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igsaw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索
2018-12-19陈俐宏
陈俐宏,刘 莉
西南石油大学学工部,四川 成都 610500
引 言
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1],说明心理健康课程应秉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德国教育家赫尔马特认为,在以前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这种观念漠视学生自我表现、主动求知的特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容易造成教学两分离、学习积极性低下的不良后果[2]。心理健康课程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以帮助每个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自主发展最大潜能为目标,实现心理的自助与助人。
纵观目前国内各高校,当前普遍采用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有:案例教学、交互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体验式课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已被较为广泛地使用。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课堂小组的任务形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课堂,从而提升心理课的教学效果。
然而,经过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目前存在着两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方面,小组活动往往成为几个优等生或表现欲强的学生表演的舞台,其他组员被边缘化,出现富者更富效应(能力较高者会受到尊重,并取得领导地位,这样他们可能会牺牲其他成员的利益来自我获利)、搭便车效应(能力较低的成员有时会把团队任务留给他人去做),由此导致出现部分学生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漠然状态,学习投入上显得退缩和被动;另一方面,学习主题过大或过于抽象,导致学生无法入手,进而只做一些表面工作敷衍了事,小组合作学习名存实亡。
在这样的现状下,笔者认为,Jigsaw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Jigsaw技术,也叫“切块拼接法”“拼图学习法”,是一种组织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它由美国心理学家Elliot Aronson在1978年首次提出并实施,最早用于帮助强行整合的学校削弱种族派系[3]。实践证明,Jigsaw技术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态度、学生间的交互和学习成绩提高方面均有积极影响。Lampe、Rooze和Tallent-Runnels在持续12周的研究中,发现在“拼图学习法”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成绩比对照组更加出色[4]。Ataman Karacop等在化学课程中引入了“拼图学习法”,实验数据显示,在Jigsaw小组的学生,课堂参与度更高,责任心更强,知识掌握深度更加明显[5]。Doymus K、黄娟等人的研究显示,“拼图学习法”可以弥补其他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上的欠缺[6-7]。O’Leary和Griggs研究证实,相对于个体独自学习和竞争型学习,Jigsaw合作学习法在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获取更大的学习成就感[8]。叶海智、程清杰研究发现,Jigsaw模式能有效促进在线学习的有效性[9]。张玲、李於洪发现,拼图教学法应用于专业英语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10]。
从以上诸多教学实验实践情况可以看到,Jigsaw技术在很多学科的课堂教学、线上教学上都在使用且效果较好,但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的相关应用和研究非常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心理健康课更是没有涉及。因此,基于心理健康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以及Jigsaw技术在其他课程教学中的优势,本研究的目的有:第一,此学习方式是否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富者更富效应”和“搭便车”情况?第二,此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容?第三,在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形式教学情景下,在心理健康课中使用Jigsaw的合作教学方法,学生的成绩如何?
