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发展动能结构推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12-21杨景晁
山东省是羊业大省,养羊历史悠久,羊存栏量和主要产品产量多年均位居全国前列。多年来,养羊产业在优化全省畜牧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菜篮子需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山东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消费市场拉动、政策金融推动、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下,山东省肉羊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奠定了较强的生产供给基础。山东是全国肉羊养殖大省,羊肉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7年全省羊存栏2017.45万只,其中山羊916.53万只、绵羊1100.91万只;出栏3413.45万只,其中山羊1088.38万只、绵羊2325.07万只;羊肉产量39.85万吨,其中山羊肉7.56万吨、绵羊肉32.29万吨,养羊规模居全国第三位,是农区养羊第一大省。
(二)积淀了独特的品种资源优势。山东省肉羊品种资源优势突出,现有10个羊地方品种,均是国家级品种。其中,小尾寒羊、洼地绵羊、济宁青山羊等品种属于高产多胎品种,是目前国内开展肉羊经济杂交、生产肥羔的理想母本;小尾寒羊已被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崂山奶山羊、文登奶山羊占了目前我国4个高产奶山羊品种中的两个。
(三)探索了一系列生产经营模式。自繁自育模式成为肉羊养殖主流,适度规模的肉羊家庭农场与标准化养殖场增多,产业经营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养羊大户、家庭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的利益连接日益密切,形成了“资金共筹、利益共享、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种-养-繁-加-销-餐饮”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日益普及,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升。
(四)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发展后劲。从饲料资源看,山东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且拥有果蔬下脚、糟渣等潜在的可利用饲料资源,随着“粮改饲”政策实施,以青贮专用玉米、苜蓿为代表的优良青粗饲料的生产和供应大幅度增加,为养羊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消费需求看,羊肉消费正突破地域、民族和季节限制,成为全民性、普适性产品、日常性食品,庞大的消费市场将会拉动养羊业的持续发展。从科技支撑看,肉羊养殖生产关键技术正在逐步突破,在羊遗传繁育、营养饲料、环境控制、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等领域研究进展较大,这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保障。
(五)形成了明显的产业优势聚集区。经过多年发展,全省肉羊产业逐步形成了“一带两区”产业优势聚集区,“一带”是指涵盖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及菏泽9市的沿黄肉羊产业优势带;“两区”是指涵盖枣庄、日照、莱芜和临沂4市的鲁中南肉羊产业区及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4市的胶东半岛肉羊产业区。其中,“一带”的肉羊存栏规模占全省存栏量的75%以上,羊肉产量占全省羊肉产量的比重超过80%。
(六)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了大发展。随着肉羊产业化推进,涵盖肉羊良种供应、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长足发展;各类投入品供应、技术服务、疫病诊疗、信息咨询、工程设计等服务机构不断增加,社会化服务保障能力逐步提升;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加强,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二、山东省肉羊产业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虽然山东肉羊产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大,但大而不强,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良种良法配套弱。自主培育的肉羊专用品种少,地方品种选育改良进展滞后,杂种优势利用面小,生产力水平低,小尾寒羊、洼地绵羊等优势品种没有做大做强。饲养管理粗放,规模化饲养比例小;生长速度慢,出栏周期长;先进技术普及面窄,优质牧草种植利用技术普及率低,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资源环境约束强。山东省人多地少,养殖用地约束日益加剧;虽然全省饲草料资源潜力大,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优质饲草料缺口较大;养殖场招工难,用工成本不断攀高;生物安全环境保障弱,小反刍兽疫、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此外,受多种因素限制,羊肉生产成本高,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产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三)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多数生产主体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技术含量低、产品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是短板,品种单一,低端产品多、中高档产品少;从业者缺乏品牌意识,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寥寥无几,缺乏有影响力的肉羊品牌和品牌企业。
(四)基础设施配建差。羊舍和养羊设备等基础设施落后、陈旧,喂料、清粪等生产环节基本靠人工,几乎没有配备喂料车等设备;许多羊场设计合理,净道、污道区分不明,缺乏消毒防疫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生物安全隐患较大;粪便收集、储存设施更是短板。这不利于先进技术模式的应用,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
(五)规模养殖比重小。全省年出栏50只及以上的养羊场户出栏量占全省肉羊出栏总量的55%左右;年出栏100只及以上的养羊场出栏量仅占全省肉羊出栏总量的30%左右;年出栏500只及以上的养羊场户出栏量占全省肉羊出栏总量不足10%。同时,肉羊经营组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养殖、加工和销售环节独立、脱节,相互间缺乏应有的合作与协调。
