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2018-12-18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出口贸易经济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400)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前,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经济上一直效仿苏联,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制度也坚持国家统一管理、统负盈亏。这种贸易制度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并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不断强化。但是,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使得我国贸易体量、贸易范围等受到较大限制,贸易制度缺点逐渐显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对外贸易政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探索尝试阶段:1978-1991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旋律是“简政放权、出口导向、引进外资”。主要措施有:第一,调整管理机构,加强对外贸易业务管理;实行外贸代理制和出口承包责任制,扩大外贸经营权;取消补贴,建立对外贸易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减少国家对外贸的直接干预。第二,实施出口导向战略,通过税收、利率优惠等措施扶植出口企业;改革外汇留成制度,扩大企业支配和利用外汇权力[1];取消出口商品分类制度,减少国家对出口商品管控;实行出口退税,限制外资企业内销;通过提高进口关税、配额限制、外汇管制等限制进口。第三,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严格审批对外投资,防止资本外流;通过“两结合”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2]。

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跃式发展。1978年,我国出口总额仅为97.5亿美元,1991年增长至719.1亿美元。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增长到1 357亿美元。1978年贸易逆差11.4亿美元,到1992年变为贸易顺差43.5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长近130倍[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统计数据库。。尽管这一阶段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经济长期封闭运行,难以迅速与世界接轨,出口商品缺乏;其次,开放意识不足,许多制度推行中遇到较大阻碍;再次,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投资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较低。因此,对外贸易改革必须继续持续和深入。

(二)全面发展阶段:1992-2001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也在逐渐深化,对外贸易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这一阶段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主要举措有: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取消外汇留成制度,放宽人民币兑换自由;降低关税总水平,取消大量进口限制措施;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帮助企业出口;完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加强中介机构对贸易活动的服务作用。

1992年到加入WTO之前,中国对外贸易在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上均有较大改善。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5 097.6亿美元,国际排名上升至第六位。其中出口总额2 661.5亿美元,贸易顺差225.4亿美元[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在进口产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据主要地位;出口产品也从轻纺产品逐渐向机电产品转变。这一阶段的改革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但对外贸易仍然在本国的规则和制度下进行,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这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限制了经济开放的程度。因此,中国对外贸易亟待与国际接轨。

(三)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7年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中国对外贸易从自主推进的单边开放向着相互多边开放转变,在不断融入国际规则体系的过程中,享受着贸易自由化的成果[3]。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目标是融入世界规则体系,实现互利共赢。作为WTO的成员国,中国积极进行组织机构改革,组建商务部,对外贸活动进行有序管理;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修订新贸易法;继续降低关税,加大贸易政策透明度,规范出口退税制度;开放服务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企业积极探索国际化道路,企业活力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中国制造业科技研发意愿增强,国际交流增多,创新能力提高;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在开放共赢的理念下,中国努力营造良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对外资吸引力显著增加,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加入WTO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拓宽了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的影响。

(四)危机应对阶段:2008-2011年

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表现尤为明显。我国对外贸易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由于许多国家对进口商品需求的持续减少,我国出口自2008年11月起,连续7个月大幅缩减,大量出口企业倒闭。为应对金融危机对贸易的冲击,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扩大内需,缓解出口压力。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保体系,转变消费观念。第二,稳定外需,保持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改善融资环境,解决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和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扶植优势出口企业。第三,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扩展国际市场。对“走出去”企业进行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但经过一系列应对措施的实施,对外贸易总量恢复了持续增长态势。

(五)对外贸易发展新时期:2012年至今

2012年后,中国经济结束了长达近20年的高速增长,步入了“新常态”。国内产能过剩,资源供应紧缺。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上,贸易保护主义风头又起,国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保持传统贸易优势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国际贸易结构,重视进口贸易;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扶植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合作范围,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国际社会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涵盖亚、欧、非三个大洲65个国家,是世界上地理跨度最大的经济通道。“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通路,是解决中国经济内忧外患的一剂良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使中国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成就、经验及主要问题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成就

中国对外贸易经过40年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

第一,对外贸易制度不断完善。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经历了巨大变迁,从封闭僵化的贸易保护制度,逐步演变成开放包容的协调管理制度。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积极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各项涉外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调整了进出口货物管理制度、关税制度等主要对外贸易制度,从而更加方便了要素和商品的国际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第二,对外贸易总量迅速扩大。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前列。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4.1万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1.84万亿美元,出口总额为2.26万亿美元,贸易顺差0.42万亿美元。 从图1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国进出口总额近十年来的变化趋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2009年进出口总额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但仅一年之后,中国对外贸易又重现了增长态势。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及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2011年到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缓慢增长,特别是进口总额的增速降低非常明显。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又出现了进口和出口的双负增长,2017年趋势逆转。

