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探索
2018-12-18丁莉婷
丁莉婷
摘要:文化自信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深沉且持久的力量。引领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更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与民族命运的大事要事。辅导员的特有身份使其成为最贴近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者、最具温情的价值观导向引领者和最润物入心的实践活动推动者。辅导员在实践中应努力探索新的工作模式与方法,让自身硬起来、让内容活起来、让眼界宽起来、让网络动起来、让学生聚起来。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辅导员;角色;实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习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更是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是参与大学生成长全过程的“陪伴者、见证人、领航灯”,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应明确自身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并在实践中探索引领文化自信树立的好方法。
一、 辅导员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过程中的角色
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的首要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文化自信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辅导员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最贴近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者
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观的自信,其树立过程同样符合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价值观是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时内心深处所坚信、追求、秉持、不容质疑的理念。其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受多重因素影响。文化自信就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主流文化的坚信、追求与秉持,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过程清晰把握才能在各个阶段精准发力,使文化自信的树立从容且坚定、深入人心,水到渠成。而辅导员正是这样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存在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他们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情况、人际关系情况等各方面情况,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敏锐洞察学生出现的细小问题,能够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引导,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有的放矢地在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引导。辅导员作为最贴近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者可以真切、及时且敏锐地捕捉学生思想动态,切中实际地引领文化自信。
(二) 最具温情的价值观导向引领者
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情感的信任、依赖和归属感的建立的基础上的。要想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让他们对引领者有足够的信任。而辅导员这个存在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学习生活各个领域的角色是最有可能、有机会、有理由、有能力成为让学生信任、依赖的对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进行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时,不是冷冰冰的“说教者”而是具有温情的“引领者”,不是强制的“灌输者”而是学生愿听愿信的“知心人”,不是让学生抵触的“训诫者”而是受学生爱戴的“指路人”。辅导员作为最具温情的价值观导向引领者,使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过程变得柔软而亲切,自然却深刻。
(三) 最润物入心的实践活动推动者
文化自信不是只靠引领就可以建立的,必须落实于脚踏实地的实践活动方可入脑入心。这种实践活动包括思想上的实践和行为上的实践。思想上的实践指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关于文化自信的学习、思考、写作等一系列思想活动。行为上的实践指带领学生开展有利于文化自信树立的相关活动。只有在这种双重实践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认识、学习、思考我们的主流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内化为自身价值观,最终产生高度的自信与自豪感。
当前实践活动开展的突出问题是脱离学生实际,容易让学生产生“为实践而实践”的抵触感。而最贴近学生、最具温情的辅导员是可以立足学生实际,在各个可以入手的角度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入党谈话、心理辅导、班级熔炼、奖助困补、专业考察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想实践和行为实践的一部分。这样的实践活动在文化自信的树立过程中,无声胜有声,悄然润人心。
二、 辅导员在文化自信树立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辅导员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过程中角色关键、作用重大,在实践中要怀揣着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工作规律,努力成为引领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能手、高手、妙手。
(一) 让自身硬起来
“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引领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有两个:有够硬的底气去传播,有过硬的本领来引领。这就要做到的以下几点:
明确使命。辅导员要明确自身在引领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时刻以此为己任,利用各种方式、借助各种渠道、抓住各种机会宣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理直气壮地讲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底气十足地履行我们的艰巨使命。同时,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引领。
加强学习。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党最新的纲领、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国情世情,把自身置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明确培养学生的方向。要自觉深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对西方文化有客观正确的了解,为引领学生樹立文化自信奠定理论基础。要积极学习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技能,如心理咨询、深度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以期更好地把文化自信引领融入到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中。
提升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脚踏实地,深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脚踏实地、不断总结,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方能成为在理论水平上让学生信服、在解决问题上让学生佩服、在思想引领上让学生折服的引路人。
(二) 让内容活起来
