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资源县河灯歌节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
2018-12-21周晶晶
周晶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文化的入侵使得地方性文化历史记忆出现缺失,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困境。节庆旅游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发展,也成为了传承、保护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节庆旅游是指利用地方特色的传统节庆文化结合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旨在通过地方特色的节日及活动吸引旅游者在此停留,增加旅游者的游览时间,促进地方旅游业的经济发展。资源县河灯歌节是当地的传统节日,由资江和浔江两岸的河灯文化与五排苗寨的七月半山歌节创新传承而来。资源河灯歌节以秀丽的资江和浔江为演绎背景,融入了五排苗寨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别具风情。河灯歌节期间,游客既可饱览桂北山区民族民情,又可观赏“万盏河灯漂资江”的壮景,所以这一节庆旅游为中外游客所钟情。资源县河灯歌节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充分发挥资源河灯歌节的旅游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资源县河灯歌节及其发展历程概述
(一)七月半歌节的兴起
七月半歌节最初起源于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的烟竹坪。农历七月半(七月十四)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在七月半的时候,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的田间已丰收在望,村民处于相对清闲的时节,有了更多的闲情逸致来享受生活,因此烟竹坪的苗民根据自己的劳作方式挑起了“砍山舞”,用于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在跳舞的同时还唱起了山歌,倾诉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此后,烟竹苗民发现,在七月半这天,跳了砍山舞、唱了山歌,来年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约定俗成,年久成会,烟竹坪歌节(会)就这样成型了,后来这个歌节又不断地传播到相邻的苗寨,其影响力得以扩大。
(二)河灯节的由来
河灯节起源于距资源县城下游2 km处的合浦街。资江河道狭窄险峻、滩多流急,洪涝灾害时时威胁危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在水上谋生的船工、排工、挑工和货主们,他们时时都提心吊胆。江面船来排往,每年总有不少人命丧资江,葬身鱼腹,成为水中冤魂。因此,每年的七月半当时的人们都要为这些野鬼孤魂超度,同时祈求神明保佑地方清泰平安,风调雨顺,保佑船家顺风扬帆,无灾无难。所以,在七月半这天,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点亮纸箔与河灯,照耀水道,祈求平安。后来,河灯节便演绎成俗。
(三)河灯歌节大融合
20世纪末,资源县为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促进资源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号召全县人民大力挖掘和展示资源县汉、苗、瑶等各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向外界努力推介资源、宣传资源、凸现资源文化和旅游新优势。1995年,在资源县人大常委会的倡议下,县委、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措,将古老的五排三乡“七月半歌节”转移到县城,与合浦街古老的“七月半河灯节”合并为“七月半民族传统河灯歌节”,同时举行。
二、资源县河灯歌节旅游开发现状
(一)旅游发展初具规模
目前河灯歌节已经成为资源县地方民俗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碰撞交融的河灯歌节走上了民俗节庆旅游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多的游客被资源县的河灯歌节吸引而来。在河灯歌节期间,游客除了能够欣赏山歌、河灯放逐、砍山舞、瑶族盘王舞和文艺演出外,还能够参与到河灯歌节其余的体验性项目中,如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和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和娱乐竞技活动;还设置了手编织竹筛、打油茶、刺绣、磨豆浆和冲糍粑等桂北民俗风情活动;此外,在河灯歌节期间,资源县的地方特产、农副产品和民间小吃等也为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美食体验。2018年8月24日,资源县第二十四届民族传统河灯歌节倾力推出以河灯文化为主题的《河灯谣》旅游演艺产品,并举办在10分钟内400人漂放15 680盏河灯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资源县河灯漂放的影响力。
(二)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为了促进资源县旅游的发展,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资源县交通线路网络的建设。资源河灯歌节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在资源县城内举行,其中白天在中心公园举行山歌比赛以及文艺演出、游戏竞赛等,傍晚八点在旺田八角亭燃放烟花并放逐河灯。为吸引地方居民和外地游客前来参与河灯歌节,资源县修建了车田、两水、河口这三个少数民族乡的道路,并进行了道路的硬化。资桂公路路况良好,为外地游客提供了进入资源县的交通条件。2017年资兴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将桂林到资源县的距离缩短至1个多小时,为资源县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此外,资源县还修建了五排河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和率哟公厕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广场、河灯文化长廊、民俗博物馆、风雨桥、休闲步道和地质展陈馆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大大提高了资源县旅游服务的质量。