1 Jigsaw学习模式的构建
总的来说,Jigsaw技术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在相互获取组员所掌握内容的过程中,成员们充分表达,仔细聆听,深入研究,有效地激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Ataman Karacop&Kemal Doymus)[5]。
Jigsaw技术分为5个基本步骤:(1)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约3~7人,老师简单介绍主题任务并解释Jigsaw方法;(2)组内每个成员获得分解后的子任务并学习掌握;(3)领到相同任务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各专家组成员就同一子任务进行讨论和研究,直到熟练掌握任务为止;(4)各专家组成员回到原来的基本组,讲解自己学到的内容,将其分享给组内其他成员;(5)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学习检测,评估学习情况。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Jigsaw合作学习法的步骤
笔者在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在图1的理论基础上,建构了表2所示的“Jigsaw合作学习教学设计”。表2借助网络平台,创建了一个互助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去消化新知识,并创新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心理自助和助人。
2 Jigsaw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
笔者根据图2的教学设计,在2016春季学期将同一专业104名学生分为两个班,每班52人,进行随机分组展开该项目的试点教学。在教学中采用Jigsaw合作学习理论的为实验组,另一组则为对照组。
介绍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以课程的第七章爱情和性心理为例,Jigsaw小组“西柚6个葫芦娃和一个小仙女”分配到的任务是:A.在爱情交往中,你最看重对方的哪一点(地位、长相、性格、学历、爱你更多、恋爱次数)?请随机调查20个人以上,将上述6个特点按重要性进行百分比排序,形成一个男女生恋爱倾向特点报告。B.结合恋爱三要素中的激情、亲密和承诺,应如何看待经营异地恋比较难的问题?C.设置一个简单问卷,在网络匿名调查同性恋在大学生中的比例(调查对象200人以上)。根据调查结果,你认为这些标榜自己为同性恋的群体是真的同性恋吗?结合爱情三要素,如何辨别是否是真的同性恋?如果是同性恋,你觉得是哪些原因促成了他的独特恋爱观?如果不是,他们所谓的“我是同性恋”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D、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吗?真正的同性恋可以矫正为异性恋吗?E、你觉得男同更容易患艾滋病,还是女同?为什么?如何正确对待患有艾滋病的人呢?
A、B、C、D、E5个任务板块由教师具体分配到组内6个同学,第7个同学则承担最后展示部分的任务。其中C板块任务由于工作量较多,由两个人承担,但第一步是两人分头完成。分配完具体知识点任务后,还需要布置组内团队任务,包括记录者(记录小组的工作,写下小组解决教师布置的每一个问题的步骤),检查者(确保所有成员都能解释怎样正确地解决每一个问题),鼓励者(以友善的方式鼓励小组所有成员参加讨论,分享大家的思想和感觉),说明者(把过去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联系起来,把课堂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组员完成小组任务包括4个步骤:第一步是教师布置任务,第二步是个人自主学习和调查实践,第三步是专家组学习,第四步是小组集体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在这4个步骤中都要分别逐一扮演记录者、检查者、鼓励者、说明者的角色。这样,既有团队建设上的分工、交接和执行,也有具体任务点的分工,使组内成员在深入的交流中渐渐形成了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对团队建设的担当[11]。
教师在此过程需要做的是监督任务、把控局面、引导方向。在布置任务后约第3天,由时任小组记录者发来小组任务执行进度,包括任务进行到哪一步、如何进行、有何困难等。在小组即将展示任务的头一天,教师要求小组中负责展示的同学将文本成果和PPT材料全部发送过来,内容包括整个小组的成员、任务布置情况、个人自主学习情况、专家组学习情况、小组人员集中学习情况等,同时肯定小组成员的工作和付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表1 J igsaw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分别从学生的小组学习总结、课堂任务展示后其他小组代表的打分情况、网络发表知识点讨论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学生对相应章节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主动思考、延伸运用的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通过QQ、面谈等一对一跟踪交流等方式,多纬度地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整理和分析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第一,Jigsaw合作学习方式有效地激活了组内每个成员的活力,每个人都能找到在组内存在的意义,每个人都是小组任务圆满完成不可或缺的一环。小组成员主动学习热情由此被激发,参与性大大增加,小组凝聚力也得到极大提升。组员在实施任务过程中,每个人分到的任务点不同,自己完成任务的质量直接和小组成绩挂钩,如果某个同学缺席或敷衍了事,则小组其他成员都无法获得高分。因此,在Jigsaw合作学习模式下,有效避免了“搭便车效应”,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监督和相互激励,呈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局面。
