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黄沙掩埋的辉煌
——统万城随想

2018-12-21

中国工程咨询 2018年1期
关键词:城垣城址墩台

马 力

01 统万城俯瞰图。

不久前,读过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其超越现实的魔幻主义笔调令笔者深深着迷。笔者被小说名字所触动,想起曾神游于千百年前的一座被黄沙掩埋的巨大古城遗址中不能自拔,被其雄伟的墙垣、宏大的建筑城址所震撼。那就是存在陕蒙边界的一座古城遗址-统万城。笔者有幸绕城一周,身临其境窥探到它埋藏的深沉与宏伟,徜徉其间念其厚重与名望,想其留存至今的墙垣在风沙侵袭下依旧屹立不倒,其气势令观者沉思留连,笔者搜肠刮肚,探究城史渊源之一二,付诸小文与诸位读者分享古城之气魄。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统万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据《水经注》记载,统万城是在西汉奢延城基础上或其近旁建造起来的夯土建筑,位于无定河台地之上。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距今1600多年。

笔者从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下巴图湾附近,驱车沿靖边公路行驶八公里左右便见一座简短的指示牌-统万城遗址。沿路标所示,拐进庄稼地旁的土泥小道,驶过简陋的复合板围起的所谓景区售票窗口,便可以驱车沿路标指向爬坡上山,驶过一座略显陡峭的坡道,统万城的三座代表性墙墩便展现在我们面前。隔着围栏只看得见三座石灰岩一般的墙墩,高达十余米,远远望去,如三座独立的城堡依序排列,耸立于游客面前。墙体上的一排排密集排列的洞穴如今已是白鸽、乌鸦栖息之所,一群群白鸽间或绕城墩盘旋而过。初观此景,一览无余的三座白色墙墩便是遗址所在吗?遗址也不过如此?若止步于此,未探全貌,颇有些失落。待笔者步入城址深处,立于城垣之上,内心渐渐感动于千百年前的建筑文明。

02 统万城考古航拍图。

03 城内建筑遗址图。

04 西门瓮城遗址图。

05 群鸽栖息的角楼遗址图。

秋末的早晨雾色蒙蒙,这里的阳光总在午后才散发出热度,萧瑟的风很硬,带着肆意千年的自由气息,刮在脸上倒真有些疼。时间尚早,游客零零散散,撒入景区之内更是所见寥寥。此处景点基本维持了遗址原貌,没有商业化的档铺,也无太多现代人工强加雕凿的痕迹,沿着石砖铺就的短短的一段路线沿坡而上,再无人工铺设的水泥路面,杂草丛生的树林间,只有被游人踩硬自然形成的小径。黄沙堆积了千百年,埋没了千百年,沉睡了千百年的历史名城,在现代考古学家的手中一点点展现出来。笔者拨开沙柳丛生的遮拦,踏过坚韧顽强生长在荒草中的干枝梅,一座气势恢弘的古城遗址慢慢向我们呈现出来。

统万城城址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由东向西依次为外城、东城和西城。外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4700米。东西城中间由一道墙分开,东城周长为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东西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墩台,皆高于城垣,西南隅墩台高达40余米。当考古学家发现这座黄沙下的巨城时,是否如我这般激动与震撼,经历了千百年的风沙沉积,埋没的历史能否就此揭开,有多少历史故事已经被风沙抹去再无迹可寻。

站在墙垣上举目四望,白花花的墙墩相对而立,统万城内已找不到往昔繁华的痕迹。窑洞屋舍空无一物,道路不复,城内皆被荒草与沙土所覆盖,只有存留的白色墙垣、白色墙墩、耸立的角楼,给人们留下想象,在胸中勾勒当年都城的轮廓和规模。脚下的基坑距墙头有十几米高。面对面却又触不可及的瓮城将我与城池阻隔开来。也将我从现实拉进了那个城池建造的年代。公元407年,匈奴族铁弗部的赫连勃勃以鄂尔多斯为根据地建立了大夏国。据《魏书·铁弗刘虎传》、《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等记载,公元413年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明曰“统万”。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

