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教研的“3要3不要”

2018-12-20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王艳云

学前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刘老师研讨教研

□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王艳云

为了改进教研方式,我们曾对幼儿园老师做过一个小调研,问题只有一个:“你喜欢教研吗?请把理由填写在下列表格中。”几十位老师,给出的答案(见下表)出奇的一致。可以看出,“有用”是决定教师对教研喜好程度的最重要指标。

教师给出的喜欢 /不喜欢教研的理由列表

教研的“有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让教师学到知识、技能,提高工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发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有用”,应该成为教研工作的目标和追求。

为了让教研“有用”,我们总结了幼儿园教研的“3要3不要”。

要关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不要脱离实践空谈理论

教研,就是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幼儿园教研,研究的内容应该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的成果也应该直接用于实践,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样的教研,教师才会感到“有用”。相反,如果研究内容脱离实践,研究过程空谈理论,甚至研究的是“别人的”问题,这样的教研,势必会变成老师的累赘而不被老师喜欢。

那么,怎样让研究关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呢?

第一,研究的问题要从实践中来

幼儿园的教研,以研究自己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为本质。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内容。例如,怎样缓解小班幼儿的入园焦虑?怎样让女孩子喜欢积木游戏?怎样处理小班一位幼儿家长要求教师一天为孩子换多套衣服的特殊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和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案例过渡环节的组织也可以成为科研课题

某新建幼儿园工作年限在1~2年的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一天,保教主任在巡班时发现,各班过渡环节的组织普遍存在问题,幼儿秩序混乱、消极等待现象严重。

当天中午的教研时间,保教主任以“大家在过渡环节遇到了哪些问题”为题,组织教师研讨。期间,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困惑,如,不知道过渡环节应不应该组织孩子,因为平时老强调给孩子自主的空间,所以不敢组织活动,都是让孩子们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事实上,当老师不组织活动时,孩子们会很乱。有的老师说,自己认为过渡环节还是应该组织一些活动,如果不组织,孩子们往往无所事事,处于消极等待状态,浪费时间,但怎样组织,自己也不知道。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教研中,保教主任组织老师们就如何组织过渡环节进行了研讨,还请有经验的老师分享了自己班组织过渡环节的方法。

随着研讨不断深入,老师们发现,过渡环节的组织,既关系到幼儿教育理念,又关系到保教知识和能力,如,是放手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还是老师多组织;不同的过渡环节各适合什么样的活动,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几次研讨就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系统的研究。于是,幼儿园将“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后来,幼儿园又把课题报到了市学前教育研究会,评审组认为这项课题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性,将其列为学前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

两年的时间里,幼儿园一直带领老师们围绕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每个过渡环节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组织策略,再到班级里试用,通过集体观摩、研讨,进行改进。老师们的研究热情越来越高,班级的一日生活越来越流畅、自然。

实践告诉我们,研究的问题无论大小,过程无论长短,只要问题是来源于实践的真问题,就会让老师感到“有用”,心生喜爱。

第二,研究要在实践中进行

在实践中进行,是保证教研“有用”的必要条件。因为,教师的经验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想法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观念也需要在实践中转变。有人说,对幼儿园老师来讲,专业就是离幼儿越来越近。教研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亲近幼儿的催化剂,而不应该成为教师和幼儿的隔离剂。

案例孩子们为什么“不跟我走”?

在带领小班幼儿阅读图画书《小老虎的大屁股》的过程中,刘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幼儿讲述重点页,再完整讲述故事。结果,她发现,孩子们拿到新书后都不由自主地往后翻看,老师几次提示他们看重点页,孩子们都不听。集体研讨时,刘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怎么能让孩子跟着老师的讲述翻书,而不是“乱翻”?

针对刘老师的问题,教研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不跟着老师的讲述看重点页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种。看法一:孩子们对后边的故事情节感兴趣,不停往后翻的原因是急于知道后边发生了什么事情;看法二:孩子们对画面感兴趣,在忙着看后边都画了些什么。刘老师本人的意见属于第一种,她自告奋勇地说要修改教案,下周再指导另一部分孩子做一次阅读活动。主持人表示支持刘老师的想法,同时确立了下一次教研活动要讨论的问题:刘老师两次活动的方案和孩子的表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基于第一次活动的教训,刘老师将指导方案调整为:先让孩子们看着图画书,老师完整讲述,再找出重点页讲述,最后再让孩子们看着图画书,老师完整讲述。

对于这个方案,早期阅读研究小组的老师们提出了质疑:一次活动中安排两次完整讲述,会不会使孩子们失去阅读的兴趣?对于这个问题,刘老师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从孩子们在第一次阅读中的表现来看,他们急于了解完整的故事,所以应该上来就安排完整讲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第二遍完整讲述,是巩固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也很有必要。

照片由北京市朝阳区丽景幼儿园提供

第二次阅读活动如期进行。第一遍完整讲述时,大多数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老师讲故事而没有看书,刘老师虽然几次提醒孩子们跟着老师的讲述翻书,但作用不大。到最后几页,老师只好把书面向孩子们,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提示去找页码。相反,少数幼儿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翻看,注意力全在书上而没有跟着老师的讲述走。重点页的讲述和后边的完整讲述中,孩子们也有不顾老师的提示自己往后翻的现象。

