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进家塾
2018-12-18蔡元培
1872年,我始进家塾,塾师是一位周先生。那時候初入塾的幼童,本有两种读书法:其一是先读《诗经》,取其句短而有韵,易于上口。《诗经》读毕,即接读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一是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等书,然后接读四书。我们的周先生是用第二法的。但我记得只读过《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三种。那时候塾中以读书为主要功课,先生坐着,学生立在先生之旁,先生先读,学生循声仿读,然后学生回自己座位,高声读起来。读书以外,只有两种功课,一是习字,一是对课。
习字,先用描红法,即购得红印范本,用墨笔描写。先由先生把住学生的手,依样描写,连笔画的先后也指示了。进一步摹写,是墨印的或先生写的范本,叫做影格,用纸蒙在上面,照样摹写,与现在用拷贝纸的样子,再进一步临写,是选取名人帖子,看熟了,用别纸仿写出来。
对课,是与现在的造句相近,大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水字、海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即都是品性相近的词)。又如出桃红二字,就要用柳绿、薇紫等词来对。第一字都用植物的名词,第二字都用颜色的静词。别的可以类推。这一种功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并且也是作诗的基础。所以对到四字课的时候,先生还用圈字的法子,指示平仄的相对。平声字圈在左下方,上声左上方,去声右上方,入声右下方。学生作对子时,必要用平声对仄声(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仄声对平声。等到四字对作得合格了,就可以学五言诗,不要再作对子了。
【就事论事】
素材内容选自蔡元培先生自写自传、自编年谱以及自述性文章合集——《蔡元培自述》。文章可读性极强,个人的记忆中承载着家国的历史。书中,蔡先生对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让人陶醉其中,可见想要写好自述类的文章是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