图1 2008-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库。

第三,贸易伙伴不断增多。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下,各国贸易合作更加便捷,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安排的制定,努力推动自贸区谈判,已同许多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贸区协定。截止到目前,中国已加入了全球性的贸易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区域性的经贸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与上海合作组织(SCO),并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及计划建立自由贸易区(见表1)。

表1 中国自由贸易区统计

注:根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资料整理所得。

第四,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凸显[4]。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响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中国从国际贸易的积极参与者,逐渐向着规则制定者转变。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得益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贸易理念与时俱进和积极融入和推动经济全球化。

首先,经济飞速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对外贸易自改革开放之后长期保持着较为迅速的增长态势,这同中国经济总量和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关系。过去40年时间里,中国经济总量以较高速度增长,即使遭遇过几次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其增速相较大多数国家同期水平也有明显优势。中国经济在体量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应地稳步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17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到了8 836美元,尽管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但纵向来看,人均GDP的迅速提高反映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的稳步提升。

其次,对外贸易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是前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理念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和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量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积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扩大贸易规模的同时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不再明显。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稳定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内需,对外贸易从重“量”的增长转变为更重“质”的提高。

再次,积极融入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是捷径。中国对外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融入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提高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中国及世界各国得益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了“共赢”。因此,融入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

(三)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当然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贸易顺差过大。图2所示的中国对外贸易差额走势显示,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顺差额在2008年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2011年开始不断增长,2015年后又呈快速下降态势。贸易顺差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基本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并应对额外支出。但贸易顺差过大,表明经济发展内外失衡,内需不足,外需过剩,大量产品流向国外,导致国内外汇储备过高,影响货币市场平衡。

图2 2008-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差额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库

第二,贸易伙伴过于集中。中国自加入WTO之后,贸易伙伴国逐渐增多,贸易范围遍及全球各地。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亚洲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占比最大的地区,约占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出口份额排名第二的地区是北美洲,主要由于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发达国家经济体量较大,对中国商品有较强的进口能力。排名第三的是欧洲地区,也是经济规模大、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同样有较强的进口能力。进口份额排名第二的是欧洲地区,第三的是北美洲地区,同样也是因为这些地区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同中国互补性强的商品结构。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同中国的贸易额占比均较低,这是由于这些地区总体经济体量小,贸易需求不足,以及距离中国较远等各种原因所致。从国别上看,中国对外贸易伙伴众多,但贸易额相差较大。从表2和表3可见,2017年中国出口总额最大的国家(地区)为美国,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9.01%;其次为中国香港,占12.34%。中国进口最多的国家(地区)为韩国,占中国进口总额的9.63%,其后依次为日本、中国台湾等[注]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库。。从国家类别上看,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以发达国家居多。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以亚洲国家居多。中国的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美少数几个国家,受国家间政治关系影响较大。过于集中的贸易伙伴格局,导致对外贸易抗风险能力差,应对危机的手段有限。

表2 2017年中国出口排名前十国家(地区)

注:出口占比=中国对该国出口额/中国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库。

表3 2017年中国进口排名前十国家(地区)

注:进口占比=中国从该国进口额/中国进口总额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库。

第三,产品结构仍不够合理。表4对中国贸易产品结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对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较为旺盛,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出口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规模庞大。上述贸易现状,同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资源储量等环境因素的限制,以各类工业原材料、矿产品为主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将长期存在大规模贸易逆差;中国当前的制造业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为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在部分机电产品的制造上,中国有着较强的出口优势,但整个产业链的核心部分仍然处于国外厂商的垄断中。

表4 2017年中国各类商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简称SITC)是一种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根据2006年第四次修订版本,该方法将商品按编号0-9分为了十大类,分别为:SITC0为食品和活畜,SITC1为饮料和烟草,SITC2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TC3为矿物燃料、润滑剂和原料,SITC4为动物和植物油、油脂和蜡,SITC5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为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8为杂项制品,SITC9为未分类的商品。其中,笼统的看,第0-4类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第5类和第7类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第6类和第8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数据来源:由UN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数据整理得到。

