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国人饭碗 盛满“中国粮”
2018-12-18徐兴利黄家伟
徐兴利 黄家伟
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公众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吃得健康”已经成为人们对于食品的基本要求。如何“吃得健康”?还得从源头抓起。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安全是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有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饥饿人口总数为8.15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1% ,较2015年增加了3800万人。在全球饥饿人口总数的8.15亿人当中,亚洲占5.2亿人,非洲占2.43亿人。解决饥饿问题,保证粮食安全迫在眉睫。
世界粮食日唤醒人类对粮食生产的重视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世界各国政府在当天会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
世界粮食日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农业粮食生产的重视,增强了人们对于世界饥饿问题的意识。
记者查阅资料后了解到,若以每日平均摄取热量低于2250卡界定营养不良的话,1946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35-1939年的70个国家为对象的第一次世界粮食调查结果为:世界人口的大约半数处于营养不良状态。1952年第二次世界粮食调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1948年的70个国家为对象,得出的结论为:总的营养水平比战前降低,除北美、欧洲、大洋洲外的所有地区均未达到基准水平。1963年第三次世界粮食调查以1957-1959年的80个国家为对象,得出的结论为:发展中国家60%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1977年第四次世界粮食调查统计分析了1972-1974年的数据,调查范围扩大到162个国家,得出的结论为:全世界有4.55亿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今年世界粮食日当天,我国多地都在进行世界粮食日的宣传纪念活动。10月16日,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在浙江大学共同举办2018年“世界粮食日”纪念活动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主会场活动。同期举行的活动还有全国“粮安之星”发布仪式和粮食安全大走访大调研启动仪式。
江苏省如皋市粮食局开展了粮食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活动。粮食局相关工作人员向消费者宣讲粮油质量安全知识,向消费者讲解如何辨别米、面、油的质量。
安徽省黄山市粮食局、农委、教育局、科技局和妇联共同组织开展了黄山市暨徽州区 2018年第38个“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宣传活动。黄山市粮食局、农委与徽州区农委工作人员向孩子们讲述了世界粮食日的来由,以及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与变化。
公安部: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农资环境犯罪行动
粮食安全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既需要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也少不了政府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
10月10日,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农资环境犯罪行动视频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食品药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形势总体向好,但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点多、面广、量大,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涉网案件高发频发,跨国跨境跨区域犯罪突出,网上网下违法犯罪交织勾连,社会危害严重。打击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关系生态环境安全,关系百姓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公安机关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公安部部署自10月10日起,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3个月的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行動,突出打击治理民生领域犯罪问题,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在食品领域,重点打击农产品、水产品非法添加、私屠滥宰、制售假劣食品、保健品非法添加和虚假宣传等犯罪活动。在农资领域,重点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限用农药和非法生产、销售假劣农药、兽药、种子、化肥等破坏农业生产和侵害农民利益的各类假农资犯罪。
据了解,今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和公安部决策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持续深入推进打击食品药品农资等假冒伪劣犯罪和环境污染犯罪。截至目前,各地共破获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案件2.1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万余名。
努力实现零饥饿 中国在行动
2018年,第38个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努力实现零饥饿”。要想实现零饥饿,需要在保证农业生产、粮食产量的同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如何平衡农业生产与自然的关系,是农业发展中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2018年“一号文件”指出: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有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00多亿斤;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8000多亿斤;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万亿斤;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2000亿斤大关;2015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3000亿斤;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232亿斤。201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89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
据了解,2004年,科技部会同原农业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13个粮食主产省启动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明表示,截至2017年,这一工程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3个粮食主产省围绕三大作物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累计建立三大粮食作物项目区26.38亿亩,增产粮食13229万吨,平均每亩增产50.14公斤,与全国同期粮食生产相比,亩增产量是全国平均亩增产的2.32倍。
随着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不断推进,三大粮食作物超高产攻关取得了新突破,创造了50亩以上连片单季粳稻987.8公斤/亩、稻茬麦769.4公斤/亩、冬小麦821.7公斤/亩、小麦、玉米周年轮作1500公斤/亩、春玉米1254.8公斤/亩的高产纪录。有数据显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使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粮食总量突破了6.2亿吨大关,并连续五年维持了6亿吨以上。
“丰收节”庆丰收
粮食生产和“三农”息息相关,农业、农村、农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提升的同时,农民生产积极性、创造性也会随之提高。在今年的丰收季节,农民兄弟迎来了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9月23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研究决定的,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秋分时节,全国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当其时。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希望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调动亿万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
“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广大农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央决定,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待,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汇聚起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在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也将对我国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长赋表示,“中国农民丰收节”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呼应和促进体现在很多方面:
第一,可以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推进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也要依靠农民。举办丰收节可以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投身进来,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中国农民丰收节”对农民兄弟是莫大鼓舞,在精神层面必将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和信心。
第二,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乡村振兴将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丰收节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营造浓厚氛围。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在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各方面的资源动员起来、聚集起来,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第三,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五句话二十个字,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中国农民丰收节”本身就很美好,办这个节也是农民美好生活的体现。通过这个载体,展示广大农民的劳动成果,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可以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国“粮心”、真正的耕耘者——袁隆平
粮食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是真正凭良心造福百姓的产业。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除了广大农民兄弟的辛勤耕耘,还有不分昼夜奋战在农业科研战线上的科研工作者们的无悔付出。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隆平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作为推动我国农业粮食生产的灵魂人物,在杂交水稻研发这条路上,袁隆平院士的步伐坚定、有力。
1964年,袁隆平院士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袁隆平院士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1986年袁隆平院士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据了解,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院士经过多年的不懈攻关,两系法杂交水稻于1995年取得了成功。1997年,袁隆平院士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在2000年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
2001年,袁隆平院士指导选育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品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2004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有资料显示,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
袁隆平院士并未止步,而是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
88岁的袁隆平院士,如今又将目光落在了盐碱地上,研制一种在盐碱地里也能生长的“海水稻”。据袁隆平院士介绍,“海水稻”并不是浸泡在海水里生长的水稻,通常说的“海水稻”,是指在盐碱地上也能生长、能够耐盐碱地的水稻,即耐盐碱水稻。
据了解,2017年,袁隆平团队开始在白泥地实验基地进行耐盐碱水稻筛选,他们将研发主攻方向集中在杂交稻的配种育秧上。据袁隆平院士介绍,半野生的“海水稻”产量很低,每亩100多斤,稻穗不仅高还容易倒伏,把它与栽培稻杂交,优势利用,就能提高产量,而且稻穗不倒伏。
袁隆平院士指出,“海水稻”研究属于水稻杂交的一种,对他来讲,这一新课题既是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从产业角度而言,盐碱地稻作改良以每亩地1万元成本计算,可拉动万亿级产业链,连同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创造3万亿至4万亿元内需。盐碱地大多分布于贫困地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可以有效地带动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人们常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对于每一个老百姓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一捧粮,承载的不仅是国民的温饱,更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民族的希望。粮食安全建设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端牢国人的饭碗,里面盛满中国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