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操冠军莫慧兰的三次华丽转型

2018-12-20花拉拉

金秋 2018年18期
关键词:体操运动员体育

◎文/花拉拉

“莫氏空翻”,惊艳全场

在体操界,既能获得世界冠军,又拥有独创动作的运动员为数不多,而莫慧兰很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

提到莫慧兰,不得不提她的“莫氏空翻”。1994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界体操锦标赛高低杠比赛中,年仅14岁的莫慧兰虽只获得第二名,却让人记住了她独创的高难度动作,即向前空翻一周半越杠,空翻之后下来抓杠时背对高低杠,也就是所谓的“盲抓”。

第一次见到这个动作的观众无一不为她捏一把汗,并在她驾轻就熟,如同飞鸟戏枝、行云流水地完成这个动作后回报以由衷的掌声。国际体操联合会对这个动作也不吝赞美,称之为“下世纪”动作,并将之命名为“莫式空翻”。

“莫氏空翻”让莫慧兰一战成名,大家都亲切地喊她“兰精灵”。

14岁开启夺冠路

莫慧兰走上体操这条路算是偶然的。1984年广州掀起一股体操热潮,她当时还在上幼儿园。那时候她还不知道什么叫做体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体操的宣传广告,觉得这个很好,想要学体操。爸爸当时也不知道体操是怎么回事,但正好赶上少年宫体育招生,报名费是五毛钱,爸爸就让她和妹妹去报名。

经过好几回海选,8岁以后莫慧兰离开家去省体工队训练。正是打基础的阶段,训练很艰苦,做动作时从高处掉下来摔掉一颗牙、压腿时压受伤是常有的事,再加上第一次离开家,她很多地方都感到不适应,而父母一年只来探望一两次。

在这种情况下,叛逆的莫慧兰跟一个队友策划了一桩“逃跑事件”。早上6:00—7:30是早操,之后有一段时间休息吃饭,趁那段不和教练在一起的时间,她和队友逃跑了。

没有钱买火车票,只好买站台票“蹭火车”回家,到家后爸妈问怎么回来了,她不敢说实话,只说放假了。

当时,莫慧兰真是不想练体操了,但是她明白,训练了这么长时间,如果继续回到正规学校去学习肯定是跟不上的,回到省队是她唯一的选择。

出走过,再回头,人的信念往往坚定得多。重新回到省队的莫慧兰再参加训练,带着一腔孤勇的冲劲儿。教练一开始赌气不理她,但不久就被她的认真和进步所打动,更加悉心地教导她。

事实证明,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1994年,靠“莫氏空翻”惊艳了全场后,在日本广岛亚运会上莫慧兰勇摘4枚金牌;

1995年,在日本靖江体操世锦赛的平衡木比赛中莫慧兰夺得金牌;

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莫慧兰为中国队长期落后的跳马项目增添了一枚宝贵的银牌。

1997年,结束了洛桑世界体操锦标赛、东亚运动会、全运会比赛后,莫慧兰发现,随着年龄和体重增长,状态不如以前,很难找到曾经身轻如燕的感觉了。

1998年初,莫慧兰宣布退役。

如今,莫慧兰退役已有20年,“莫氏空翻”也因比赛规则的改变而绝迹江湖。那么我们的“兰精灵”近况如何呢?

让体育与新闻交融

退役后,莫慧兰开始思考今后的人生。她说:“练了10多年的体操,我割舍不下体操情结。就读新闻专业,今后还可以采访曾经的教练和师弟师妹们,了解体操队训练的进度。再者,当运动员期间,我也经常接受记者采访,对媒体这一行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带着这个简单的想法,1998年10月,她像普通学生一样背起书包,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以冠军的身份免试进入人民大学,这是莫慧兰人生的第一次转型。全新的环境给了她全新的感觉。不过,学习着实让她头痛了一阵子。入学前,她提醒过自己,要跟上同学的节拍,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莫慧兰经常利用课后时间加班加点,请老师为她补课,找同学给她划重点。

