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拒领元帅工资的第一元帅
2018-12-18中国新闻网
他是共和国的第一元帅,但从1955年以来,在21年里,他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朱德逝世后,长期跟随朱老总多年的秘书郭仁回忆说:“一九五九年我国实行军衔制以来,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那么,有限的工资,如何应付全家那么多人口吃饭呢?总的说来,朱德的办法就是计划开支,增产节约。
精打细算,控制开支
由于艰苦生活的磨炼,朱德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理财的好习惯。1937年,他回忆说:“当我想读书想出国的时候都是没有钱,只想要有几千块钱才好呢!后来几千万在手里也反而感觉到很累赘。要想做事业就需要钱。但对于理财,自己是不情愿的。事实上却还是个好手,很懂得经济来源挤出来。因为小时候对农民经济情形是很清楚的,大了读书时候更是自己想法搞钱。……做了10年军官从手上经过的也总在几百万,几千万……但始终认为公家是公家的,自己是自己的。对于经济问题,始终不乱用。一文钱也不乱用,一般说来都是很节省的。”1953年,朱敏刚从苏联回国参加工作。那时,她还不懂得怎样计划生活,每月工资到手,不知怎么搞的,一来二去就花光了。朱德知道后,就批评她不会过日子,教她勤俭持家的方法。朱德告诉女儿,每月应该有计划地节余一些钱存到银行里,这对国家有好处,对自己也方便,需要时再取出来,别的同志生活上有了困难也可以支援他们。以后朱敏有了孩子,朱德又告诫女儿不要把孩子们娇惯坏了,要养成他们过俭朴生活的习惯。
就连用的水,朱德都做到了精打细算。有一次,警卫人员给朱德放洗脸水,一下子放多了,朱德便说:“洗脸水不要多放,天旱缺雨,天津市人民吃的水都得由北京密云水库拨给,我们可要注意节约用水啊!”由自己用的洗脸水联想到其他城市的用水情况,朱德这是在为中国这个大“家”精打细算啊!
据孙子们回忆,爷爷常给他们讲“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军马”的谚语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故事,这些教诲都深深地印在孙辈们的脑子里。
他每个月都要亲自检查伙食帐,为的是看看超过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没有。他总是量入为出,虽然为了招待很多往来的亲友,家里开支大,但是,他也决不允许超支每月的工资。
降低生活标准,缩衣节食
朱德一再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朱德一点肉也不吃。即便是这样,朱德仍然不放心,他多次叮嘱炊事员,一定不要超过国家的供应标准。有一次,炊事员为了照顾他的身体,炒菜时多放了些肉。饭后朱德走到厨房里笑呵呵地说:“同志,你是不是资本家出身啊?”炊事员赶忙回答说:“首长莫开玩笑,我哪里是什么资本家啊,我是贫农。”朱德风趣地说:“既是贫农,为什么菜里放这么多肉啊?”炊事员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笑着回答:“今后一定要注意。”
朱德家里来往客人很多,有段时间家里的粮食超支了50多斤。工作人员考虑朱德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大好,就想向组织上反映一下实际情况,由机关把亏损的粮食补上。朱德坚决不同意这么做,他说:“现在国家这样困难,我们应该带头缩衣节食。自己亏损了,应该自己补回来。”为了节约粮食,朱德亲自指导炊事员把米和菜煮在一起做成菜糊糊,坚持和全家一起吃。有一次,朱德特意做了一顿菜糊糊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吃,并且说:“今天请大家吃这顿饭,是让大家不要忘了过去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粮食要自己到山下几十里以外去挑,吃的菜常是白水煮竹笋,里面连一点盐也没有。现在虽说有些困难,但是比过去好多了,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保持下去。”朱德就是这样,带领全家用“瓜菜代”、吃菜糊糊的办法把亏损的粮食补了回来。
自己动手,生产自给
朱德常说:“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只有增产节约才能变得富强。光增产,不节约,就等于没有增产。勤俭勤俭,勤就是增产,俭就是节约,两者不可分嘛。”
朱德吃的青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部分是自己种的。他自己开辟了一个小菜园,同康克清一起在工余时间劳作。
朱德生前曾不止一次对孩子们说:“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活着。我是无产阶级,我死后,你们没有什么可继承的。房子、家具都是国家的。我所用的东西,都上交给国家。我最珍贵的,就是屋里挂的那张毛主席像,你们可以继承。我的那些书籍你们可以留着读。”
朱德去世前,曾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有两万元的存款,这笔钱,不要分给孩子们,不要动用,告诉康克清同志,把它交给组织,作为我的党费。”这两万元钱,是朱德自实行工资制以来的全部存款。朱德逝世后,康克清同志遵照朱德的嘱咐,把这笔钱如数交给了党组织。
朱德把一生献给了他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他虽然没有给子女们留下分文,但他却留下了比金钱更贵重千万倍的精神财富。他留给子孙后代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的女儿朱敏无限深情地说:“在他老人家看来,无产阶级根本不存在继承遗产的问题。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继承的话,那就是革命传统、革命情怀、革命意志和革命真理!”“父亲的这些教诲,是留给我们子女后代的最宝贵的遗产。”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