习总书记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理论界、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论述形式多样、林林总总。但对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而言,这些理论的论述和文字化的描述对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无法使他人口中的“文化自信”成为大学生心中的“文化自信”。而辅导员特有的角色使他们成为让“文化自信”活起来的桥梁纽带。因此,辅导员要:
接地气地讲清楚。辅导员要切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地把文化自信讲出来、说清楚。告诉学生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理论论述而是真实的日常细节,树立文化自信并没有有章可循的路径与固定的方法模式,而是融入生活的每一點改变与坚持。辅导员可以告诉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他们愿意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愿意去阅读一部传统经典著作,愿意去遵守传统礼仪,愿意去参观一处文化遗产,愿意去继承发扬传统美德,认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认同我们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对民族复兴抱有希望……文化自信就在这样具体的、实在的、贴近生活的每一点努力与改变中树立起来。
带温度地进生活。当辅导员把文化自信接地气地讲清楚,其身份优势更可以实现将文化自信带温度地带入大学生的生活。辅导员可以利用角色优势,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色、班级规模等,在适当的时间节点开展一系列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目标的活动。如以参观文化遗址为内容的班级熔炼,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主题观影,以学生关心的文化事件为讨论对象的辩论比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宿舍文化大赛,以传统娱乐项目为内容的智力运动会,以当前某一文化热点为探讨点的征文大赛,以某一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的纪念庆祝活动等等。只要辅导员充分组织,文化自信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入心、入脑、入思想。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主流文化的认同与信心便在一次次带有温度的活动中建立与升华。
(三)让眼界宽起来
全球化的高度发展使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大学生的思想也深受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面对此局面,辅导员应在甄别明辨基础上放宽眼界,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吸纳他国之优秀文化,借鉴新的表达方式,学习好的传播方式,在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针对性需求开展活动。诚如习总书记所言,“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只有以开放的心态了解多种文化加以比较,才能清楚何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优秀文化与腐朽文化,文化鉴别能力方能得以提升。只有具备了文化鉴别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认同选择,进而在实践中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并生发出自信心与自豪感。
(四)让网络动起来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政工作。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不确定性、难以掌控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极大的诱惑力。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文化自信的树立,高校必须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这种“掌握”不是生硬的监控与管理,而是在把握网络传播特点和大学生思政工作规律的基础上,让网络人性地“动起来”。做到:
动态关注,加强引导。首先,辅导员要存在于学生的网络空间内。了解、熟练使用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如微信、微博、知乎等,及时关注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动态。与此同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广泛关注,扩大覆盖面,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及时止损。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复杂多样且瞬息万变的,要随时关注、敏锐洞察、及时出招。对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加强引导教育,将问题解决在苗头阶段。
师生互动,润物无声。网络思政的一大优势是扭转了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地位不对等且缺乏沟通的局面。网络思政让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让大学生与思政工作者的对话更加平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在网络空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意与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对话沟通。在互动过程中,辅导员以教育引导学生为目标,以维护学生利益为出发点,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方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文字的交流中、带有温度的“回复”中、予以肯定的“点赞”中引领了思想,温暖了人心。
主动占领,为我所用。辅导员要在网络空间中成为议题的设置者,引导学生在议题的讨论交流中得出理性的判断,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辨识出正确的选择。这种经由学生自己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比任何人强行灌输都更加深入其心、坚信不疑。因此,辅导员在设置议题时要讲究方法技巧,设置的时间节点、内容、表述方式等都需要认真考虑,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的引导技巧也尤为重要。辅导员要把网络发展为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阵地,主动占领,为我所用。
(五)让学生聚起来
人是群体动物,对文化的选择、接受与认可是受其所在群体影响的,对文化的感知也主要是通过交流形成的。因此,文化自信的树立是需要在集体中实现的。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固然不可或缺,但最有效、最深刻的文化自信的树立应是在集体中完成的。这要求辅导员一方面带领集体开展活动,一方面要营造好的班级、学院乃至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诠释在正向的集体互动中完成,文化自信在对集体的信任与依赖中建立,这同时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通过辅导员的努力把学生吸引、汇聚在一起,开展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感知文化氛围,在共同的活动中强化文化认同,在集体的交流、反馈与认可中树立文化自信。
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最高境界是通过隐形的、温和的方式使大学生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与教育,他们没有“被教育”的感觉,却无形中接受了教育者的思想与理念,教育手段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润物无声”中实现潜移默化。而最有可能、有机会、有资源、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便是辅导员。对于引领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这一艰巨使命,辅导员义不容辞。辅导员应明确角色与职责,怀揣着角色自信铸造自我;清晰使命与目标,树立使命自信勇于担纲;提升能力与积淀,有自信为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引路领航。
编辑/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