学新闻,实践性比较强。谦虚好学的莫慧兰不放过一次次锻炼的机会。大学四年期间,莫慧兰曾应天津卫视邀请,担任1999年世界体操锦标赛的解说嘉宾,为观众介绍比赛盛况,让更多人了解体操。2000年,她又担任了北京电视台悉尼奥运会《网视观点节目》的特约主持人,为观众点评体操比赛,顺便也说说奥运会的趣味小新闻。这些经历让莫慧兰对新闻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大学毕业以后,莫慧兰想都没想过找以前混熟的记者帮忙找工作。自己和朋友跑到央视体育频道实习,她发现原来自己梦想中的记者职业跟眼前的境况相距甚远。“到了电视台没人理你”,她和朋友跑去看人怎么编片子,“那时候我觉得坐在机房远离赛场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有一次她帮天津卫视采访李宁,因为是莫慧兰,李宁接受她的独家专访。她一边问着李宁问题,一边把话筒往后扯,最后扯到了背后。同行的同事在背后捅她,她回过头才发现,原来音都没收进去。对于这个下意识的动作,莫慧兰这样解释:“平时我和李宁哥聊天特别好,那次一个话筒挡在我们中间,就感觉离得好远。”

那段时间正赶上奥运会,凤凰卫视希望招收一批有运动员背景的主持人,莫慧兰去试镜,没想到成功了。

2002年,莫慧兰顺利地从人大新闻系毕业,走进凤凰卫视,主持《中国奥运行》节目,这是她人生的第二次转型。

那时,因节目需要,她采访了蔡振华、李永波、田亮等一批体育明星,也发现了一批体坛未来之星。电视里的莫慧兰,亲民、活泼可爱。在当主持人的8年里,她慢慢积累专业知识,提高新闻素养。运动员出身的莫慧兰采访时,有关体育的专业知识不在话下,但涉及新闻专业的知识,她却难以把握。和刚进人大读书一样,莫慧兰在凤凰卫视也遇到了困惑。

莫慧兰说,即使看着比较简单的出镜也难以把握。刚开始,她不能在镜头前自如地表现。她反复练习,一遍遍地重录节目,向资深记者学习请教。记得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采访,由于周边人多,莫慧兰总也静不下心来,说错了好几次,急坏了编导。后来,她发现,这也和走上赛场一样,要保持平常心。和运动员沟通是莫慧兰的优势,但采访不只是沟通这么简单,需要自己确定主题,列出提纲、录像等。她和当年比赛一样,一次次克服困难。

在适应了主持人的角色后,莫慧兰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主持风格,经常和编导沟通商量,为把自己变成机智型主持人而努力。随着经验的积累,莫慧兰在镜头前的表现日趋成熟。

莫慧兰采访了多个项目的运动员,打开自己的视野,对体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不光从运动员的角度去理解体育,还从电视从业者的角度去理解体育,为受众传播体育精神。

2010年至2012年,她淡出荧屏,从事体育栏目策划。在长达10年的媒体工作里,莫慧兰一直奔走在采访的路上。

将体育与财经结合

离开凤凰卫视,莫慧兰依旧关注体育,并帮助朋友策划与体育相关的栏目,同时参加各类活动。2016年,她在参加“退役运动员价值挖掘”的论坛活动时,结识了涛略资本的CEO林涛。林涛是位资深投资人,一直关注消费升级、医疗领域的创新项目。在文体方面,公司经常投资体育赛事、体育科技、体育健康等方面的产业。林涛很看重莫慧兰在文体方面的专业优势,想吸收她加入自己的团队。

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然而,运动场上竞技精神赋予了莫慧兰无所畏惧的勇气,她不怕把自己清零,也不怕随时随地重新开始。反复斟酌后,她决定尝试一下,像训练“莫式空翻”一样挑战自我。这是她人生的第三次转型。

用莫慧兰的话说,这一次是把体育和财经结合在一起。在财经方面,莫慧兰知之甚少。为了补上这一课,她疯狂地补课,分析各种项目,学习其中的商业逻辑。她发现,投创行业给她打开了体育的另一扇窗,过去只关注竞技场的事,现在脑海中多了物料成本、赞助合作、媒体推广等许多没有接触过的新概念、新名词。

在投创行业中,莫慧兰发挥着自己的优势,用运动员的直觉和素养分析文体类创业项目,从不同的视角去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空间。她主要负责PR宣传、基金募集管理等,经常代表公司去参加各类活动。

比如,莫慧兰走进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创业英雄汇》栏目。这是为创业精英人士搭建的平台,很多创业者在活动现场发布自己的创业项目。莫慧兰有选择地为他们点评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今后,她还将承担起为公司洽谈投资的业务。

工作之余,莫慧兰喜欢玩赛车,打高尔夫,参加各类娱乐节目,还客串过拍摄电视连续剧。

告别了赛场的莫慧兰可谓经历多多。不管做什么,她的视线一直没离开过体操。她也关注当下流行的快乐体操,担任啦啦操的爱心大使,引导更多人热爱体操,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猜你喜欢

体操运动员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我们的“体育梦”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头脑体操
运动员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