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芯”的一年
2018-12-19邢海洋
邢海洋
今年8月,长江存储多方透露出第四季度的量产计划,给期待“中国芯”的国人一颗定心丸。到了10月底,福建晋华被美国封杀,民众期盼的晋华“绝处逢生”的镜头并没有出现。岁末年底,长江存储是否能如约量产,就成为万众期盼的事件。
最初放出量产消息的是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刁石京,他表示中国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将于第四季度量产。此后,在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也透露,紫光将在今年底量产32层64Gb的存储器,在明年会量产64层128Gb的存储器,并同步研发128层256Gb的存储器。紫光集团是长江存储的控股股东,两位重量级人物均表态,等于坐实了长江存储今年内开始量产。自今年4月机器设备进场,外界便紛纷猜测量产时间,对国产闪存的进度充满期待,8月份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答。不过,时至今日,2018年步入了最后一个月份,长江存储方面却长时间消息空窗,又给人留下悬念。
去年7月,紫光曾宣布终止对长江存储的股权收购,一时令业界错愕。紫光方面表示,那是从财务角度出发的考量,资金支持并未停止,但紫光对量产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盈利要做好心理准备。如今承诺的时限接近,紫光没有进一步的消息,想必也是为了首批芯片良率着想。仓促上马虽满足了国人对国芯的渴望,于企业效益未必是好事。实际上,首批量产的32层闪存并非行业领先,每生产一颗芯片都需为知识产权向竞争对手支付费用,大量生产只会使公司亏很多钱,其量产的意义在于开机试产,磨合改进机器设备和组织构架。到了64层,长江存储才有完全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届时的量产才是中国闪存正式迈上国际舞台的一步。
清华紫光旗下的“紫光股份”股价图
8月全球闪存峰会上,首次参会的长江存储在会上正式发布了全新的3D NAND架构:Xtacking,并一举拿到了峰会大奖。该技术将外围电路置于存储单元之上,从而实现比传统3D NAND更高的存储密度;其最大的特点是高速I/O、高存储密度,以及更短的产品上市周期。紧随其后,海力士宣布推出全球首款4D NAND闪存,速度会比3D NAND快一到十倍。长江存储杀入国际三巨头把持的闪存业,一场恶斗不可避免。长江存储拥有3000多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研发经费超10亿美元,若想在激烈竞争中存活,每年要保证100亿美元的收入,这就需要20%的市占率。而中国台湾就曾有三四家工厂因为做不到20%的占有率,最终被淘汰掉。
在通用芯片方面,存储芯片技术相对简单,是“中国芯”最可能突破的一个细分市场。国内三大存储器阵营分攻3D NAND和DRAM两大存储器技术,紫光集团专攻3D NAND技术,联电晋华与合肥睿力则是专攻DRAM技术开发。福建晋华的内存模式是台湾做研发、大陆出钱,为了获得联电的DRAM技术,据传晋华向联电支付了超百亿元新台币的费用。但事实上,台湾做DRAM代工几十年了都没研发出主流的自主DRAM技术,联电的研发团队里的很多成员是从美光在台湾的分公司挖来的,这就为美光与晋华的知识产权纠纷埋下了伏笔。7月初,福州中级人民法院对美光发出“诉中禁令”,美国部分闪存SSD和内存条DRAM暂时遭禁止在中国销售,这是中国发展半导体一路被指称“窃密”和“侵权”以来的首次回击。可事与愿违,美光的整体业务并未受到多大影响,10月末美国政府对晋华的禁售令出炉,晋华斥资60亿美元的半导体厂房全面停摆。曾有评论乐观地预计晋华能依靠全球采购躲过一劫,等到的却是欧美厂商的全面撤离。
如果盘点2018年最重大的财经事件,非中兴事件莫属,它带给国人警醒,也催生了我们对“中国芯”的热烈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