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积极废人”
2018-12-18昔央
昔央
你身边一定有很多这样的人:周末的早晨,为了晒太阳、讀书、喝咖啡,调了无数个闹钟,从8:30到10:30,每隔十分钟闹铃响一回,还是睡到了下午1:30。
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胖了,找不到好看的小哥哥,励志“每天奔赴健身房,月瘦15斤”,去了几回,健身卡压在抽屉的一角落满灰尘,每个休息日都被美味的下午茶勾走了魂,隔三岔五火锅烧烤啤酒走起来。
18岁那年,信誓旦旦地在手账本上一一列举了“27岁之前要完成的100件事”,大学期间稀稀拉拉完成了十几件没什么技术难度的,从毕业那年开始每年基本都在无限拖延。拖到现在,已经忘了那剩下的八十几件事到底是什么了。心里不免遗憾,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积极废人”们热衷于给自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尽管心态积极向上,行动却宛如废物。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积极废人”?总的来说,就是能力达不到、实践力差,无法接受自己的差劲,却又急功近利,渴望迅速改变现状。“积极”是外在表演行为,“废”才是一个人的本质。
当我们看到身边的同事、朋友正在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坚持,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懒惰和逃避,失落的心态显露无遗。
这时候我们会突然产生一些正向的行为,这种行为基本上持续不了太久,俗称“三分钟热度”。
收到来自外部的正向启迪原本不是一件坏事,但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些东西。比如达到一个目的的进展和过程,我们缺少耐心,太过急躁;比如朝九晚五、节奏重复的生活,我们迫于生活经济的压力和负担,迈出改变那一步的勇气时有时无。
那“积极废人”的人生就此完蛋了吗?倒也不至于。只是从“废”彻底转变到“积极”,有漫长而艰难的一段路要走。
当我们提到“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积极废人”时,似乎总能给自己列举出一大堆类似心灵鸡汤的急救方法,但这反而让我们在“废”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逃离“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接受自己的“废”。第一步完成了,接下来我们才有信心调整自己的心态,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发现并接受自己的短板”,似乎就能意识到自己的“废”,而人的短板中最基础的便是懒惰。
接下来就是避免装腔作势式的努力了。早上起不来?倒不如睡到自然醒,给自己一个过渡的时间。8:30的闹钟,我今天10:30才起来,明天必须9:30起来,以此类推,慢慢接近目标,让身体和习惯拥有记忆。
减肥一时兴起?不必过分节食,减肥一周可以奖励自己来顿火锅,如此下来四周,体重也会产生变化,总好过节食20天之后发现自己什么都想吃,突然暴饮暴食一朝被打回原形。
外界诱惑太多,私人时间不如试试断网。消除现代性,是拒绝诱惑的最好办法,拖延和间歇性吃喝玩乐都会随之消失。
时间管理能力差、说得多做得少,其实是人的大部分时间用在自我较劲上。解决焦虑的唯一办法是实践。多做一点儿,焦虑感就会少一点儿。
说了这么多,差点儿忘记最重要的一点:“佛系”也好,“隐形贫困人口”也罢,不要等着社会给我们贴标签,这种状态不是我们的本色;更不要试图寻找标签,并且迅速对号入座。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人,怎么做才能做好,只能自己慢慢摸索总结,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