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视阈下理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8-12-17胡相忠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和灵魂,在社会价值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探讨了人文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关系,并据此从内力与外力两个层面提出在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基础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培育和养成价值观对于青年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需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汲取营养,以使自身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真正使自己成为国之栋梁。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般而言,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以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其中,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诸如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等 “常识”;人文思想则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而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这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素质事关青年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和自身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关系着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增强国家人才竞争力的需要,所以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当中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
而理工科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他们养成了以自然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思维习惯与性格特征。整体表现在性格上的稳重、谦虚与倔强,学习上的严谨、踏实与细致;人生态度上的进取与创新;生活习惯上的自我与人际缺乏锻炼,对学生活动的敏感度与参与性不高;对自然科学的向往、憧憬与追求,对人文社科知识的轻视与不修。由此造成理工科大学生在人文素质上主要表现人文知识不丰富,人文思想不通达、人文方法不精通、人文精神不充盈等不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其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其二,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其三,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表明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才能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外在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时代精神;既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基于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旨,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提升了民族精神境界,凝聚了民族复兴的力量。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之关系释析
人文素质教育在于以人文知识、思想、方法为基础练就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目标取向,与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国家教育方针以及执政党要求密切相关,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对于自我及自我生活的现实的反映,都源于鲜活实践生活的提炼;都是对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态的现实反映,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都致力于人的发展完善,虽外在上有诸多的不一致,但内在追求上却又表现诸多的契合性。具体而言:
(一)都以民族文化为发端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积淀,每一种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都必须建立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之上,人文素质如此,核心价值观亦是如此。二者都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光辉。只不过,核心价值观显现的是内核,人文素质体现的外在形式,二者包含着内容与形式的深层次关系。
(二)都以道德理念为关切
任何一个民族,其民族精神,文化核心,都以价值观特别是道德价值的追求为主导。“决定一个民族是她自己者,源于她的价值观,特别是道德观;一个民族失去了她的价值观,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就失去了自己。”人文素质、核心价值观,都以道德理念为关切,对于个体的自我行为均起着导向与价值判断的双向作用,并源自个体的理性所把握,逐步内化为人内心的信念与信仰。基于此,个体对人文素质或是价值观的承担总是一方面致力于认知上的追求,另一方面致力于践行上的教化与化成,从而形成道德之规范体系,也进而构筑起中华文明之特有的道德观、價值观。
(三)都以发展进步为追求
人文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源自人们的生活,并贴近生活、指导生活,其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都深深地立足于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追求,都是理论化、社会化的社会意识形态,都属人的深层信念和价值观系统;并对人的社会心态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形成追求“真、善、美”的自在自觉,致力于伟大人格的完善,从而也补充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人才资源,进而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此意义上讲,二者在目标上都致力于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素质的提升是高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关系到大学生未来走上社会。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这四个方面,既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基本要求,又指明了其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具体到理工科大学生而言,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兼顾精准发力。
(一)自我发力
1.勤学以增识
作为一名理工科大学生,提升自我人文素质,首先要抛弃“我是来学科学技术的,人文教育与我何干”的错误思想,了解教育首先培养的是“人”,充满“仁、爱、信、义”的“人”。重视“文、史、哲、经”等基本人文科目的学习,重视人文精神对科技进步的指导作用,培养一定的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同时,积极选修人文知识的课程,并将客观之文转化为自己的人文知识,进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我意识形态的主流,成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修德以体悟
崇信厚德博学是大学生修德修学的根本标准,要以所学人文知识为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为参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抵制“酒绿灯红”的消极影响;讲究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学求索,自强不息,尚德重义;通过修德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人文思想,进而不断的体悟并深化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个人的重要意义。
3.明辨以内化
明辨即是要把握明辨是非是一种主持公道、维护正义、嫉恶如仇的品质,也是一种勤于实践、善于思考,通过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更是一种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公而忘私、服务大众的境界;同时,明辨能力的培育需要人文素質教育来实现,尤其是哲学思辨能力的学习和养成人文方法。通过明辨,不断的将先前所学所悟逐渐内化为自我知识体系,逐步确立其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合作意识和成才意识,更进一步的深刻认识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要求,并积极向实践阶段过渡。
4.笃行以外显
笃行就是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与科学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可更加切身体会到人的意义,认识到人存在的价值意义,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更加关爱生命、关注他人、关注社会,提升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科学实践,才能真正享受到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才能真正培养出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真理、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品质,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素质。通过在实践中体验、交流获取精神的满足,实现人文精神的最终提升和个人素质的升华,感悟价值追求的快乐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就感与荣誉感。
(二)外部助力
理工科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努力虽是根本,但是学校外部环境的助力也很关键,接受外力的辅助将更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
1.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认识
作为理工科高校,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首要要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认识,注重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中,充分挖掘知识与技能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亦即通过教师把握和运用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引导学生增强对人文素质及的认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化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打通人文素质到核心价值塑造的认识环节。
2.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建立并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好人文第二课堂,组织或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大学生开设以“启迪思维、加强修养、开阔视野”为宗旨的人文讲座和报告会,努力改善人文环境,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
3.积极营造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纳入校园文化的中心内容,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起具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一要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和格调,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举办高水平的人文报告、演讲、讲座;二要搞好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正确引导各类学生社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三是要占领网络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四要传承创新,把握文化的规律性,在内容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弘扬主流文化、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下转第232页)
如此,通过外部环境与力量的辅助,一方面强化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其中,于潜移默化间使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与共鸣,为理工科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根基。
文化是精神生活的守护神,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以文化为底蕴,追求人的情感与精神的和谐发展,追求一切活动的价值与意义,追求生活的质量与人的完美。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不外乎在发展人性、培养人格与改善人生,使人与人互动,达到行为习惯的正向养成,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所指是相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要义不在于“造”,而在于“育”和“养”,是一个养心、养性、养智与养德的过程,着重于引导个体通过统摄蕴涵于知识中的智慧而觉悟到自身生命价值之真谛,进而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最终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大化,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要求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以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第2版,2012,1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 滕建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微第2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02.
[4] 伍雄武.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0.
作者简介:胡相忠(1986- ),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研究生,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