在师生中取得良好的反馈。另外,高校行政工作者与高校教师作为信息化管理者,也存在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者往往不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面对系统的更新,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学习使用方法,对及时反馈“疑难杂症”,从而切实解决学生问题。

二、“互联网+”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的优化路径

本文针对目前“互联网+”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基于以上对原因的分析,提出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注重受众、共建共享等方面高校信息化体系的优化路径对策,以求解决上述问题,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一)统筹规划

管理人员需要将高职院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等方面信息化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信息化管理规划,杜绝多部门重复发送消息,明确职责,精简内容,不浪费行政资源,不给受众造成信息过多的烦扰。新的规章制度下发前需经过论证,避免某一规定朝令夕改,不停变动,对受众造成影响。对各类平台进行定期维护,避免在关键时候平台出现问题,影响信息化管理效果。

(二)统一标准

一项新的规章制度或通知的下发需要经过层层关卡,其中,行政工作者对于文件与通知的理解往往易出现偏差,所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新进教师进行培训,并且针对规章条例变更及时召开会议统一要求,避免在信息管理与传播中出现问题。此外,对应部门或学生面对信息也会提出各种要求,反映各种情况,面对这些问题,为了达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相关人员务必统一标准,不对信息进行多次变更,以免造成误导。

(三)注重受众

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时,务必将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这一情况考虑在内。首先,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时,要明确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避免学生不知如何找到通知的情况发生;其次,通过QQ群等渠道发布消息时,往往消息过多,易造成覆盖,所以务必及时查看消息回馈,避免遗漏。此外,有些考试报名系统或实习平台、教务系统不在一个平台,并且操作方式不同,所以应配备使用指南,方便学生学习使用。行政工作者与教师面对学生疑问,应及时反馈,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信息化平台使用。

(四)共建共享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中,时常发生信息重复填写的情况,这对教师和学生造成了困扰,所以,实现信息化管理共建共享非常有必要。如一个部门已填写汇总情况,则可直接提供给另一部门,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各类考核也应在录入系统后,能够导出或直接共享,不需要再次填写。这就需要学校各类信息化平台进行整合,各平台间实现资源共享。

三、“互联网+”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优化路径研究意义

尽管学术界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一直有所研究,但是面对当下“互联网+”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新型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出现,对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信息化操作熟知较慢的情况加以考虑,将高职院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等方面信息化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中所暴露的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与共享、信息化应用与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困难和问题,提出优化路径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是有利于从系统角度研究“互联网+”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优化路径问题。二是比较完整地提出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优化路径体系结构。三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优化路况体系建构问题,为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优化路径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和发展。二是有利于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推进。从优化路径的角度构建完整的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从整体上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的进程。三是有利于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和实践。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形成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互联网+”下高职院校信息化优化路径研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互联网+院校信息化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