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该由谁来管
2018-12-20郑若瑜
郑若瑜
老师提倡在学校禁止使用智能手机,实际上这样的禁令经常失效,因为很多学生和家长觉得,虽然手机需要限制使用,但没有必要完全禁止。而且交流生活信息、收发作业等活动,都要通过手机来完成,无法禁绝。我身边还有同学因为不肯上交手机,和父母、老师发生激烈冲突的。于是,我决定调查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对手机管理的看法,探究现行手机管理模式背后的策略,提出优化建议。
前 期 准 备
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与学校手机管理相关的文章主要为描述、分析现状,讨论学校作为管理方的策略,但并无实际调查数据支持,也缺乏对家长、学生立场和管理有效度的讨论。
我把学校现行的手机管理模式分为:①强制性管理,明文规定禁止在校内任何地点使用手机,发现就没收;②非强制性管理,校内部分地点(宿舍等)可以使用手机,但在教学楼内多次使用则没收;③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成立团队进行管理,学校无故不得干涉。
接下来,将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博弈”概念引入手机管理,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讨三方对不同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和想法。
问卷调查及访谈
我针对高中学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发放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77份。选取高中学生2名、高中校领导1名、教师2名、学生家长2名,进行访谈。
问卷调查(部分)及访谈结果
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手机使用管理严格,学生也较为克制,管理模式较为有效。但管理效果较差时,会加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还有利用手机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家长持中立态度的较多,支持学生使用手机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的自律有信心,会考虑手机在查收作业、与同学老师保持联系和搜索资料、加强学习等方面的作用;反对的家长则担心孩子自律能力不足,影响学习。学生更支持自主管理,表现出对学校管理的不信任与惧怕。
结论与分析(部分)
学校的管理模式虽然易引起学生乃至家长的不满,但有效程度高(75%及以上),大部分学生也认同其能够减少手机的负面效果。而学生自主管理几乎未有施行,也就难以评价它是否有效。
自律能力强的学生的家长对自主使用手机更为支持,可见家长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行为。
学生对手机管理模式的态度主要取决于身边同学对其干扰的程度、对提高学习效率的帮助程度及依照自己意愿使用手机的方便程度,这些均关乎学生切身的利益。相比学校管理,学生更接受家长对手机的管理,认为更人性化。
改 进 建 议
虽然学校管理(包括强制和非强制管理)有好的一面,但过度使用会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高中生大多已经习惯了每天使用手机查收作业和进行娱乐,如果突如其来地禁止或没收,必然令人感到不适应。有的学生的逆反心理会加重,自行另购手机或私下偷偷使用,家长和学校的手机管理都会失效。
因此,首先要对高中生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工作。学校可以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合理使用手机,理解学校和家长的管理。其次,家长和老师也应从教育心理学专家那里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调整管理方式,避免不恰当的管理方式造成不良后果。
学生对学校管理的不满主要是强制性过高,令人无法使用手机完成必要的学习与活动等。因此,建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方式,与学生自主管理有机结合。如学生推选学生代表,与教师制定双方均满意的共同管理规则;学生与教师共同选举手机管理员,制定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使用手机的弹性管理规则(上学期间学生上交手机,放学后拿回);学校听取学生的意见,制定使用手机的公约等,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程度。
在学生自主管理中,学校仍需注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如学生可能会对学生代表感到不满,或因被管理而迁怒学生代表。
另外,虽然家长大多对学生自主管理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但部分家长仍较为死板,故学生可借助学校或第三方与家长进行协商与沟通,以有适当使用手机的权利。
在此之前,我先做了一个小型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回收的答案太笼统,要求填写的内容,被调查者根本不会写。于是我重新设计问卷,细化问题。先猜想被调查者可能有什么想法,再做成选项供选择,这样才会得到有效的答案。本来我想在线上发放问卷,但看到别的同学做线上问卷回收量不足,便改了主意,自己印制问卷,在自习课时到各班去发放。我还通过宿舍的舍友,结识其他中学的同学,请他们做问卷。至于家长和老师,做问卷调查的难度太大,能获得的样本数量太少,只好放弃问卷,改用访谈来做补充。
这也是我觉得整个研究过程中最好玩的部分,因为我接触到了很多有不同想法的人,可以与他们分享和交流各种观点。
调查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家长对干预的偏好没有预想的多,学生对强制管理的反抗也没有预想的强烈。虽然学生仍然偏好自主管理,但占比不算太高。很多同学对现状并无不满,也没有要求自主管理的强烈愿望,因为觉得自己自律能力不强,为了避免被他人影响,不如接受强制管理。我本以为学生自主管理应该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家长和老师不放心,难以施行。
经过这次调查,我感受最深的是,以学生的一己之力很难改变现状。同时我发现,预设的固有印象往往并不真實。我们往往以为,家长天然与学校同一战线,实际上两者意见未必一致,学生、家长和学校实为三方博弈。这使我在看待其他社会现象时,会更多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体会里面蕴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