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纵向结构,议事明理导行

2018-12-18阎永锋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朵玫瑰美感论点

阎永锋

【技法阐释】

在议论文结构方式中,纵向式结构既常见又常用。所谓纵向式结构,就是文章是按照由事及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来结构布局的,前后文(段)之间呈纵向延伸、层层递进关系。既立足于议事、明理、导行,又立足于把“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谈深谈透,于是文章会显得很有深度、很有力度,说服力自然也会很强。

纵向式结构既适合于全文的结构布局,更适合于“本论”部分的结构布局。其基本类型有三:

类型1:议事说理型。就是先针对所叙述的一件事(一种现象、一种状态等)进行“就事论事”层面的评议,然后对其进行“就事说理”层面的分析,进而把事件产生的原因,或事件的意义、性质、影响、价值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揭示出来。

议事说理型结构一般可按两步来操作:第一步,就事论事;第二步,就事说理。第一步属于提出问题,“叙事”和“论事”都应简要些;第二步属于分析问题,要由“论事”进一步挖掘下去,将“说理”引向纵深。

类型2:明理导行型。就是先从“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对论题或中心论点的含意、理由等进行阐释,再从“怎么做”“会怎样”的角度进行论述,进而让读者先“明理”后“导行”,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论证环节层层深入、逐步加深。

明理导行型结构也可按两步来操作:第一步,从“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对论题或中心论点的含意进行阐释,意在让读者“明理”;第二步,从“怎样做”“会怎样”的角度展开论证,意在为读者“导行”。第一步属于理论层面,第二步属于实践层面,如此先“理论”后“实践”,自然会将议论引向纵深。

类型3:由点到面型。就是先围绕着某个小人物、小事件、个别案例、个别现象等发表看法,陈述理由,然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针对其共性问题、普遍意义、重大影响等深入展开论证。

由点到面型结构同样可按两步来操作:第一步,叙好“点”、评好“点”;第二步,扩好“面”、议好“面”。第一步只是个切入点,只是为了引出论题或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步是作文的重点,需要展开深入的分析与论证。

运用纵向式结构写成的议论文,一般都会给人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感觉,作者的思维广度、思维深度及其思辨性等也会显露无遗。

用好纵向式结构的关键有三:

一是“引论”要开门见山。或开门见山提出论题,或开门见山亮出中心论点。

二是“本论”要做到“三要”。要针对论题或中心论点提出三到四个呈纵向关系的分论点,并分别组织起有效论证;要把分论点句置于段首,或令其独立成段;要对分论点句进行精心打磨,使其齐整、凝練、有文采。

三是“结论”要与“引论”相照应。或重申论点,再次强调;或适当引申,引人深思。

【名家示范】

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

徐怀谦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衡近日在谈到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与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差距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不少北京观众一看《天鹅湖》就等着四小天鹅出场,或是数天鹅是24只还是25只、黑天鹅是不是旋转32圈。

北大教授、美学家叶朗指出,现实中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弹钢琴、学画画,目的只是为了考级,为了升学考试时加分,根本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自然谈不上欣赏音乐和绘画之美了。他强调,艺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艺术教育就不是美育。

最应该发现美、享受美的艺术教育中都没有了美,那么在其他知识教育中,美更是一种近乎奢侈的事了。比如在学校中广泛开展的“奥赛”,多半是对同一题型的反复练习,如此机械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少在“奥赛”中获奖的人都不愿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表示一辈子不愿再接触任何数学符号。

读一读数学大师陈省身的话,我们会汗颜不已的。他说:“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一件幸事。这是一片安静的土地,没有大奖,也是一个平等的世界。数学上有很多简单而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人废寝忘食,经年不决。一旦发现了光明,其快乐是无法形容的。”这位老人在弥留之际,仍舍不得数学:“我要走了,要去数学的圣地希腊报到了。天堂里,一定也有数学之美。”

“天堂里,一定也有数学之美”,这成了很多报纸的大字标题。这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不独数学,很多大师都曾向我们描述过这类科学之美。当年,读懂了陈省身——韦伊定理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说,他感到“真的有触电的感觉”,而且还不止于此,“还有更深的,更触及心灵深处的地方。到头来,忽然间领悟到,客观的宇宙奥秘与纯粹用优美这一价值观念发展出来的数学观念竟然完全吻合,那令人感到悚然”。

其实,并不是只有世界一流大师才能发现科学之美,普通人也能。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就说过:“我们不一定要成为科学家,但不妨碍我们欣赏科学中的美。”那么,为什么生活中美盲比科盲还要多呢?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又是什么时候偷走了我们的美感呢?

美在功利之外。一个人过于汲汲于名利,他的眼界就会非常狭窄,就无法欣赏更高层次的美。而如果没有了美感,只剩下技巧、分数,那么培养出来的只有考试机器。从他们中间,是产生不了大师的。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都一样。人们常说如今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太急功近利,把科学和艺术变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之后,砖自然就丢弃了。美,夫复何言?

