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畏:让信仰在课堂内外飘扬
2018-12-19张秀格
本刊记者 张秀格
很荣幸当选江苏省妇女十三大代表,我一定履行好神圣职责,与亿万妇女同胞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何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何畏说,这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她的目标是让信仰在课堂内外飘扬,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
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引领
2018年11月3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宁校区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畏,正在为学生们讲《当前中国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2012年,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一场关于理想的大学的学生座谈会上谈道:‘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拥有高学历、高智商,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你们怎么评价这句话?”有名女学生站起来回答:“我觉得利己主义不是一个贬义词,当利己主义这个词前面加上‘精致’的时候,就是聪明的表现。”
何畏话锋一转:“你们知道现在社会上对高校老师最多的不满是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一些老师重科研轻教学,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只是埋头于课题项目。”“那这样的老师你们喜欢吗?你们觉得老师最重要的本职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老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可这就是你们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啊。”引经据典,针砭时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是何畏授课的一大特色。
从电影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也是何畏授课的一个特点。针对现在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何畏以电影《南京!南京!》为例,让学生分析片中日本士兵角川的真实性。有学生认为角川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记录不代表不存在;也有学生说这一角色是虚构的,现实战争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侵略者。“我们暂且假设他是真实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吗?”何畏把角川的剧照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放在一起,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鸦雀无声。“历史的真实不等于真实的历史,用一个碎片化的历史细节来演绎整体的历史,注定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抽象的人性反思、人本关怀同样得不出正确的答案。个人的尊严始终是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修了6万多座纪念碑,纪念一战中死去的人们,但唯独没有给华工修一座纪念碑。当时有10万名华工在英国给他们修铁路、挖战壕、清理战场、手动排除没有引爆的地雷,死伤无数,但一座纪念碑都没有。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国家弱小。但今年,英国在纪念一战官方活动中表态说欠中国华工一座纪念碑,要为华工修纪念碑。难道说是他们良心发现了吗?很显然不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学生们陷入沉思。何畏强调说:“和平从来不是靠祈祷就能得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能战方能止战,我们不惹事,但我们也不怕事。国家真正强大了,才能赢得尊严与和平。”顿时,掌声雷动。
让信仰在课堂内外飘扬
“上何老师的课占位置是常见的事情,很喜欢坐到前排与老师互动,非常过瘾。”“何老师的课很有思想,满满正能量。”1983年出生的何畏,自2010年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任教南航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后,校内评师网上就贴满了对她的好评,绝大多数上过她课的学生都成了她的粉丝。
还有几名读工科的学生受她影响,在考研时换了专业,攻读马克思基本原理。一名非常优秀的航空宇航学院的学生,上过何畏的课后,在大四保研时找到何畏,要转专业。何畏很吃惊:“你不是有航空报国的梦想吗?为什么要转专业?”他说:“航空报国的梦想不是没有了,而是更坚固了。”他说自己担任了四年学生干部,发现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有的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个别人浑浑噩噩,打游戏、逃课睡觉,甚至被退学了。他觉得很心痛,“想学马克思主义,以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帮助学生树立更坚固的航空报国梦。”何畏很感动,同时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认真地准备每一堂课,她不能让社会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潮误导学生,让学生迷失方向,她要用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魅力感染学生。
何畏还带领学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特别受欢迎。原来只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参加,后来各个学院的学生都踊跃加入,一些年轻的思政课老师也加入进来。社团定期组织活动,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党的最新理论,场场爆满。
2017年是马克思诞辰199周年。五四青年节那天,社团借鉴综艺节目《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的形式,开展了一次活动。他们事先准备了一些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及亲朋好友的信,让在场观众拆封,再由专门的人上台朗读,同时解读信所传达的思想以及背后的故事,配以音效、背景以及灯光等等,现场观众几度落泪。“我们以这种方式,让大家去了解马克思的人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何畏说。
思政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完成的是理论认同的任务,而这种“第二课堂”,主要是实现情感共鸣。何畏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通过这种思想上的引导,境界上的提升,很多学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一些学生在加入社团后,取得巨大进步,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校长特别嘉奖、大学成就奖,以及一些国内国际科创比赛的奖项。
经历过转变的学生接受采访时说道:“一个学生只要三观正了,对党和国家真正认同有感情了,他就会去努力,愿意奉献。”
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随着教龄的增长,何畏的教学理念也在逐渐转变。最初,她觉得与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上有良好的氛围,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爱上这门课就满足了。但现在她发现,这门课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理论上的认同。“讲清楚大道理,讲通大道理,让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认同党的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就有了坚定的信仰。“这门课不是一般的知识传输,而是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保持政治定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课非常多,还有很多讲座,何畏每天都很忙。最近一个多月,她感冒引发支气管炎,嗓子几度失声。可即使再累,她都努力坚持,尽力以最好的状态站在讲台上。一场讲座两三个小时,她恨不得把所有精华都浓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
哪怕疲惫至极,何畏也一直鼓励自己,告诉自己一定要勇敢无畏,坚守阵地。她特别喜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先达的一句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仅仅是学者,还应该是战士。”何畏说:“是战士,就要坚守阵地,我们守卫的是意识形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