第四,对外贸易依存度仍较高。如图3所示,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削弱了本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从而全球经济波动会通过乘数效应成倍地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

图3 2008-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继续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各项措施的实施。

三、中国对外贸易展望及实施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融入全球化,并在全球化进程中贡献中国智慧。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对中国乃至世界挑起贸易战,并企图通过贸易战阻止全球化进程,阻碍中国经济发展[5]。面对中美贸易战的威胁及其他逆全球化的行径,我们更应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当前,最重要的是坚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贸易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 政府层面

政府在推动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中应发挥重要和关键的作用[6]。对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现阶段主要任务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抓住传统国际规则打破和重塑的有利时机,争取更多的规则制定权。应坚持不断深化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构建新的开放型合作平台。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在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合作时,应该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这不仅是长远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诉求。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规模。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经济规模对双方国际贸易的开展影响较大。首先,我国应大力发展经济,扩大整体经济规模。经济规模的扩大会增强出口供给能力和进口需求能力。其次,我国应积极扩大对相关国家的投资,帮助其发展本国经济,增强对中国产品的进口能力和向中国市场的出口能力。

第三,挖掘贸易潜力,分类制定政策。应立足各国贸易潜力的不同情况,做好分类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实现贸易潜力的措施。针对贸易潜力巨大的国家,应积极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双方共同努力削弱及消除贸易阻碍因素,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实现贸易潜力。针对贸易潜力较小的国家,中国应主动与其加强磋商协作,共同探寻新的贸易增长点。在部门层面,中国应鼓励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从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大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争取更大限度地实现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贸易潜力。

第四,依托自贸区建设,加强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已存在着诸多区域贸易合作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APEC等。中国应充分利用在区域贸易合作上已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加深、加强同相关国家重点领域的合作,协调、平衡整个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国应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走廊建设,打通六大经济走廊,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和交流合作更加畅通。

第五,增强文化交流,达成政治互信。由于“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众多,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差异巨大。因此,中国应在尊重各国家、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文化领域的交流沟通,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提高政治互访的频率,达成政治互信。

(二)企业层面

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主要是把企业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市场主体,使其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军。

第一,借助良好贸易环境,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已久,国家也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在“一带一路”大环境下,企业自身应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使企业走出一条国际化和现代化之路。

第二,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企业应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在开展国际贸易的同时,学习和借鉴海外成功经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完成企业转型。企业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大技术和研发投入,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创新商业模式,制定新型营销策略。

第三,重视企业信誉,实施品牌战略。企业应着力打造迎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知名品牌,以品牌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在打造自身品牌时,应做好对当地市场的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当地风土民情、文化历史,以及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消费需求等等,有针对性地做好品牌定位,从而更好地推广自身产品和服务。企业还应重视品牌形象的维护,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性事务,加大品牌形象树立和维护的投资。

第四,熟悉海外环境,加强风险防范。企业首先应注意的是东道国的政治风险防范,充分了解该国的政治动态,并加大相关保险费用的投入,以避免或减轻因政治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其次,企业还应熟悉东道国的法律法规,避免触碰到对方国家法律禁区。再次,企业应深入了解东道国的文化习俗,迅速找到自身定位,窥见商机。另一方面,对沿线国家文化习俗,特别是宗教习俗的了解,可以使企业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避免因文化冲突导致的损失。

(三) 社会层面

除却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之外,公民社会对促进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行业协会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政府和企业间发挥桥梁作用,为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保驾护航。首先,行业协会应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监督和管理,鼓励公平的市场竞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行业信誉,为整个行业在海外的发展营造良好口碑。其次,行业协会应重视信息披露,定期发布行业相关数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规变动做到及时通报。再次,行业协会应做好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重视对行业内优秀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定期组织相关技能的培训和考试,优化行业人才队伍。最后,行业协会应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加强合作,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展览等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第二,其他各类单位、团体之间加强交流合作。高校可扩大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规模,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旅游机构可着重推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旅游产品,加强相互之间的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文化、艺术团体可以通过相互举办文化年、艺术节等方式,增进双方在文化、艺术领域上的沟通。其他各类民间组织,也可以通过互派人员、联合举办活动、共享信息等多种方式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而言之,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在各自权力范围内的积极作用,多方位、全角度地推进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

猜你喜欢

出口贸易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贸易统计
给情绪找个出口
贸易统计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