只要应试教育的病根不除,那么,我们可能永远要在科学、艺术的大门外徘徊,我们还得不厌其烦地数舞台上有多少只天鹅、黑天鹅转了多少圈。这样数的结果,是我们的数学没见有多大长进,而我们和艺术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选自《文汇报》)

【点 评】

徐怀谦(1968~2012),山东高密人,曾任《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主编,在《光明日报》《南方周末》《文汇报》《杂文月刊》等报刊发表杂文数十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杂文选刊》转载。

《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一文采用了纵向式结构,属于议事说理型与明理导行型的综合运用。第一自然段是叙述“例子”,第二自然段一边“论事”一边由此及彼适度引申,第三四五自然段由点及面以数学之美来分析说理,第六七自然段围绕论题步步深入剖析原因,第八自然段从反面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文章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十分严肃的问题。“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这一问题,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所针对的不止是当今社会“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现实,还针对着目前整个社会审美情趣的低靡以及审美水平的低下,这可是事关子孙万代的大问题呀,因此很有必要说一说,议一议。

其次,针对问题,作者做出了尝试性回答。“偷盗者”都有谁?有我们自身——因为我们“过于汲汲于名利”,眼界也变得非常狭窄,因而“无法欣赏更高层次的美”了。有广大家长——“为了考级,为了升学考试时加分”“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逼迫孩子弹钢琴、学画画”的正是他们。有学校和老师——为了在“奥赛”中取得好成绩,不惜以“泯灭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代价的“反复练习”“题海战术”可都是学校和老师的“制胜法宝”呀!但这只是些“小偷”,真正的“汪洋大盗”是社会的急功近利,是应试教育。这样一路“回答”下来、分析下来,道理就非常清楚了。

最后,文章在导行方面给出清晰提示。“并不是只有世界一流大师才能发现科学之美,普通人也能”,听,这话多有鼓动性!“美在功利之外”,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只有远离了功利,才能培养起美感。

【佳作展示】

赠他人一朵玫瑰

一考生

巴特尔说过:“太阳的高尚,是把光明与月亮分享;月亮的睿智,是把余晖同星星分享。”诚哉斯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修船工的举手之劳让船主的孩子们平安归来,赢得了船主的尊重与感谢。赠他人一朵玫瑰吧,让那淡淡的芳香在心灵静放!

赠他人一朵玫瑰,留给自己一份玫瑰香韻,让心灵静放芳香。特蕾莎修女将温暖带给临终关怀院里的每一个人,自己也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张平宜将希望送到麻风村的每一个角落,也让自己在这个被世界遗忘的地方充实快乐。真正的幸福快乐,来自心灵,只有特蕾莎、张平宜这样的把自己的爱心送出的天使,才能安享心灵静放的芳香。

赠他人一朵玫瑰,让爱的力量在身边传递,让生活充满爱意。无论经历多少风雨艰难,爱心的力量总能带给我们感动和希望。爱心是郭明义攒下的一枚枚硬币和献出的一滴滴滚烫的鲜血,是胡忠、谢晓君夫妇为高原上的孩子们带去的知识红烛;爱心是“快乐巴郎”阿里木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的放歌,是白方礼老人骑着三轮车洒下的一路汗水。爱心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地铺展,但正是因为那份平淡,才于平凡中彰显出人性的可贵。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爱心、善举就会在我们身边传递,生活中就会弥漫起玫瑰的幽香。

赠他人一朵玫瑰,给历史一份馈赠,让生命在行善中升值。依然记得德国商人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躲过纳粹分子的追查,保全了1100名犹太人的生命,赢得了幸存者的感激和苏联军人的尊重,他让人们在那场残酷战争的阴影里,看到了一丝人性的光芒。当代的普罗米修斯萨布利亚,自己看不到光亮,却给远在异国他乡的西藏盲童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一个外国盲人能够直接感受到藏族盲童的需求,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人道精神,一种博大的慈善情怀。价值在馈赠中显现,灵魂在行善中升华!

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赠他人一朵玫瑰,让慈爱的花朵绽放,留下温暖的火焰和永恒的光辉,用圣洁的光芒照亮世界,也照亮自己的灵魂!

【点 评】

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佳作——

引论(第一自然段)。以巴特尔的名言以及试题所给材料等引出中心论点。

本论(第二、三、四自然段)。用三个呈纵向关系的分论点搭起全文骨架,依次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了论证。

“赠他人一朵玫瑰,留给自己一份玫瑰香韵,让心灵静放芳香”——个体的心灵的角度;

“赠他人一朵玫瑰,让爱的力量在身边传递,让生活充满爱意”——群体的爱心的角度;

“赠他人一朵玫瑰,给历史一份馈赠,让生命在行善中升值”——历史的生命的角度。

结论(第五自然段)。以梵高名言引出结论,既深化了主旨,又收点题之效。

显然,佳作的“本论”部分很好地运用了纵向式结构:从“个体”到“群体”到“历史”,由“心灵”到“爱心”到“生命”——如此论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既议了事、明了理、导了行,又彰显着严谨而清晰的层次。

[作者通联:黑龙江富裕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朵玫瑰美感论点
玫瑰之约
给我的风景(三首)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夏季里,有朵曾经错过的玫瑰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