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方言词汇的差异
2018-12-17左易可
左易可
摘 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语言(方言)孕育一种文化,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础和最灵活的表示形式,方言词汇就像不同文化的“活化石”。本文通过对比普通话和粤方言中的词“点心”,分析词语的差异和特点。追根溯源,词汇含义的形成与不同地区文化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普通话;粤方言;词汇
一、普通话与粤方言中“点心”一词的含义
粤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称之“白话”,主要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的一些县区以及港澳地区。本文从“点心”一词入手,讨论粤方言和普通话中该词在语音、语法和实际语用中的差异及成因。
“点心”在普通话和粤方言中的读音:
普通话:diǎnxin
粤方言:dim2sem1
“点心”在普通话中的用例:
(1)助餐时要排队按顺序取菜:先冷菜,再粥汤,三热菜,四点心甜品,五水果,最后咖啡。(《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9月15日)(出国旅游要懂得的文明)
(2)低糖不等于低脂,而油脂的产热量是蔗糖的2.25倍。放进去大量油脂的点心,如果按照单位重量来算,热量比纯白糖还要高。(《北京晚报》,2006年9月8日)
“点心”在粤方言中的用例:
(3)午在宁波,想吃碗面作为点心。问酒店大堂经理,宁波可有出名的面店?(香港《头条日报》2006年9月14日)
(4)也愈来愈多花样,像这一碟紫萝鸡丝卷点心,色香味俱全,并非一般的素鸡、素叉烧可比。(香港《星岛日报》2006年9月10日)
从例1将自助餐中的“点心”与甜品并列可以看出,北京人口中的“点心”是一种与甜品类似的食物;从例2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北京人是将饼干、蛋糕和曲奇等称作“点心”的。《现代汉语词典》称“点心”为“糕饼之类的食品”,这是北方的“点心”。
如果再看到例3可以发现,粤方言使用者可以把“吃碗面”当作一次吃“点心”;从例4又可知,紫萝鸡丝卷也被称作“点心”。显然,粤方言使用者的“点心”与北方人的“点心”名同质异。
二、历史作品中“点心”一词的含义
“点心”在南宋时期,已是临安城内市井之民的常用食品。例如,吴自牧《梦梁录·诸色杂货》记载:“日午,卖糖粥、烧饼、炙焦馒头、炊饼、辣菜饼、春卷,点心之属。”这是说,到中午时分,卖的杂货包括糖粥、烧饼、馒头、炊饼、辣菜饼、春卷等点心。当时所称“点心”,是与正餐相区别而言。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载:“今以早饭前及饭后、午前、午后、哺前小食为点心”。意思是说,当时人们将饭前或午后等用作小吃的食品称作“点心”。以下为清明时期的“点心”例子:
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质心馒头,一盘油煎扛子火烧。众人道:“这点心是素的,先生用几个!”周进怕汤不干净,讨了茶来吃点心。(《儒林外史》第二回)
从以上这段文字可知,当时的人们将馒头、火烧等,称作“点心”。
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大盘猪肉心的烧麦,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热供供摆在面前,又是一大碗索粉八宝攒汤,正待举起着来到嘴,忽然席口一个乌黑的东西溜溜的滚了来,乒乓一声,把两碗点心打的稀烂。(《儒林外史》第十回)
这段文字显示,猪肉心烧麦、鹅油白糖饺等,也被称作“点心”。
那人答道:“管营叫送点心在这里。”武松看时,一大镟酒,一盘肉,一盘子面,又一大碗汁。武松寻思道:“敢是把这些点心与我吃了却来对付我?……我且落得吃了,欲再理会!”(《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這里显然是将肉、面及汁都统作“点心”。
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问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麦才够。(《西游记》第十八回)
这里的“点心”主要指烧麦。
由上述例子可知,宋代至明清时期被称作“点心”的食品与粤方言的“点心”类似,可以包括各种用作暂时充饥的食品。大概因为“点心”最初是以馒头、火烧等面类制品为主,后来,北方人将“点心”一词缩小到只用于对“糕饼”之类食品的称呼,而减轻了其最初作为小食的本义,虽然北方人的“点心”亦主要作为零食。
粗略言之,粤语的“点心”一词,是由该种食物的功能发展而来的,即用作临时充饥的食物,包括各种精制的小食品,如烧麦、春卷、虾饺、小笼包、叉烧包、肉球、鱼丸、珍珠鸡、凤爪、粉肠等等;而普通话的“点心”,是从食物的品种发展而来的,由“点心”的种类多为面制品,而将饼干、蛋糕等经过特别加工的小食品称之为“点心”,并以甜品为主。
由上可知“点心”在普通话和粤方言中的含义差别如下:
三、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构成单位,也是其中最灵活的部分,相同的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含义,究其原因,这与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历史传统、风俗民情、认知方式以及其他地区文化都密切相关。同时,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词汇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也会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4-120.
[2] 章黎平.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3] 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 代霞.出租车行话的语言哲学解读——以重庆出租车行话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