三、多措并举,加快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山东肉羊业发展基础和条件,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发展动能结构,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多措并举,推进肉羊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饲养品种结构。
加强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培育一批生长速度快、产肉(育肥)性能高的肉羊新品种,增强自主育种水平。根据各优势区域品种和资源特点以纯种繁育为基础、杂交改良为主要手段,加快良种扩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新建和扩建一批地方品种省级原种场、二级扩繁繁育场和专门化肉羊良种繁育场,建设一批肉羊人工授精站(点),逐步建成现代肉羊繁育改良体系,广泛开展杂交优势利用,筛选推广相对稳定优良的杂交组合。加大对省内保种场、工程技术中心的扶持,完善设施设备,提高保种能力和生产能力。加快推进良种推广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实施优良种公羊更新补贴。
(二)优化从业主体结构。积极推广应用畜牧科技,推进全省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进程,以标准化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快建立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集营养、饲料、畜舍设计、养殖设施设备、模式化饲养管理于一体的肉羊标准化技术生产体系和技术规程。积极推进肉羊鲜精配种等先进实用技术,在规范异地育肥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自繁自育的规模化饲养,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通过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增强竞争力,打造一批肉羊良种繁育、母畜养殖、规模化育肥等亮点企业。加大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企业扶持力度,具体执行中可采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
(三)优化饲料供给结构。推广青贮、氨化、微贮等处理技术,鼓励发展专业性青贮生产经营企业和大户,提高现有秸秆饲用量和饲用效率。加大粮食、果蔬和经济作物及加工副产品等非粮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支持饼粕、糟渣、玉米酒糟等粮油食品加工副产物和薯类等饲料原料优质化处理和规范化利用,丰富饲料资源来源。积极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等,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加快不同地区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研究,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改进、升级饲料加工技术工艺和肉羊饲喂模式,如研制、生产、推广羊全价颗粒料,提高饲料使用效率和肉羊生长速度并减少羊场用工成本,提高养羊的便捷性。加强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生态环保饲料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提高饲草料科学利用水平。
(四)优化生产组织结构。支持引导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开展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饲养母畜,进行经济杂交或纯繁,繁育羔羊,生产育肥肉羊,形成高效率“自繁自育”经营模式。引导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生产基地,通过订单收购、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养殖场户或专业合作组织结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依托标准化规模化屠宰厂,从牧场或农户收购架子羊进行强度育肥,或者是建有屠宰厂的龙头企业利用冻精生产和人工授精技术改良农户饲养的肉羊,然后通过收购羔羊开展集中育肥,出栏后再由龙头企业统一屠宰、加工和销售,实现“异地育肥”经营模式。率先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肉羊屠宰加工企业,以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率先培育一批肉羊专业合作社,提高肉羊生产组织水平。
(五)优化要素驱动结构。当前肉羊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要素驱动转变的趋势日益加快。依托国家和省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机构等单位,建立肉羊产业发展工程技术中心。整合科研、教学、生产、加工、推广等多方面人力和科研资源,针对肉羊产业链各环节需求,在场区建设、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控、质量安全、信息预警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应用推广步伐。组织各方面技术力量,加快肉羊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总结提炼-配套组装-一线推广”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养殖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推广各项健康养殖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羊生产水平。
(六)优化产品市场结构。要关注消费市场内部结构,细分市场、精准定位市场,通过优化生产供给,满足不同消费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同时积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需求,不断挖掘消费潜能、释放消费牵引动力。积极顺应侧结构性改革,在改进饲养模式、提高羊肉品质、控制好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上,实施高端品牌、特色品牌创建,满足高端市场需要;在安全生产基础上,做好区域公共安全品牌创建,打造一系列使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品牌,扩大大众市场;可采取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的方式,满足特定市场需求。此外,利用国家支持农业新六产培育、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拓展产业功能、实施价值再造,深入挖掘肉羊产业蕴含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行观光、医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全方位、多层次提高产业价值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