三、资源河灯歌节旅游开發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较单一,民族特色淡化
现在的资源河灯歌节旅游形式及旅游项目主要是以观光型民族风情文化为主。但是每年的河灯歌节日程安排日趋简单,从日程的安排上看,民间的文化活动一直在精简,到现在基本没有更多的创新,只有山歌和河灯两项主题活动得以留存,顶竹竿、舞狮舞龙、砍山舞、斗鸡和斗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和娱乐活动举办得越来越少,逐渐被一些政府组织的商品展销会和文艺演出所取代,这使得资源县特有的少数民族特色和地方民间特色的乡土情愫逐渐淡化。单调且没有创新的民俗文化旅游眼活动不仅不能为资源县留住更多的客源,反而会影响游客对河灯歌节的评价,从而影响潜在的客源市场。
(二)旅游资源挖掘不够,缺乏营销推广
资源河灯歌节以“河灯”“山歌”,以及沿江各种奇景和民俗建筑等一体化乡土旅游景色在桂林市旅游中独树一帜,但是从目前旅游爱发的情况看,其影响力远远达不到开发预期效果。一方面的原因是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当地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应用不到位,如没有对砍山舞、山歌等的文化挖掘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反而使其更加简单化、统一化,这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来说,是一种威胁。此外,资源河灯歌节在旅游的营销推广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资源河灯歌节在桂林市区及资源县内较为出名,但是周边荔浦县、恭城县的一些游客对此也并不熟悉,由此看来,其在旅游形象的推广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三)硬件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较差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必不可少。资源县河灯歌节在其旅游发展过程中硬件服务设施是一个软肋。每年七月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当地各乡镇的居民都聚集到县城观赏河灯歌节,由于县城内道路过于狭窄,游客过多,所以导致整个中心阶段出现堵塞问题。同时,资江沿岸的河堤防护栏也存在安全隐患,对游客的安全造成威胁。河灯歌节还存在公共厕所匮乏、环境卫生较差等问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河灯歌节的旅游发展。
(四)民间型向政府型转换的忧患
政府参与旅游活动应通过政策给予优惠、协助招商引资、引导地方发展等手段进行。河灯歌节本应是地方民间自发组织而形成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以东道主为主要核心才是河灯歌节的内涵所在,但是随着资源河灯歌节一届一届的旅游发展,政府在活动中的干涉越来越多,包括日程安排、嘉宾邀请、活动布置等都是政府运作,使这项寓意美好的民间活动变成了政府活动。虽然河灯歌节让资源县的经济得到了增长,但是这不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且这样做也会让居民淡忘文化的历史记忆。
四、资源河灯歌节旅游开发对策
(一)促进资源有效开发,突显民俗特色
资源河灯歌节因其独特的地方文化和苗族文化而独具韵味,但是目前河灯歌节的民俗风情正在大量流失。要促进资源县苗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就要增强河灯歌节的民族文化内涵。资源的七月是红提和西红柿的丰收季节,特别近几年资源县中峰乡红提种植区域的观光旅游蓬勃发展,河灯歌节可与地方的观光农业旅游相结合,打造苗族民族文化观光长廊和表演舞台,邀请当地的苗民在此进行特色的砍山舞、斗鸟等活动表演,在红提长廊附近修建富有苗家民俗风情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休憩的地方。
(二)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加强推介宣传
资源河灯歌节在区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要把河灯歌节打造成桂林市的精品旅游节庆,还需要不断加强旅游推介与宣传。一是在资源河灯歌节开始前,可在桂林市区或是县城汽车客运站和广场设置专门的河灯歌节宣传栏,同时将宣传资料和图片发布到相关网站;二是结合现今流行的媒体运营方式进行宣传,如利用直播平台和短视频APP将河灯歌节的内容传播给更多的潜在客源;三是邀請著名专业或表演艺术家前来资源河灯节进行观赏,树立河灯歌节的旅游形象,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提高旅游知名度。
(三)完善各类配套设施,保护生态环境
资源河灯歌节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在旅馆服务设施建设时,应适当地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家庭小旅馆和民宿,并配备一些简单的民俗文化游乐活动,让游客在入住时能直接体验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此外,资源县景点标志的缺乏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有的景点并未设置相关的旅游标志牌,从而影响了游客体验。因此,要重新规划和设计标志系统,统一风格,设置相应景点的标志,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地方村民成为地方导游,为游客对河灯歌节进行更为详细的文化讲解。
(四)鼓励东道主参与,调动地方积极性
作为东道主的地方村民是资源河灯歌节的主要相关者之一,若能有效利用地方的劳动力,不仅能降低开发的成本,为游客提供旅游接待服务,也能使当地村民增加收益,从而实现“双赢”。因此,资源河灯歌节的开发者要为地方村民提供参与旅游接待的机会。在河灯歌节中,鼓励村民出售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成为龙舟竞渡、山歌及传统特色食品的制作表演的演员以及地方性的导游等,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地方村民积极参与,还能加深村民对河灯歌节和现代文化的地方文化认同,建立起游客和东道主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