第二,在Jigsaw合作学习模式下,由于小组成员既是讲述者又是记录者,既是鼓励者又是检查者,既是学生又是“专家”,这种角色要求组员要全情投入到任务中去调查、实践、延伸思考,去主动讲解、用心聆听。具体来说,讲述者要能够清晰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记录者要认真聆听和消化其他组员采集到的知识点,鼓励者要看到团队中其他成员的付出并懂得去表达和鼓励,检查者从一个领导者的角度去看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在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职责任务是组员轮流行使的,而在小组知识点的消化过程中,组员要与组内其他人至少互动3次,包括二人互助学习、专家集中学习,专家讲授。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有讲解、有辩论,也可能有置疑、有讨论,通过高频次的互动参与,知识点因此更加深入、更加明了。
第三,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情景下,运用Jigsaw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班级的期末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Jigsaw合作教学法实验中期末成绩情况
从图2中可以看到,实验组中成绩优秀(90~100分)的有12人,对照组为8人,优秀比例高出7.7%;实验组成绩为良(80~89分)的学生人数有29人,对照组为23人,实验组胜出11.6%;在不及格人数中,实验组仅1人,对照组则有6人,对照组此段学生多出9.6%。分析不及格学生的作业、网络讨论问题次数和提问质量后,发现对照组6名不及格学生属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人群,非Jigsaw教学方式完全没有将该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笔者还发现,实验组学生因为被激活了学习主动性,其班级网络平台讨论数量更高,主动提出的问题也更有深度。同时,实验组学生对课堂、老师、合作学习的喜欢程度、对同学的友好程度以及继续学习心理学、有问题寻求心理咨询的想法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通过对这两个班级一年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接受了Jigsaw合作学习法教学的班级有约1/3的学生继续选修心理学,而接受传统学法教学的班级仅有1/6;从教学评估结果看,实验组学生由于和教师积极互动更多,从而更喜欢教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比对照组更高。
3 对Jigsaw学习模式的几点反思
Jigsaw小组合作法可以帮助深入消化课堂内容,更好地对课外体验部分进行考核,非常适合当前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正如《学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保证学生能将内容全部理解消化,但利用Jigsaw合作学习,让成员先分别进行学习(学),最后组内汇报讲解(教),这样的进程包括“专家—新手”“讲授—聆听—置疑”,让学生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知识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更彻底。同时通过展示(测试),能更好地检验学生课外体验部分的学习效果。
Jigsaw小组合作法在心理课的某些章节意义非凡。如在恋爱和性心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Jigsaw教学法,实际上是通过“同伴教育”来实现良好的教育目的。据相关研究显示,47.6%的大学生性知识来源于朋友[13]。在性教育问题上,Jigsaw实现的同伴教育在生殖健康、艾滋病宣传教育等方面,远比教师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运用Jigsaw小组合作法时注意事项。如果时间短,小组成员规划应小一些。同时,在分组中要注意将学生按好、中、差3个层次进行搭配。具体来说,可以由老师通过挨着就座的同学形成小组,或让相邻学号的学生形成小组。前者的分组优势是组员原本就很熟,交流任务时更方便,磨合更少,但或许不利于班级的融合,部分一直边缘化的学生更加边缘;而由学号形成小组,可能会使男生、女生太过于集中。比较合理的分组,可以让学生列出他们心中自由组合的小组名单,老师从他们自编的学习小组中选出一个人与老师选的其他两三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另外,在激活小组动力方面,教师要充分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用言语暗示等多种方式提示小组成员风雨同舟。在材料提供方面,要求材料信息前后联系、相互依赖;同时,根据班级大小,可以同时安排两个小组进行一个任务,通过竞争引发组内成员更加紧密和依赖,激发成员间的共同合作。
4 结 语
经过实验,笔者认为:首先,Jigsaw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会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课堂以及获得知识信息重新建构的机会,学生的求知欲更强,延伸思维更好。其次,Jigsaw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在大班的教学情况下,各成员各有分工,互相监督、提醒,人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互相分享中,知识结构有了补充和联结,知识体系有了融汇贯通,学习效率有效提升。最后,在Jigsaw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的融合频次更高,学习联盟更加稳固和谐,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交往能力,此过程本身也是心理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