第二次集体研讨时,刘老师首先根据本次研讨的问题对两次活动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三点经验:1.小班幼儿拿到图画书时特别想看里面的图画,老师应该安排一些时间,给幼儿看书的机会,满足幼儿的愿望;2.边听老师讲述边翻书的要求对小班幼儿来说太难了,老师应该在需要翻页时给幼儿一些提示或暗示;3.阅读活动不能超出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目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早期阅读的目标,牢牢把握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当刘老师说出这三条经验时,脸上洋溢着自信而愉快的笑容。显然,那是她在经历了试误,有了新的有价值的发现时所产生的喜悦和满足感。

三条经验是刘老师通过反复实践自己建构的。持续的观察、研究与思考,不仅带来了刘老师观念的更新、业务能力的提升,也唤起了她的职业幸福感。

创造机会,让教师观察、了解幼儿,激发教师对幼儿学习特点的好奇,再通过幼儿的表现反观、改进教学,是幼儿园教研的一大功效。

要关注教师的获得感,不要把教师当成单纯的素材库

寻找并积累有益的教育方法,是幼儿园教研的目标和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常常以教育案例、论文等形式呈现,通常被称为研究成果。但成果,一定是在教师认认真真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背后,是经历了实践、反思之后带来的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育实践的变革,教育经验的积累。这样的成果,能够给教师以获得感。相反,如果没有经过认真研究,不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仅把教师当成素材库,采取“拿来主义”,一味地收集案例和论文,势必会让教师感到研究的虚假、无用,从而产生累赘、厌恶感。

在幼儿园教研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他们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既是研究成果的创造者,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和受益者。对研究成果的创造和消费,共同构成了教师的获得感。

当然,专家、骨干教师等人的专业引领,也是幼儿园教研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力量。来自实践的教育成果,往往是在专家、骨干教师、课题主持人的协助与带领下,经过先进理念与教学实践经验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形成的。作为教研引领者的专家、骨干教师、课题主持人,一定要真正发挥引领作用,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引导和支持教师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让教师在教研中有获得感。切忌不问过程,只收成果。

要关注研讨效率,不要为研讨而研讨

幼儿园的教研,是从问题出发,经过研究,找到解决策略的过程。每一次研讨,都应该推进问题解决的进程,让老师感到有所收获。但有的教研现场确实如老师所说,处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最后达不成结果”的状态。这样的教研,会让老师感觉浪费时间,不愿参加。因此,有必要事先规划研讨主题、过程和方法,保证研讨效率。

问题引领是避免这种现象发生的有效策略。所谓问题引领,就是根据研究目的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引导教师一步步思考、实践、再思考,逐步将研究引向深入。

案例问题引领,让研讨更加有效

“以玩具和游戏材料为中介促进幼儿数学学习的研究”课题组成立不久,我就发现,教研活动中特别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跑题——一不留神,研讨内容就脱离了研究主题;2.散——老师们各说各的,不能围绕同一个问题研讨,气氛热烈,效率低下,最后形成不了结论,对老师帮助不大;3. 少数人把控话语权——发言的永远是那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其他老师容易处于旁观状态。

为了提高研讨效率,我们决定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组织教研活动:选取典型玩具作为样板,引导教师研究玩具,研究幼儿,寻找指导策略。每件(套)玩具的研究都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提出教师需要观察和思考的具体问题,以保证教师观察、思考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每次教研活动,提前7天发布要研讨的问题,提示教师做好发言准备。

第一阶段,操作玩具,回答以下问题:

1.本套玩具的基本教育功能和扩展教育功能各有哪些?

2.如果利用本套玩具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各个年龄段的切入点应该定在什么方面?

第二阶段,观察幼儿,回答以下问题:

1.幼儿在利用玩具干些什么(怎么玩的)?

2.幼儿对玩具的兴趣如何(坚持时间、注意力、表情、情绪)?

3.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关注程度如何:谈话中涉及到数学问题了吗?从动作看是否在探索数学关系?

4.按照现在的玩法,玩具所具有的数学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得出来?

5.幼儿操作玩具的过程是否需要指导?如果需要,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第三阶段,对幼儿操作玩具的过程进行指导并思考如下问题:

1.你对幼儿的游戏过程采取了哪些干预措施?

2.这些措施对于发挥玩具的数学教育功能效果如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观察幼儿表现的基础上回答)

3.设计下一步的指导方案。

实践证明,问题引领的教研方式非常有效。在问题引领下,老师们观察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反思能力不断增强,每个阶段都积累了丰富的信息,经过集体研讨,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更为可喜的是,问题将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了幼儿的特定行为,使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教研现场看,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每位老师都有话可说,少数人掌控话语权的现象越来越少,研讨过程也不再跑题,研讨效率大为提高。

“有用”是教研最朴素的价值追求,也是吸引教师的法宝。为了实践、依托实践、促进实践,是幼儿园教研的本质特征,也是判断教研是否“有用”的核心标准。让研究成为幸福、快乐的事情,当从“有用”做起。■

猜你喜欢

刘老师研讨教研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方法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