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研究
2018-12-21郝风平方志伟
郝风平,方志伟,陈 璐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并深度发展的新形态。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和“创新创业”开始了跨界融合,与传统的创新创业相比,又加入了“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据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中统计和分析,“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每增长一个点,GDP就能增长1 406.02亿元,2016年全国数字济总量占据全国GDP总量的30.61%,数字经济对GDP的拉动效应明显。
在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俨然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强支柱。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机遇与挑战并存。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且关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圆满实现。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
现代心理学界对意识的概念认定为,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从哲学角度来讲,意识是以思维为核心,经过思维后形成的概念和理论系统,是个体行为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和能动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并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创业,而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备良好创新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发现并把握创业机遇,主动引领更好的自我发展。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是一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系统工程。
2 “互联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创客”一词频频出现,他们是指一群具有创新理念、乐于实践年轻人,其中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创客”一词在2015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有13次提及“创业”,可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全球格局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开启创业理想,开展创业活动。当代大学生头脑活跃、思想前卫,更容易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他们享受着互联网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理应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坚力量。
2.1 国家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新环境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共识,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成为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另外,“创客浪潮”进一步推动了众创空间的形成,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资源置换、共享的平台。201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为双创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创业者资金少、经验少等问题,提高了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2.2 “互联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市场
(1)“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创业的模式,它将互联网的前沿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创新生产要素、提升生产力、产生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各环节产生的新需求、新技术、新业态可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多选择。
(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以及公共服务线上化步伐的加快,这将为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庞大的客户群和巨大的市场机遇。
(3)“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选择网上创业,虚拟的店面解决了传统租赁店铺的费用;搜索引擎、网络广告等新颖的营销方式为创业者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创业者能够灵活安排工作时间;投入资金少、营销模式多样化等网络优势降低了创业入门门槛,成为大学生自我创业的新机会。
3 高校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现状
3.1 “小众”与“万众”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很多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孵化园建设等工作,甚至有的高校针对女性群体创业展开专门研究。这些举措在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但从培育效果上来看,更侧重培养少数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群体,对于其他有些学生甚至从未进过学校的创业园,对创业没有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普及化程度低,我们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要求创新创业培育对象应该是每一位大学生。
3.2 “灌输”与“汲取”
现阶段不分主修课还是必修课形式,高校基本都已经开设了相关创业课程,而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收获”的调查时发现,多于半数的学生认为是了解了相关创业知识,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偏向注重创业知识的讲,偏向“灌输”思维。如果仅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教育,不能引起其内心的共鸣激发创业动机,也就很难促进创业实践的产生。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回归教育根本的“要我学—我要学”的思想观念转变,培养学生主动接受创业信息,进而升华为内在的创业意识。尤其在创新创业这种需要强大内在驱动的活动中,更带有主动意愿色彩的“汲取”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3.3 “单一”与“融合”
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学科教育之外,主要依托GYB、SIYB创业培训、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创业园孵化园建设展开,很多高校也并未纳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专业教育、思政课堂、职业生涯课程等重要培育载体,出现各家闭门造车的现象,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孤立性和单一性,也导致了教育成果范围局限和成效不显著。因此,要充分拓宽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更好发挥其作用。
3.4 “零散”与“系统”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开展阶段性必修或选修课程,开展零散的、临时性培训等形式,跟创业教育起步最早并取得良好成效的美国相比,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仍处在逐渐探索的过程中。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不连续、不系统的情况导致其培训内容不具有针对性,无法收到实质性效果,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工程,需要逐渐形成一套符合国内高校教育现状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
4 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效果的措施与建议
4.1 高度重视
高校要加强宣传和深入解读我国的创业文件和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杜绝表面文章,认真落实政府出台的各项要求,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1]。同时,除了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之外,还要注重抓住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占领思想阵地。充分利用更为大学生所青睐的新媒介,打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宣传阵地,争取做到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全方位唤起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从思想上引起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这件事的共鸣,使其主动了解国家的就业形势以及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激发创业兴趣,树立创业意识。
4.2 完善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有必要设立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独立学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让学生对创业形势和政策有所了解,掌握金融、销售、心理学、管理学等创业相关知识,这是创业意识培养的基础。其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创业阶段课程,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需求,递进式开展创业教育;另一方面要将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根据其对专业领域的认知,开设个性化的创业教育。例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今后可能的创业方向和创业前景给予相应指导,可以使学生创业目标更加明朗化,甚至在此基础上开展头脑风暴,激发更多的创业想法;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和实践过程中的专业指导。最后,创建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可以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创新实践、翻转课堂、PU平台第二课堂等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相结合等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灵活考核,更有助于创业意识的养成。
4.3 拓展载体
(1)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拓展创新创业网络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熏陶。例如,在校园网、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中设立创业专栏,及时更新创业相关政策宣传、推送大学生创业案例、开展创新创业互动讨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2)支持发展大学生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组织,积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可以将社团直属就创业指导中心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高创业社团的地位。定期开展创业沙龙、创业大赛等主题活动,设置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邀请创业成功校友和企业家来校交流,树立创业典型[2],开展大学生优秀创业者报告团巡讲等形式,促进创业知识的普及,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3)高校要积极与省市区的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基地联合,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园区参观和学习,让学生亲自咨询国家对于创业的扶持政策,切身感受创业者的奋斗精神,感染创业的魅力,提升创新创业的培育效果。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时代,如何掌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普及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扶持的实效性,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程,不断完善我们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