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2018-12-19谷宇佳

系统医学 2018年22期
关键词:氨苄西林弧菌头孢哌酮

谷宇佳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儿童细菌性腹泻属于儿科高发性消化道综合征,病原体为主要引发因素,患儿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大便性状改变以及大便次数增多等,病情严重患儿会出现大便带血块、脓液等现象,会导致患儿出现消化系统不适等不良体验,对患儿正常发育和生长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必须为患儿提供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1]。该次研究旨在分析2016年3月—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87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接受细菌性腹泻治疗的患儿中抽取87例,患儿病情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存在发热、呕吐、恶心、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增加等临床表现,排除严重精神异常患儿、再生障碍贫血患儿、严重内分泌异常患儿、严重心血管病患儿、全身合并症患儿、严重遗传性疾病患儿[2]。38例女性,49例男性,年龄为5 个月~8 周岁,平均(4.7±0.6)岁,病程 1~16 d,平均(7.4±0.6)d。该次研究所选患儿及其家属具有知情权且征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全部患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以及药敏检测,取患儿粪便标本后严格根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培养以及分离细菌,同时根据相关操作标准进行检验,应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进行病原菌检测。将粪便标本制成涂片后染色并应用显微镜进行检查[3]。在SS培养基中置入标本,调节温度为37℃并对标本进行持续培养,再次检测培养基中可疑菌落,然后应用生化反应检测以及血清凝集试验进行生物类型检测[4]。之后对粪便样品进行药敏检验,在35℃温度下进行菌株培养,持续培养18~20 h后取出,对抑菌圈直径状况进行测量,然后依照抑菌圈直径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判断,确保各项操作严格依照操作标准进行[5]。

1.3 观察指标

对患儿病原微生物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各类病原微生物分布状况,分析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三嗪以及头孢哌酮等药物的耐药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χ2检验进行比较,(±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病原微生物分布状况

全部87例患儿标本经培养后共计检出76株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率为87.36%,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检出患者为19例,占比为25%,弧菌属检出患者为13例,占比为17.11%,志贺菌检出患者为37例,检出率为48.68%,检出其他病原菌7例,占比为8.05%,志贺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原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分析病原微生物分布状况

2.2 对比分析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志贺菌以及其他病原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三嗪以及头孢哌酮均存在耐药性,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三嗪以及头孢哌酮耐药性高于50%,弧菌属对阿莫西林以及氨苄西林耐药性高于50%,志贺菌对氨苄西林以及头孢哌酮耐药性高于50%,见表2。

表2 对比分析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n(%)]

3 讨论

细菌性腹泻以及急性腹泻等可能导致患儿死亡,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病情进展,有效缓解患儿病痛。作为临床多发病,儿童细菌性腹泻具有发病突然以及进展快的特点,引发因素主要包括真菌、原虫、细菌以及病毒等[6],该病通常表现为流行性发作,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脓血便、腹泻、腹痛、呕吐、恶心等,部分患儿同时存在畏寒、发热以及头痛等症状,病情严重患儿还会、电解质紊乱以及休克等严重反应,会加大患儿死亡风险[7]。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必须对患儿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掌握和了解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情况并为患儿提供针对性抗生素,确保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8]。

该次研究中,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率为87.36%,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检出率为25%,弧菌属检出率为17.11%,志贺菌检出率为48.68%,其他病原菌检出率为8.05%,志贺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志贺菌为引发儿童细菌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菌,带菌患者亦可成为传染源,患者感染后,该病菌进入人体后有较长潜伏期,通常为几个小时至1周等,在机体内分泌大量内毒素会造成机体内循环紊乱并造成患儿发病,2周岁以下儿童由于在母乳中获取抗体因而感染志贺菌的几率较低[9]。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志贺菌以及其他病原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三嗪以及头孢哌酮均存在耐药性,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三嗪以及头孢哌酮耐药性高于50%,弧菌属对阿莫西林以及氨苄西林耐药性高于50%,志贺菌对氨苄西林以及头孢哌酮耐药性高于50%。依照不同病菌的具体耐药性合理用药,有助于保证治疗效果。余长发[10]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率为88.8%,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三嗪、头孢哌酮等药物耐药性超过50%,弧菌属对阿莫西林以及氨苄西林耐药性超过50%,与该次研究结果相符。依照不同病菌的具体耐药性合理用药,有助于保证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引发细菌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菌包括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志贺菌、弧菌属等,各类微生物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三嗪以及头孢哌酮等均存在耐药性,及时监测不同细菌的耐药性并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儿病痛。同时还需要指导患儿与其家属采取有效的细菌性腹泻预防和控制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不得食用生冷食物或者未经清洗、消毒的食物,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感染率,减轻病痛给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育。

猜你喜欢

氨苄西林弧菌头孢哌酮
销量增长200倍!“弧菌克星”风靡行业,3天杀灭98%弧菌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使用注意事项探讨
氨苄西林预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亚胺培南敏感性的可行性研究
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氨苄西林联合纳洛酮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及细节护理探讨
如何有效防控对虾养殖中的弧菌病
某市致病性弧菌及肠毒素的检测分析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在患儿中的药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