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到安居乐业,说说我家40年
2018-12-18丁小轩
丁小轩
每逢节假日,我就带着孩子回老家——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探望父母,小住几天。父母家坐落在卯酉河畔,站在阳台上放眼远望,清粼粼的河水在清风的拂动下闪着金光,围栏边的香樟树轻轻摇曳送来阵阵幽香,河对岸的商业区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横跨两岸的古石桥看穿千年的巨变沧桑……快80岁的父亲走到我身边说:“大丰真是美呀,以前真不敢想,年纪大了,还能住上这闹中取静、带电梯的商品房。”
40年来,我跟随父母经历了多次搬迁,从乡村自建房搬进城镇公房,从公房搬进了高品质的商品房,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也不断攀升。父亲常说,今天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要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更要感谢党。
砖墙茅草房遮挡童年风雨
50多年前,风华正茂的父母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号召,在大丰明星七队扎了根。他们白天下地耕作、摘桑养蚕,晚上学习毛主席语录、各级文件,排练样板戏。
父亲用160斤粮票和50多元钱建了两间砖墙茅草顶的正房和两间厨房。母亲在厨房边养了一群鸡鸭,在门前屋后栽满了蔬菜瓜果,那是全家口粮的来源。那时,每个月只有15斤的计划米,母亲每天在杂粮瓜菜饭边上蒸一点米饭,给我和弟弟吃。
1977年恢复高考,父亲成了第一批大学生,母亲回了城。家要搬到镇上去,所有家当都没装满一台小拖拉机。小伙伴们围着拖拉机给我送行,伙伴小军羡慕地说:“你这下可好了,可以天天吃大黄烧饼了。”那时候,能吃到大黄烧饼就超级幸福。
直到現在,母亲还常说,我们是拽着“瓶口”回城的。“瓶”是指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领导我们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千千万万小家的命运。
单位的公房守护了少年时光
父母被分配到了镇上的单位,我们住进了单位的公房。单位的同事都住在一个院子里,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做饭时,妈妈们在自家的煤球炉上煮饭炒菜,到处都是烟味和煤球味,我笑着跟小伙伴们说,这才叫真正的人间烟火味;晚上下班后,爸爸们将洗衣盆排成一排,用搓衣板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国际风云;孩子们则围着院子里仅有的一台黑白电视机看《排球女将》,连插播的广告都看得津津有味。
收音机、父母的手抄小说和连环画,是我少年时代的知识宝库。就在那时候,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老人与海》《安娜·卡列尼娜》等书,初步接触了雨果、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纪伯伦等一批大师的喜怒哀乐,从此爱上文字。
商品房圆了父母晚年梦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父母的工作也伴随着我们学业的上升而升迁,我们家也在单位与单位间搬迁。
在我和弟弟升入大学后,父母购置了商品房。从设计、购买材料到装潢,父亲全力投入,仿佛一下年轻了十多岁。他还特意买了一批字画装饰墙面。他指着餐厅的那幅水晶玫瑰画对我说:“那是我送给你妈妈永不凋谢的玫瑰,这些年她为了这个家吃了不少苦。”父母那代人经历了那么多年的苦日子,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好日子,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
重走父辈路激扬青春梦想
1997年大丰招录第一批公务员,当时在市统计局工作的我安于呆在父母身边,安于舒适的工作环境。父亲在报名截止前的下午帮我报了名,并领回一大摞书,让我安心备考。父亲说,年轻人需要到基层锻炼。
1997年下半年,我成为西团镇的一名妇联干部。我原以为干部就是做管理,后来才发现妇联干部的任务是服务辖区内的妇女儿童。当我为贫困儿童联系到减免费用的学校,募捐到医疗费用时,我特别开心;当我帮助了遭受家暴的妇女,为失业妇女联系到工作岗位时,我特别安心,有一种身为妇联干部的自豪。
1998年,镇上要下派年轻人到村任副主任,我左右为难,父亲说:“我和你妈在农村吃过苦也得到了锻炼,年轻人要趁年轻多吃点苦。”于是我成为北团村一名村干部。
农村已不是儿时的模样,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已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存在,但老百姓有更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那里,我插过秧、救过火、劝过架、招过商。当村民主动热情地与我唠家常时,我看到了大家对我工作的认可;当村民看到我就绕道走时,我会反省,一定是哪里做得不到位。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就是我的行为标准。
后来,我从乡村小镇到市区,再到省城,一路走来,初心不忘。我的青春在平凡的岁月里流淌,在家长里短里闪光。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40年的砥砺前行,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我家生活的变化和所享受的发展红利也印证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就可以兴旺千万家,必将强大一个民族,兴盛一个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编辑 张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