06 城址内的虎落遗迹图。

07 城垣窑洞图。

09 好奇笔者镜头主动凑过来的小驴。

08 遗址内顽强坚韧生长的干枝梅。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个极度自信的民族也奈何不了历史的脚步,经历了一千六百年的风沙洗礼,几个朝代更迭,匈奴这个民族早已不知所踪,统万城也几易其主。只有白花花的墩台墙体仍以挺拔、坚不可摧的姿态矗立于现代,探究其建筑之牢固,用料之精细可以想见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何等严苛与艰辛。关于统万城城墙的建造过程,有记载,叱干阿利生性残暴,对筑城要求极为严酷苛刻,当时筑城的材料主要是由大砂、粘土、石灰和糯米水组成的三合土,他采用蒸土筑墙的方法,工人筑墙后,阿利要求用锥针来测试墙体是否足够坚硬,锥子只要能插入墙体一寸之深,这段墙体就被勒令拆除,将筑墙的工人处死,尸体与泥灰混合筑入新的墙体。靠着十万人工的血肉之躯,统万城的营建历时六年之久。严酷的筑造要求、工人血肉的浇灌、拆散无数家庭的完整造就了“坚可以砺刀斧”的城墙,也造就了一座妄想一统天下的千年不倒之城,多少慨叹,多少唏嘘。统万城建成后,曾由秘书监胡义周执笔作赞文一篇,称赞建好的统万城“高隅隐曰,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城里“华林灵沼,重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此时的统万城达到空前繁荣。若古城延续至今,未遭损毁,其城貌应不逊色于如今盛名的几大古城。

城址一周和城连接的墩台很多,共计东面11座,西面8座,北面6座,南面11座,这便是考古学家口中的“马面”。在中国冷兵器的古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俗称为“马面”。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对统万城西城南垣外自西向东的“马面”进行了发掘,在部分马面及城垣外发现了密集排列的柱洞,考古学者推断,这便是“虎落”留下的遗迹。“虎落”指的是篱笆,用来保护城邑或营寨,原本这些密集排列的柱洞,里面曾插满了削尖的木桩,形成“虎落”,阻止敌人靠近墙体。守城的人站在最高可达12米的马面之上,利用这城垣和马面,居高临下从三面攻击入侵之敌。相传,若敌军来犯,驻守瓮城的士兵便从墙头往门外泼洒烧热的火油,墙体高地面十余米,敌人攀爬不过,油火泼下,敌人溃不成军,城池便牢不可破。加之考古发掘的护城壕沟和天然形成河流屏障,可以说统万城在当时已经是黄河“几”字区域内最坚固的城池,代表了当时城市防御和建筑的最高水准。

公元427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攻大夏,却被这座坚固的城池阻止住了前进的步伐。如果不是守城的赫连昌中计贸然出城,北魏的大军或许难以攻入统万城。公元431年魏灭大夏,设统万镇,后统万城又经历隋、唐、五代,城市建筑保存尚较完整。公元994年(淳化五年),宋军攻占夏州,宋太宗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头道城(即外廓城)城垣,即毁圮于此时。此后时期,统万城并无大修建,城址也渐渐被沙漠覆盖。留存至今的遗址基本保持夏国时期的建筑风貌,经历千年风沙侵蚀,环境破坏,人为拆毁,墙垣依旧屹立不倒,留存至今,工艺可叹。

绕城一周,却似穿越了几个世纪,久久不能回到现代。城中某处仍有一处窑洞有住民,简单围起的小院内可种瓜种菜,亦安装了太阳能,现代化的特色和古城遗址融合一处倒也是一道独特风景。笔者在城址内看到一群自由觅食的小驴,无拘无束的悠闲自得,小驴因为好奇心与笔者毫无戒备的主动亲近,让人感到天地生灵的自然和谐之美。

笔者想象着,若干年后,此城复原,沉睡的巨城原貌现予世人眼前,城内亭阁楼台鳞次栉比,建筑雕梁画栋、碧瓦朱檐,街市再现车水马龙;城外仍有牛羊悠闲觅食,马儿自由奔跑。中华大地上将又多一处堪比第八大奇迹的建筑名城。

猜你喜欢

城垣城址墩台
高速公路桥梁墩台施工技术及应用探讨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桥梁工程墩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龙山时代中原与江汉地区城垣建造技术比较
能大能小
鲜为人知的“夹道墩台”
鲜为人知的“夹道墩台”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