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被按下静音键, 他们用爱打开声音之门

2018-12-18关俏俏胡虎虎

幸福家庭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帕尔特教学校

关俏俏 胡虎虎

没有声音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听不到大自然的交响,感受不到声波承载的丰富情感,只有一片沉寂,无法打破的沉寂……

许智宏、周喜花夫妇,是新疆霍城县一对双胞胎聋童的父母。20多年来,他们致力于聋童特教,依靠自己摸索出来的语训方法成功教会了200多名各族聋童开口说话,使他们得以融入社会。

他们用爱唤醒沉默,让一个个孩子寂静的童年有了声响,让无言的花儿也能唱出欢乐的旋律。

为了爱子发出的“第一声”

1994年秋天,许智宏和妻子周喜花生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男孩,起名许健、许康。然而,现实却未能满足这对年轻夫妇希望爱子“健康”的心愿。

“邻居下班路上碰见许健,在他身后不管怎么按铃铛,他都没有反应。”许智宏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是带着怎样恐惧的心情,无数次在孩子身后拍手、敲盆,孩子却毫无反应。惊恐的夫妇俩领着许健到医院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

“孩子没有听力,只有飞机起飞时他才可能有一点点感觉。”许智宏说,妻子拿着诊断书发疯一般地追问医生,然而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和他人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送去聋哑学校。

许智宏无法接受现实,他带着孩子到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求医,也找过江湖医生,甚至还跑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监狱去,只为求某个“神医”看看。

在得到孩子无法治愈的结论后,许智宏仍旧没有放弃。他和妻子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抄完了一本借来的《海伦·凯勒传》,希望能从中找到让孩子开口说话的办法。

他们像书中写的那样,随身装着水彩笔,看到树就指着它大声说:“健健,这是树。”一遍遍重复后,再用笔在儿子和自己的胳膊上、手上一遍遍地写下“树”字。

为了让儿子感受说话时声带和舌位的变化,他每次发声都要把儿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头甚至舌根位置,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教他。那些日子里,夫妻俩的胳膊上、手上全是字,回家洗干净了,出门不到一个小时就又写满了。

每天下班回家,许智宏都会带孩子爬山去看山边小路上归来的牛群,他不厌其烦地告诉许健:“健健,这是牛。”当许智宏带着许健爬上山坡,等待牛群走来的时候,他的心头总会涌起一股悲凉。鸟儿在林间欢叫,小溪在山下流淌,风吹白桦林不时发出动人的“沙沙”声,大自然的声音如此美好和丰富,但是儿子却什么都听不到,在他那小小的、五颜六色的世界里,只有寂静,永恒的寂静……

1996年7月15日,是许智宏永生难忘的一天。整整3个月,许健终于开口说出了人生的第一个字──“牛”。许智宏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许健的变化让许智宏兴奋不已。一年后,3岁的许健不仅认识了300多个汉字,而且还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

可就在许智宏感受着成功的喜悦时,厄运却再一次降临。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看的许康因感冒打针而药物致聋。“原本得到一对双胞胎是多么幸福的事,可我却又一次被抛向谷底……”许智宏回忆道。

面对残酷的现实,夫妻俩又一次选择了承受和坚持。许智宏按照教许健的方法教许康。两年多时间,许康终于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进入正常学校就读。

如今,这两个孩子不但学会了说话,还和普通孩子一样参加了高考。除了耳朵上多了一个助听器外,他们和普通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为了让双胞胎儿子开口说话,许智宏几乎变卖了所有家产,不得不租房居住,先后辗转搬了10多次家。所幸,命运终究为这个顽强的家庭打开了一扇窗。如今,许健许康均已大学毕业,考入特教学校,成为了特教老师。

将生活当作聋童的教材

随着两个孩子成功康复,许智宏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聋童康复训练方法。一位聋童家长慕名而来,请求许智宏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他二话没说,把孩子留在了自己家里。

“看着那一双充满希望的眼睛,我怎么忍心拒绝?”许智宏在这位家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4岁的卢燕子成了许智宏的第一个学生。

卢燕子像燕子一样精灵可爱,然而在她的脸上却看不见笑容。她的父母说,燕子先天性失聪,几乎没有笑过,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性格也越发古怪,常常乱发脾气,他们已经走投无路了。

要教聋童,必须先鼓励家长树立信心,保持心理健康。“我们就是孩子的拉拉队,”许智宏常常这样鼓励聋童家长,“眼睛近视了,可以戴眼镜。耳朵不好,可以戴助听器。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

在許智宏的耐心教导下,半年后,卢燕子终于能够开口发音了。“把阳光拽进孩子的生命里,把生活作为孩子的教材。”许智宏说得有些诗情画意。在他眼里,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他带着孩子去果园、去田野,带着孩子看、摸、闻,让孩子通过感受生活中的每件事物来加深理解。谁都想象不到,这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体育老师竟会在教育聋童时变得如此细腻。

继燕子之后,不断有家长找到许智宏。家里住不下了,他就在附近租房子。没有教具,他就去服装店找些硬纸壳,自己动手做成教学卡片。除了教孩子认字说话,还要负责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许智宏每天早上7点起床,除了正常工作,他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给孩子语训上。一天忙完,常常已是凌晨2点。

