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题的“标准答案”
2018-12-19陈蔚文
陈蔚文
小王子说:人文教育更多的时候不是给出标准答案,因为很多问题常常没有标准答案。它应该更多地指向霞姿雪韵,指向独立自由的见识,指向感受美好与情趣、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儿子的语文课外作业中有一则文言文阅读题《牧童捉小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段话翻成现代文后的意思大致是:
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至一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牧童商量着各抓一只,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树相距几十步远。一会儿老狼回来了,进窝一看,小狼不见了,它神情慌张。这时,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揪它的耳朵,让它哀嚎。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边嚎叫边连爬带抓。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树上将小狼欺负得哀嚎起来,老狼这才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于是奔了过去,像方才一样嚎叫。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了起来,它又反身奔回去,焦急得叫个不停。就这样,它奔跑不止,来回几十趟,脚步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累得奄奄一息,终于倒在地上,又过了好一会儿,一动不动。牧童爬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死了。
文言文阅读的问题是,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是, “当我们遇到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只要运用智慧,就可以战胜它”。我吃一惊,怎么能是这样的答案!从这个故事里,我只看到两个恶作剧过头的孩子和一只可怜的老狼。这种捉弄是“智慧”吗?不,它几乎可视作一种人性的恶。 那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对儿子说,这个故事说明动物与人的情感是共通的,在动物身上一样有着对子女的舐犊之情。人不可利用这种感情去故意伤害动物。
我想起汪曾祺先生写过的一则小随笔《狼的母性》,于是讲给儿子听。文中有一段写游击队在山里行军,发现三只小狼埋在沙坑里,只露出三个小脑袋。一个小战士感到奇怪,有经验的老战士告诉他,小狼出痘子,母狼就把它们用沙土埋起来,过几天再刨出来。结果,小战士把三只小狼刨出来背走了。这一下惹了麻烦,游击队到哪里,母狼就跟到哪里,蹲在不远的地方哀嚎,一嚎就是一夜,又不能開枪射击,怕暴露目标。嚎了几夜,小战士终于听了老战士的劝,把小狼放了。
“物伤其类,秋鸣也悲”,生命是平等的,我相信蒲松龄写这则故事并不是为了说明人比动物更高级的“智慧”,而是怀着对那只为孩子而死去的老狼的悲悯。
儿子说,可标准答案就是那样,我如果按你说的
写,老师会判成错。 “那么情愿被判错,也不能写明知是错的答案。”我在网上进行搜索,这道题给出的答案多是如此“标准”,只有一个网站的答案是: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坏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爱护动物的角度看,两牧童的行为属恶作剧,过于残忍,不值得提倡。”总算,这末一句和我的想法一样。
刘瑜在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中说: “我希望你是个有同情心的人,对他人的痛苦——哪怕是动物的痛苦——_抱有最大程度的想象力,因而对任何形式的伤害抱有最大程度的戒备心。”我不知道,我们这种同情是否属“妇人之仁”,但我想,这也应是“人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