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仲夏夜之梦》的音乐与戏剧性特点探析

2018-12-20李茂嘉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门德尔松戏剧性

李茂嘉

摘要:浪漫时期的音乐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较深,使其文学性、戏剧性特点较为突出。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在阅读了莎士比亚创作的《仲夏夜之梦》,深受启发遂创作了其音乐生涯的著名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本篇文章基于此,站在高中生的角度,研究这部音乐作品所体现的音乐性、戏剧性特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戏剧性;音乐特点

前言:

门德尔松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当时古典音乐“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衔接的时期。他与其他作曲家相比,在生前就已备受赞誉,而去世后却因为种族、宗教方面的原因得到不公正评价,继而影响当时人们对于门德尔松及其作品的研究。甚至在20世纪他的作品被当局封杀,这样的情况直到二战结束后,对于门德尔松音乐研究才开始恢复正常。

一、《仲夏夜之梦》创作背景

《仲夏夜之梦》首先是一步戏剧作品,当时莎士比亚处于英国刚铎王朝和斯特亚特王朝统治的时期,在这个时代里资本主义开始全面发展,海外殖民地开发以及国内手工业发展,使得当时的英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戏剧也由此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势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产生代表资本主义的新贵族,风云激荡之下塑造了当时特有的社会生态,在戏剧中作品得以体现。

相比于莎士比亚其他基于现实背景或事件创作的戏剧作品,《仲夏夜之梦》的奇幻色彩更加浓重,全剧更加浪漫自由,赞扬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是其创作生涯中浪漫抒情色彩较为浓厚的一部。

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也具有这一特点,或者说浪漫主义、抒情色彩浓厚的音乐体裁是他创作的强项,在他的作品主题也多为仙境、奇幻、超现实的主题[1]。

二、音乐性与戏剧性特点

(一)音乐性特点

门德尔松为《仲夏夜之梦》创作了序曲和四段配乐,他使用“绘词法”的形式,用以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以及器乐变化描绘剧中角色,在故事发生到具体情节或冲突时,用以渲染这种气氛。设置不同的音乐主题,使得各种人物、情节和主题能够自然过渡和转换,所以五段音乐(包括序曲)注重衔接的自然和主题首尾相扣。

在序曲中,大量加入木管乐器,塑造戏剧开头神秘朦胧的森林景象,通过和谐的处理方式,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受,以木管乐器和弦开始,再由此结束。由森林主题向精灵主题变换,其中后者贯穿至整段音乐,在后续剧情的爱情、忧伤、公爵号角的主题中穿插和反复出现,精灵主题与这些主题互相搭配,由此呈现抒情、庄重的感受。

(二)戏剧性特点

《仲夏夜之梦》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来说,是一部相对成熟的戏剧作品,剧情主要参考欧洲的传说,即在夏至期间发生的鬼怪故事。这部剧主要有五幕,莎士比亚分别在前四幕展示不同的故事,然后通过巧妙的剧情安排,使得这四个故事的角色产生关联。戏剧角色的塑造也有很有特点,例如剧中的丑角常常表现为用词不当或说些讽刺性话语,以此增添戏剧色彩。这部剧的主线,是关于两对青年的爱情故事,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滑稽可笑的事情,使得主人公从对爱情的茫然变得更加坚定,消除爱情单纯外貌上的吸引,变为两个美好心灵的沟通[2]。

它的戏剧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它的叙述性,门德尔松对于此的尝试,主要根据剧中各种角色的行为和动机,设置各种主题的音乐,来展示情节和人物内心的变化。在音乐开始,首先用木管乐器营造夏日月色朦胧、迷离和浪漫的氛围,契合戏剧中的“精灵”主题。旋律更加跳跃和轻灵,用听觉语言描绘了精灵自由、活泼的嬉戏场面。在它的第二主题,则采用E大调用于表现仙王、仙后被一种小精灵簇拥下,登场的画面。在此主题下,门德尔松又添加一个副主题——“爱情”,即为这个场景设置更加柔和、缠绵的音乐,以此表现恋人之间的柔情蜜意。然后又再回到“精灵”主题,通过活泼、灵动的旋律,暗示精灵将要戏弄两对情侣的情节。

其次是展现它的标题性,门德尔松为配乐写上各个标题,尤其注重标题与某段旋律的契合性,通过明确的文字引导听众对某段音乐进行限定性联想,由此保证音乐主题的完整性、鲜明性。

最后是《仲夏夜之梦》序曲的色彩性,音乐是无形的,但是它的情绪表达和空间表現,又让人透过音符的组合,在脑海中联想到具体画面。对于戏剧音乐的环境渲染,就需要乐器来加重这一种表现。门德尔通过不同乐器、人生和自然声像,形成的混合音质,再辅以特殊的发音安排、密度呈现等,为音乐带上“色彩”。

例如,音乐用木管乐器演奏,以此来描述仙境森林的场景,再搭配号角,具象化森林中的城堡,以宫殿主题点明雅典公爵提休斯的城邦。这样设置主要发挥两大作用,第一是通过乐器搭配来交代事件发生的场景,由此营造戏剧发展需要的氛围。通过乐器的转换,实现神秘朦胧到庄严辉煌的转换;第二是起到场景切换的作用,戏剧幕与幕之间为了实现更加自然的过渡,需要使用音乐为听众适应戏剧变化做铺垫。

结论:

综合上述,门德尔松在创作《仲夏夜之梦》的音乐时,采用了传统的古典传统手法,但是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又进行了一定的浪漫主义尝试,而他谋求了两种表现手法的平衡。在创作这段序曲时,门德尔松才17岁,因此他的作品也体现了当时人生的感悟和性格特点,在随后的戏剧音乐创作上直到其35岁时才真正成熟,序曲表达了青春的朝气,较好地实现音乐性、戏剧性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黄心文,张瑷.“寻梦”与“追爱”——论《牡丹亭》与《仲夏夜之梦》的共性与差异[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 (01):81-85.

[2]周莉.《仲夏夜之梦》修辞格的汉译研究——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中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6 (16):132-133.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门德尔松戏剧性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门德尔松的诚实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