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生态旅游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2018-12-21莫敏仪何诗莹莫明龙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贫困地区精准

莫敏仪 何诗莹 莫明龙

一、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研究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随后明确提出“六个精准”方略。易棉阳根据“六个精准”要求,详细介绍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的内涵和体现。刘解龙等对贫困的一般定义和我国现阶段扶贫工作的丰富内涵作出界定,提出精准扶贫的三层次结构和全过程内涵。

(二)精准扶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难点

自改革开放起,我国致力于推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但在推进精准扶贫进程中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以及难点。

1.识别困难。邓维杰认为在精准识别中存在规模排斥、区域排斥、识别排斥等难点。鲁春艳认为贫困程度难以界定、贫困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偏低、贫困对象个体差异较大和精准识别人员技术要求高。廖富洲认为各地在精准识别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农民人口数量多、收入来源复杂、准确统计难度大和扶持对象识别难的问题。

2.脱贫难度大。目前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集中于自然环境恶劣、偏僻、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高小波等认为在贫困福利依赖的惯性下,贫困户脱贫意愿不强烈。鲁春艳认为农村情况错综复杂以及矛盾日益突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观念落后,脱贫成效难以巩固。

3.扶贫开发中低效率问题普遍存在。鲁春艳认为扶贫资金指向不准以及基层干部能力素质不足,很难推动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廖富洲发现一些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可持续性差,地方实际扶贫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扶贫实际效果。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1.精准识别。精准识别在精准扶贫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鲁春艳认为应细化识别、精准锁定贫困对象,完善和动态管理建档立卡的信息,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坚持上下结合,注重基层识别。任亚杰等认为全覆盖式大数据分析将为精准识别带来极大的便利:通过多维度进行全方位评估定位确保精准识别,不断对扶贫数据库进行完善更新,并实现数据共享,提高精准识别效率。

2.精准帮扶。鲁春艳认为应坚持科学扶贫、精确制导、突出重点和内外结合。高小波等认为应积极发挥贫困对象的主体作用、加大驻村帮扶力度、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廖富洲认为应精准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强化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的主体责任。易棉阳认为应开创大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贫困者应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扶志和扶智形成脱贫内生力,激发贫困人口的主动力,防止贫困者返贫。

3.精准管理。鲁春艳认为应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对扶贫资金进行精细管理,对扶贫项目进行阳光操作。

二、鄉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城市游客(城镇居民)体验和享受乡村旅游产品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环境(乡村的山、湖、河、森林和自然等)、乡村遗产(乡村的传统建筑、工业遗产、史前遗迹、教堂和村落等)、乡村生活(工艺和工艺品、节事、乡村食品、农业观光和传统音乐等)和乡村活动(耕种收获、骑射、划船和垂钓等)。

(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龙茂兴等提出人们普遍对乡村旅游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葛晓虹认为对乡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和消费心理了解的不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规划问题。葛晓虹指出农家乐因缺乏规划和管理,出现乱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吴建华等认为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整体规划控制,基础设施未满足游客的需求,存在食宿设施简陋和卫生状况差等问题,难以留住游客。

3.乡村性缺失。葛晓虹认为建筑设施的城市化致使乡村形象遭到破坏,乡村旅游产品商业化导致乡村性缺失。

4.专业人才缺失。吕莉认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从顶层旅游规划设计到基层旅游服务管理均缺少专业人才参与。葛晓虹认为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是乡村居民,而乡村居民缺乏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达不到旅游接待服务的规范要求。

(三)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龙茂兴等认为人们必须对乡村旅游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就乡村旅游发展达成共识;其次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最后科学地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从根源上消除问题。

2.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王燕等认为可通过构建主题文化村、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加强美食文化开发等形式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让游客尽享旅游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司嵬等通过对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的调查发现,游客最关注乡村本身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因此,应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营造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3.打造产品多样性和层次性:吕莉认为设计乡村旅游产品要因地制宜,细分目标客源市场,从食、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要素上体现产品的异质性和不易模仿性,使乡村旅游产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4.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吕莉认为政府应做好规划和引导,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给予乡村旅游经营者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利用自身影响力做好旅游宣传和推广工作。

三、乡村生态旅游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

林辉通过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辨析,就乡村生态旅游给出自己的界定: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地理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的自然资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朴素的乡土文化为吸引物,展现乡村独特的景观美、和谐的人与自然美、质朴风土人情美的一种乡村旅游新形式。

(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现实需求

张珺等认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并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林辉认为现实需求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满足都市休闲需求增长,满足中国人“望得见乡愁”,正视中国传统文化。

(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中,很多研究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廖礼平等以德阳市为例,分析其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品牌形象不鲜明、发展后劲不够足、土地政策约束多、旅游环境恢复慢和旅游市场恢复难。林龙飞等从缺乏长远规划、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缺乏、开发无序、缺乏合作意识和缺乏地方特色五个方面分析了阳朔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四)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段景春认为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整合资源并合理布局、展现乡村本色魅力、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开发多功能产品、提高服务人员素质、规范经营管理、加强社区参与以及增强生态和环保意识。

此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也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杨光辉通过研究政府行为,认为政府应落实并监测试点项目的实施,将能力建设同具体的操作项目有机结合,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四、精准扶贫目的之下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路径

从“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发布以及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进行,可以看出我国精准扶贫目的之下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产业扶贫—乡村旅游的精准扶贫—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產业扶贫

现阶段是我国扶贫的攻坚期和决战期,产业扶贫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彭春凝认为对于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贫困地区和人口,可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和家庭生计能力,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能力提升。廖富洲认为产业扶贫是通过贫困地区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大多数贫困地区拥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陈秋华等从“三产”融合、因地制宜、“五化”理念、协同联动、注重人力和智慧乡村六方面阐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其缺少整体规划、缺乏乡土特色、忽视生态效益和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越发明显,所以其发展遭遇瓶颈。而乡村生态旅游既能保留乡村特色,又具有生态化的特点,符合我国国情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樊忠涛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应从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进行合理规划、强化行业生态管理、保持乡村文化、促进社区全面参与方面着手。

五、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精准扶贫目的下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符合我国国情。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既要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工作,又要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通过社会各方的协助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可是使旅游业得以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贫困地区精准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