随着慕名而来的家长和聋童越来越多,许智宏决心创办一所聋童语训中心。2007年,许智宏的博爱聋童语训中心正式成立。在许智宏夫妇的坚持和帮助下,从不足3岁的幼儿到21岁的青年,来自南北疆7个民族的200多名学生逐渐学会了说话。

2011年7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许智宏的博爱聋童语训中心升级为霍城县特教学校,为更多的特殊孩子带来了希望。许智宏夫妇也凭借自己摸索出的聋童康复训练方法,分别从体育老师和英语老师“变身”为专职的特教老师。

“现在,我将所有时间都一门心思用来帮助这些孩子了。”许智宏第16次搬了家,这个“家”,就是特教学校里支起了简易床铺的办公室。他与其他18位老师一起,陪伴着73名孩子。

为牧区聋童打造“第二个家”

自从进入霍城县特殊教育学校,8岁的娜孜拉依·吐鲁斯拜克和哥哥阿拉帕尔·吐鲁斯拜克再也没去过“冬窝子”或者夏牧场。那遥远的牧场已然成为兄妹俩模糊的记忆。

在位于中国西北边境的新疆牧区,每到老师家访时,31岁的吐鲁斯拜克·哈米特总会果断地放下牧场忙碌的生产,赶回位于霍城县果子沟牧业队的家中,等待特教学校的老师上门家访。

小车刚刚驶入村子巷道,吐鲁斯拜克就已带着两个孩子和年近70岁的母亲等在了家门口。“许爸爸!”“周妈妈!”娜孜拉依和阿拉帕尔蹦蹦跳跳地迎上来,一人牵着一位老师进了家门。在霍城县特教学校,对孩子们关爱有加的许智宏夫妇,被70多名听障和培智的孩子亲切地喊作“许爸爸”和“周妈妈”。

将老师们请入房间脱鞋上炕,吐鲁斯拜克拿出助听器给两个孩子戴上。“娜孜拉依!”许智宏用手挡住嘴巴,让孩子看不到口型。“到!”专心听声音的娜孜拉依快速地举起右手示意,声音稚嫩欢快。看着孩子和老师对话,吐鲁斯拜克很是感慨。

阿拉帕尔两岁时被诊断为患有“极重度耳聋”,双耳听力损失97分贝。不久,年仅1岁的女儿也出现这一情况,听力只比哥哥稍好一点。“只要能做手术,哪怕卖掉所有牛羊,倾家荡产,我都愿意。”吐鲁斯拜克说,尽管他想尽办法希望孩子能开口说话,但医生都说不可能。

从春秋草场到夏牧场,从“冬窝子”到定居点,吐鲁斯拜克夫妇只能在四季转场中照顾两个孩子和年迈的母亲。生活的重担一度让吐鲁斯拜克陷入绝望。

“后来,乡里的干部告诉我县城有个特教学校,让我去看看。”2014年,阿拉帕尔和娜孜拉依先后进入特教学校就读。那一年,当地财政全额拨款的霍城县特殊教育学校刚刚成立,迎来了第一批农牧区聋童。

吐鲁斯拜克至今清晰地记得,自己听到阿拉帕尔第一次开口喊“爸爸”时,内心的那种难以置信与欣喜。“那是孩子进入学校的第3个周末,我去接他,一进门就听见他喊‘爸爸。”那个下午,在从学校到家的车上,吐鲁斯拜克让孩子喊了一路。“爸爸”两个字,让他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动听与幸福。

2016年,阿拉帕尔和娜孜拉依还通过特教学校申请到免费人工耳蜗项目的帮助。“一套国产人工耳蜗14万元到16万元的价格,对一般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开支,更何况对吐鲁斯拜克家这样的贫困家庭。”许智宏说,除了免费人工耳蜗项目,学校衣食住行全额免费,还有每年每人6000元的补贴,都为贫困家庭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

如今,吐鲁斯拜克夫妇可以放心转场发展生产,他说:“我正努力地多养些牛羊,为孩子攒些钱,希望孩子上完初中还能去学点技术,以后能够自食其力。”在吐鲁斯拜克的叮嘱下,阿拉帕尔和娜孜拉依牵着老师的手走出家门,他们将坐车回到“第二个家”继续学习、生活。

新疆霍城县地处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殊教育普及进程更加滞后。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听障儿童,由于语言不通,开展语训工作难度更大。但在当地政府和许智宏夫妇的坚持下,越来越多的牧区聋童有了希望。

但许智宏心中仍有遗憾:不是每个聋童都能进入学校学习和训练,新疆特殊教育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许智宏说,曾有一个年轻的父亲带着孩子慕名而来,但是经过了解后发现,孩子的情况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而且学校现状也不允许他收留更多的残障孩子。

“我隔着窗户,看着那个年轻的父亲牵着孩子一步三回头地走出大门,那一大一小两个背影是那么无助。”若干年过去,每每回忆到此,许智宏仍止不住心酸。“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我冲出大门追了上去,坚持开车将父子俩送回7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但是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儿却怎么也过不去。”许智宏说道。

(摘自《新華每日电讯》2018年9月10日)

猜你喜欢

帕尔特教学校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山西首家通过新版GMP验收,帕尔阳光发展的“动力之匙”何在?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帕尔的玩笑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